高修庫
學校圍繞東城區“雙提升”計劃,建設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打造課程教學研究平臺,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1.依托名學科基地,加強教師的課程建設能力,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
學校發揮學科優勢,以語、數、英、化教研組為龍頭,建設名學科基地。學科基地以課程建設為主線,圍繞核心素養、立足學科本質、凝練學科文化,引領教師不斷提升教育理念,促進學術研究,以鮮活的實踐創新教學和育人方式。教師參與學科基地建設的過程,是一個梳理學科課程綱要、整合或重構學科課程體系、完成學科課程體系建設的過程。
名學科基地建設,進一步促進了教師育人理念與教學理念的新發展。學校英語學科教師始終關注學科核心素養,注重課程育人功能,創造性地提出PEOPLE的育人目標:Patriotism愛國情懷,Enthusiasm熱情為學,Openness開放包容, Persistence認真執著, Literacy讀寫素養,Empathy同理共情。6個育人目標關乎當下、旨意深遠,均指向未來優秀公民應具備的價值觀、人生觀和適應社會生活的關鍵素養。
2.建設學習型團隊,發展教師的課程研究能力,提升教師的綜合素養
課程建設在向素養化、特色化、精品化的發展中,需要突破一師、一校、一地的視野、思維和能力的局限,需要不同學科,不同領域協作發展。對此,“教師發展聯盟體”應運而生。幾十位來自不同學科的骨干教師,通過共同研究課程育人理念、課程育人方法、課程實施路徑及課程評價等,促進教師跨學科、跨領域、跨學段、跨地域的學習與交流;通過項目學習,開闊教師視野,更新教學理念,提升教師的綜合素養。
例如,針對“課程思政”的研究實踐,學校要求教師將課程思政與學校的課程體系相融合,將課程思政和課程育人相融合,從而促使教師具備思政與學科課程相融通的能力,在教學實踐的各個環節設計思政內容,培根鑄魂,綜合育人。
3.傳承校園文化,強化教師的課程實施能力,提升教師的職業素養
“空氣養人”是學校辦學理念的個性表達,是學校獨到的文化氛圍,也是課程實踐中的感悟。學校努力使課程猶如新鮮的空氣時刻滋養學生的心靈。如何創設學習情境,如何完美地實踐課程,這是教師在職業發展中不斷深思的關鍵問題。
通用技術教師以面向生活、面向未來為原點,開創“國家基礎課程”“人工智能初步”“智能機器人”等7類22門技術課程。在課程實施中,教師們發掘技術潛力,拓寬技術視野,夯實技術底蘊,構建了激發學生興趣,提升思維能力,培養核心素養的技術課程體系,充分滿足新時代人才個性化發展需求。
學校敦促學科教師在課程實施中精準施策,落實落細,提升實效,從而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全面發展、個性發展和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