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萬清 孫慶申
學校歷史組進一步挖掘區域內革命文化資源、傳統文化資源及學校自身歷史文化資源的育人功能,將文化資源轉化為歷史課程資源。
1.運用革命文化資源,加強黨史、國史教育
歷史組積極探索將紅色文化資源轉化為中國近代史教學資源的具體途徑。東城區擁有北大紅樓、中法大學舊址、陳獨秀故居等豐富的革命文化資源。教師在實地探訪后,將這些歷史建筑背后的紅色歷史及相關展覽陳列內容整理為教學素材,并將它們有機融入到中國近代史的教學中,使紅色文化資源真正進課堂。歷史組還編寫《東城區紅色文化探訪手冊》,引導學生走進社會大課堂,感知革命歷史就在身邊。
歷史組還充分利用革命文化資源制作評價工具,推動課程不斷優化。組內教師利用相關展覽中的文獻史料、實物史料和圖像史料編寫原創試題,考查學生中國近代史必備知識的掌握情況及核心素養水平。
2.挖掘傳統文化資源,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
校本課程“走進國家博物館”已經成為國家課程《中外歷史綱要(上)》中國古代史部分的重要補充。在教學中國古代史前,歷史組組織學生前往國家博物館,重點參觀“古代中國”的基本陳列。學生通過文物探究中國古代不同時期的歷史特征,為學習中國古代史打下基礎。學生在探究過程中自主搜集史料,并運用史料進行論證,從而提升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學科核心素養。在參觀博物館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感受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的魅力,提升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歷史組還以史家胡同博物館為依托,開設選修課程“北京胡同文化”。課程將課堂講授、實地參觀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學生通過該課程了解北京胡同的變遷,感受其中的文化底蘊。此外,歷史組還和學校團委合作,組織學生前往史家胡同博物館進行義務講解等志愿服務,引導學生增強對區域傳統文化的了解與認同,提升社會責任感。
3.調動校友、校史資源,建構歷史課堂與社會的橋梁
在學校組織的“百位校友進校園”等活動中,歷史組教師引導學生了解相關校友的學習、從業經歷以及相關成就,在此基礎上,設計出與歷史文化、社會變遷、時政熱點相關的話題或問題。在與校友面對面交流的過程中,學生不僅開闊了眼界、增長了知識,還能感受到他們的人格魅力。
學校的校史館、教師博物館、學生博物館也都是獨一無二的寶貴資源,歷史組的教師們帶領學生了解這些陳列,并讀懂這些陳列所承載的某個時代、某件事情或某個人的印記。在日常教學中,涉及共和國史相關內容的時候,我們還會“就地取材”,利用這些實物讓課堂更豐富、形象,讓學生體會到歷史的過往不僅在書本上,更在我們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