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梅

河北省東臨渤海、西倚太行、南接魯豫、北枕燕山,環抱著首都北京和直轄市天津,屬于“京畿”之地,素有“燕趙”之稱。從舊石器到新石器,從青銅文明到冰雪文化,從雄安新區到大運河流域……在這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的近19萬平方千米的土地上,燕趙人民不斷地認識著自然、適應著自然、改造著自然,曾擁有輝煌的古代科技成就,成為中國古代科技史上光輝燦爛的一章。
2021年9月,河北大學呂變庭教授等學者的專著《圖文燕趙科學技術史》叢書第一輯由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共4個分冊,分別是《圖文石家莊科學技術史》《圖文邢臺科學技術史》《圖文邯鄲科學技術史》《圖文雄安新區科學技術史》,這是以河北省各地市為文化單元和研究對象的燕趙地方區域科技史,將該地輝煌的古代科技成就呈現于讀者面前。筆者認為,該叢書為讀者提供了可靠的燕趙大地科技史讀本,可以說是一次燕趙大地科學文化的高度提煉和深度挖掘。限于篇幅,筆者僅介紹《圖文雄安新區科學技術史》《圖文石家莊科學技術史》。
《圖文雄安新區科學技術史》全面系統闡述雄安新區,從遠古到民國時期科學技術的產生、發展和演變的歷史,從新石器時代的瓷山文化遺址、仰韶文化遺存東牛遺址、宋遼時期古地道的修建,一直到晚清時期科技的遲滯和民國時期科技的曲折發展。本書內容涵蓋了醫學、天文學、數學、物理、化學、農學、建筑等自然科學各領域,既有對雄安新區重要科學家生平事跡、科學思想、重要貢獻的記述,又有對該地區重大科技事件、重要科技發明創造的介紹,還有對該地區科學技術發展規律的探究。
《圖文雄安新區科學技術史》比較詳細地介紹了當地出土的陶器。兩位作者在解釋陶器的工藝和原理上用了不少工夫。比如說,就夾砂陶和泥質陶(第10頁)中的后者,再分為泥質紅陶和泥質灰陶兩類工藝,而紅陶居多,以及生產過程,各種紋飾,等等。這些記述得非常詳細,特別是,“為什么必須在黏土中加入沙礫或云母類礦物”?作者作了“功用”上的說明。這種帶有普及科學常識的做法是作者的用心之處。《圖文雄安新區科學技術史》還比較詳細地介紹了當地的音樂發展史,尤其是中國人記樂譜的形式的變遷。作者在書中主要介紹的是宗教音樂,即佛教音樂和道教音樂。一是介紹了早期的佛教音樂如何實現中國化;二是介紹了雄安地區流行的宗教音樂中的俗字譜和工尺譜,特別是工尺譜如何從寺院道觀流入民間的。
石家莊被網友戲稱為“天下第一莊”,建市還不到百年。《圖文石家莊科學技術史》全面系統闡述石家莊,從遠古到民國時期科學技術的產生、發展和演變的歷史,從中山國的考古發現、秦皇古驛道的修建、趙州安濟橋的特點、蒼巖山橋樓殿的險絕、李冶的數學成就,一直到晚清時期井陘煤礦的開采和正太鐵路的修建。本書既有對石家莊地區重要科學家生平事跡、科學思想、重要貢獻的記述,又有對該地區重大科技事件、重要科技發明創造的介紹,還有對該地區科學技術發展規律的探究。
石家莊曾經涌現出著名的科學家。比如,《圖文石家莊科學技術史》介紹的李吉甫、李杲和李冶。地理學家李吉甫是趙郡贊皇(今河北贊皇)人,他曾經當過宰相,完成了《元和郡縣圖志》,這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全國性的地理總志。李杲創“補土派”,被譽為“金元四大家”之一。李冶在古代方程理論的研究中取得了著名的成果——天元術,被譽為“宋元四大家”之一。
《圖文石家莊科學技術史》還介紹了遠古時期石家莊地區的冶金活動。1965年,在藁城縣(今藁城區)就出土了一把“銅柄鐵刃鉞”。這是中國第一件鐵器,其銅鉞的刃部是將事先鍛造的隕鐵刃與銅鉞鑄造時熔鑄在一起。這說明,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的利用隕鐵的國家之一,并且可視為人工冶鐵術發展的先聲。
《圖文石家莊科學技術史》還介紹了著名的文物古跡,比如趙州橋和隆興寺。趙州橋的名聲是世界性的,自不必說。正定隆興寺轉輪藏殿,不僅本身就是一座北宋樓閣式建筑,更難得的是殿內還保留了中國僅存的宋代轉輪藏實物,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轉輪藏實例。轉輪藏是一個中有立軸的八角形旋轉書架,為此類構造中一個罕見的實例。它的外形如一座重檐亭子,建筑構件的處理極為精致。下檐八角形,上檐圓形,兩檐都采用了復雜的斗拱。當然,轉輪藏體現了中國古人的科學智慧,其中有角動量守恒原理的妙用。這種符合力學基本原理的建筑結構是極為少見的。

美中不足的是,《圖文石家莊科學技術史》有些科技史內容還可以展開,比如趙州橋介紹得比較詳細。但是,對趙縣城內的永通橋卻只字未提。其實永通橋也是一座名橋。又由于是科普書,可把像河北民歌“小放牛”中有關趙州橋的內容稍加介紹,并對有關的“神跡”略加介紹,使人們對其橋文化和民俗文化都能有所了解,特別是對于少年讀者來說,就會更感興趣。
《圖文燕趙科學技術史》叢書第一輯的出版具有重要意義。一是該叢書是宣傳地方文化的名片。在改革開放四十余年的發展中,經濟發展一直是“唱主角”的。這應該不算夸張。但是,在經濟持續發展的過程中,文化不再只是用于“搭臺”了。文化的角色不斷凸顯,各地的“文化書”不斷被撰寫和出版。比如,雄安新區包括雄縣、容城縣、安新縣三縣及周邊部分區域。毋庸諱言,雄縣、容城縣、安新縣三縣都是河北的小縣城,知名度并不高。對于大部分中國人來說,最初也許是通過宋軍在此挖地道抗擊遼國和金國而得知雄縣。無巧不成書,在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中,冀中軍民開展的地道戰更加知名,還拍成電影《地道戰》。至今,冉莊的地道還是重要的旅游“資源”。《圖文雄安新區科學技術史》讓雄縣、容城縣、安新縣三縣走進了讀者的視野。二是該叢書可以讓讀者理解古代科技史的重要作用。過去,很多人想當然地認為研究古代科技史沒有什么用處。一些人認為要發展科學技術,需要緊跟國際前沿,在故紙堆中找答案只會南轅北轍。其實,科學有積累性,適當地回頭看,整理和研究科學發展的歷史,可以使科學研究少走不必要的彎路。也正如主編者在“(總)序”中所說,“在人類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科學技術總是以這樣或那樣的形式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觀念,所以人們把科學技術置于文化結構層次中最基礎的位置。”三是該叢書有利于樹立文化自信。《圖文燕趙科學技術史》叢書第一輯旨在“凝聚燕趙科學家的精神力量,傳承燕趙優秀的傳統”。通過該叢書第一輯的出版,可以看到河北省政府十分重視地方文化建設,自覺地把科學技術看作區域文化發展的重要支撐。
習近平總書記對河北知之深、愛之切,親自謀劃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雄安新區規劃建設,為燕趙大地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戰略機遇。我們相信,在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趕考征程中,燕趙大地的科技工作者會做出無愧于時代的貢獻,交出更好的時代答卷。筆者也期待《圖文燕趙科學技術史》叢書第二輯早日出版。
(作者系北京市海淀區委黨校科研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