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新斌
(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教育局,甘肅肅南 734400)
學生之間的智力水平、興趣和學習經歷不同,因此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有不同的態度和表現。進入初中階段數學學科范圍更廣、難度更深,導致學生之間的差異更明顯,兩極分化現象愈加嚴重。因此教師要密切關注學生的學習動態,了解不同學生的困境與需求,據此調整教學策略,保證學生均衡參與、共同進步。
數學是探索自然的重要工具,是學生認識、改造世界的助推器。學生學習數學能武裝思想、完善思維框架。而興趣是吸引學生學習數學的驅動力,對學生有深遠影響,促使學生自覺投身于數學探索。學生在興趣的影響下會主動了解、剖析數學的特點,感受數學學習的價值,轉變學習思維,成為課堂的主要參與者。雖然興趣對學生的影響作用是明顯的,能夠幫助學生開啟數學探索之路,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意識。但是每個人的興趣和思維習慣不同,有的學生熱衷于數學研究,擅長以數學的視角觀察事物、解決問題,得到求知的樂趣;而有的學生覺得數學學習枯燥乏味,因而不愿意主動參與數學活動,難以提升數學能力。學生對數學感興趣的程度不同,導致他們學習數學的態度不同,因而數學成績有較大差距。
學生學習數學知識并不能一蹴而就,而需要一步一個腳印地夯實學習基礎。學生學習數學容易受到外界環境影響,因為意志力薄弱而喪失數學探索的動力,無法積極地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獲得進步。學生還容易受到自身性格特點的影響,無法突破學習瓶頸,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只能局限在某個框架中學習數學,影響課堂學習質量。每名學生都有不同的成長環境和數學學習經歷,這些因素會影響學生思維形成和學習能力,導致學生出現明顯的學習差異,給學生后續發展帶來影響。有的學生受家長和教師科學的引導,數學思維較強,基礎知識較扎實,具備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而有的學生長期處于灌輸式教學模式中,數學基礎薄弱,自主學習意識較差。小學階段不同的學習經歷導致學生升入初中后表現出不一樣的學習能力,這是造成學生數學水平兩極分化的重要因素。
初中生經過小學階段的學習已經養成了一定的學習習慣,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形成了獨立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從好的方面來說,學生已經具備了自主探索數學知識的能力,可以利用已經掌握的學習資料、方法理解和應用知識,加快掌握知識的步伐。從壞的方面來說,學生形成的方法習慣不同會導致他們不同環節有不同表現,造成學生之間發展不均衡。如果掌握的學習方式并不合適,那么不僅不會給學生帶來幫助,反而會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增加學生的學習壓力。受以往學習經歷的影響,初中生的學習方法和習慣大不相同。有的學生能主動做好預習、復習這兩個重要環節,積極完成隨堂作業,課上認真聽講,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留下課堂筆記;但有的學生學法不當,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一時難以適應初中數學的學習強度,自然不能取得滿意的學習效果,學習方法和習慣的差異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學生數學成績的兩極分化。
初中數學教師應該采取公平公正的教學原則,對學生一視同仁,結合學生的學習現狀進行優化教學,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針對學生的問題加強訓練,讓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迅速掌握數學技巧,提高學生的綜合實力。但有些教師更關注課堂表現積極、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教學資源也向這些學生傾斜,導致教學不均衡。學習能力一般的學生無法獲得教師的悉心指導,喪失了超越自己的更多可能性。而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則會因為教師的忽視而逐漸掉隊,學習困難、破罐子破摔,拉大班級之間的學習差距。成績優異或性格外向的學生往往能夠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回答問題并且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教師也更倚重這部分學生,常常給他們課堂探究任務和表現機會。而另一部分成績較差的學生卻得不到學習資源和教師關注,游離于課堂外,長此以往難免會產生心理落差,完全失去學習數學的信心和耐心,教師的態度嚴重加劇了學生數學成績的兩極分化。
初中數學教師要根據學生成績兩極分化問題的成因思考對策,從學生各方面的差異著手,通過改進教學形式和方法讓不同學生得到均衡發展的機會,最終保證每名學生都有相應的進步與提升。教師可以從趣味教學、差異教學、合作教學、教學優化等途徑入手,總結適合解決學生兩極分化問題的有效教學方法。
數學研究的對象和問題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和復雜性,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再加上教師觀念刻板,缺乏求新求變的意識,加重了課堂沉悶枯燥的氛圍,導致學生不愿主動走進課堂。數學在萌芽和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獨有的文化,體現了數學的獨特魅力。而我國數學的發展進程與天文歷法、易理術數、地理堪輿等傳統文化建立了一定聯系,增加了數學的神秘性。此外,數學源于生活且廣泛用于生活,數學學習中常常能捕捉到生活的影子,在生活的啟發下學生也能對數學問題產生更深刻的理解。所以,教師不妨結合課程內容適當融入數學文化,體現數學與其他文化領域的聯系或者引入生活元素構建生活圖景,通過體現數學的人文性和生活性呈現趣味數學,激發學生的興趣,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產生求知欲,進而主動參與課堂活動。教師不僅要體現數學的趣味性,還要體現數學探究過程的趣味性。比如,在引出某一數學問題之前先借助相關的數學故事創設趣味情境,讓學生把問題研究當成深度探索數學故事,從而保持學習熱情。教師通過設置獎懲制度營造競爭氛圍喚起學生的好勝心,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感受比賽的樂趣,進而深度參與、積極表現。教師在實施趣味教學時還可以立足學生的需求,以學生為本開展教學探索。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設計調查問卷咨詢學生對數學的看法,了解學生掌握數學知識的情況,分析學生的興趣所在。在匯總整理調查問卷信息之后,教師可以將學生感興趣的東西融入課堂教學吸引學生的眼球,讓學生活躍起來。調查問卷能直接反映學生對數學的態度,為教師了解學生、開展下一步教學工作提供依據,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要極力體現數學及數學學習過程的趣味性,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初步避免課堂兩極分化問題。
學生之間在興趣、數學基礎、學習方法等很多方面存在差異,這些差異導致學生在課堂上有不同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效果,而教師也因此對學生表現出不同的態度,這是數學教學兩極分化問題的主要成因。一方面,教師要反思自己與學生相處的過程,盡量做到一視同仁,給每個學生同樣的關注和關心,保護每個學生的自尊心和學習熱情,構建平等、融洽的師生關系。另一方面,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差異性,適當采取分層教學策略。把學生按照各自的數學水平分成不同的群體,根據每個群體的共同特征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落實因材施教。
1.問題分層。通過教師在數學課堂上適當提問,學生可以明確學習目標和方向并在自主探究過程中掌握數學知識與技能。但目前教師提問后,成績優異的學生主動搶答,水平中下的學生基本沒有思考和表現的機會,影響學生整體的學習質量。教師要根據課程教學目標設計難易程度不同的層次性問題,然后讓不同群體的學生解決相應難度的問題,保證學生均衡參與課堂,使不同水平的學生得到相應程度的鍛煉,最終提升學生整體學習效果。對于數學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可以設計開放性數學問題,督促學生搜集更豐富的學習資料,讓學生更全面地看待數學;對于學習能力一般的學生,教師可以設計基礎問題,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思考,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對于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教師可以設計有關數學概念的問題,夯實學生的基礎知識。學生通過分層問題對自己會有更清晰的認識,知道怎樣解決學習困難,縮小彼此之間的差距。
2.評價分層。評價是教師反饋學生的學習成果,主要意義在于幫助學生客觀認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明確自我提升的方向。教師在評價學生時不能局限于單一的評價模式,而要依據學生的表現綜合展開評價,使學生既能獲得技巧上的發展,又能獲得精神上的鼓勵,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學習心態,促進學生成長。教師可以關注學生的課堂表現、作業完成情況、考試成績等,綜合學生的進步情況實施多樣化評價。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互評,讓學生客觀了解自己的學習現狀。如果教師以同樣標準評價學生,實際上是誤解公平教育,因為這種情況下優等生得到的往往是正面評價,自信心和意志力更強,學習動力更充足。而學困生得到的基本是負面評價,信心受到打擊,逐漸自卑、失去學習動力。教師要深度落實因材施教理念,采取分層評價。嚴格要求優等生,肯定其能力的同時指出不足,擴大學生的提升空間,讓學生更上一層樓;對學困生適當放寬要求,從學習態度、學習方法等多方面予以評價,盡量挖掘學生的優點。如果學生出現錯誤要詳細指導,鼓勵學生自己發現并改正錯誤。分層教學可以減少課堂上因學生差異而產生的不公平現象,確保每名學生都能得到平等參與和表現的機會,都能保持學習的信心和熱情,促進學生共同發展。
合作不僅是時代發展必不可少的因素,也是學生學習進步必不可少的因素,能夠讓學生意識到“山外有山”,培養學生謙虛的學習態度。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創設合作任務把學生聚集在一起可以發揮巨大的力量,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開闊學生的學習視野,使學生養成互幫互助的良好習慣,通過合作找到自己的位置,汲取他人身上的優點,解決自身的不足。初中生處于爭強好勝的年紀,但這并不一定完全起積極的作用,有時也會產生負面效果。如課堂上優等生往往能夠及時搶占學習資源和回答問題的先機,得到更多鍛煉和表現的機會,牢牢抓住教師的注意力;而另一部分學生跟不上教師和同學的思路,找不到存在感,只能接受現成知識和結論。如果教師不能有效調節學生之間的這種矛盾,只會導致學生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為了改變這一現象,教師不妨構建互助小組讓學生合作學習。教師分組時要嚴格遵守“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一方面,組內異質能夠消除小組內部的競爭氛圍,優等生能夠主動擔負起幫助同學的責任,學困生能夠積極向同組優秀成員學習,探究過程中同組成員能資源共享、互幫互助,共同突破難關;另一方面,組間同質能夠強化各組之間的競爭關系,從而提升小組凝聚力,各組在好勝心的驅使下能更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努力提高小組每個成員的數學能力。應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有助于學生之間互相取長補短,形成良性的競爭與合作關系,從而有效解決兩極分化現象。
學習方法和習慣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的學習效果,很多學生正是因為學習方法和習慣不好才導致學習過程煩瑣復雜,學習效率低下,付出大量時間和精力也難以取得較好成果,這就體現了學法指導的重要性。但是學習方法和習慣不能統一化,因為每個學生的特點和需求不同,教師要在恰當指導的基礎上鼓勵學生互相交流、分享學習心得,幫助每名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節奏和方法,從而提高學習質量。教師可以定期組織學生討論,鼓勵學生提意見,依據學生的想法展開學習創新,讓學生成為課堂主體。教師也可以通過教學反思總結教學需要注意的事項,提煉教學精髓,總結教學經驗,優化學生學習。教師在優化學生學習方法時不能忽視學生的參與,要依據學生的特點靈活選擇學習方式。教師要根據課堂教學內容的特點引導學生采取相應的探究方法,如數形結合、化歸、類比等,借此豐富學生的學習技巧,提高學習效率。教師要深入學生群體,了解學生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交流和分享。比如,有的學生善于歸納總結、整理錯誤資源,教師可以讓這部分學生分享自己的積累本、錯題本供同學傳看,讓學生從中吸取經驗,從而改進學習策略。學法指導可以優化學生的學習技巧,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使每個學生都能保持自己的節奏,逐漸提升數學能力,從而有效避免兩極分化問題。
總之,兩極分化問題造成的影響不容忽視,初中數學教師要了解問題成因,積極改進教學方針,給學生打造自由、平等、和諧、趣味的學習環境,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最好的發展。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深入數學學習腹地,掌握豐富的數學學習技能,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為數學學習積蓄力量,提高學習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