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波 鄧 悅 左 娜 郭愛英
對嬰兒來說,母乳是最理想的食品,任何代乳品均不能取代母乳。母乳喂養一方面能夠將有利條件提供給嬰兒成長發育;另一方面還能夠為母嬰感情交流提供有利條件;此外還能夠減少母親乳房疾病的發生,為產婦產后子宮復原提供有利條件。長期以來,純母乳喂養率一直處于低水平狀態,很多產婦因為產后泌乳延遲、泌乳不足、缺乳及后期乳房脹痛等原因,未能真正實現純母乳喂養[1],實現早期純母乳喂養建立關鍵是在促進孕產婦的Ⅰ期泌乳,以保證有充足的乳汁喂養新生兒,減少人為的代乳品喂養,減少產婦乳房脹痛的發生[2]。本研究統計分析了2020年2月—2021年2月在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門診就診妊娠滿37周且未開始泌乳(用食指與拇指按壓乳暈未見乳汁分泌)的孕婦,有母乳喂養意愿并決定選擇在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分娩的孕婦210例的臨床資料,研究了足月妊娠行穴位按摩對Ⅰ期泌乳時間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選擇2020年2月—2021年2月在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門診就診妊娠滿37周且未開始泌乳(用食指與拇指按壓乳暈未見乳汁分泌)的孕婦,有母乳喂養意愿并決定選擇在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分娩的孕婦210例,隨機分為試驗組及對照組。2組產婦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本研究通過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產婦均知情同意。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孕婦有母乳喂養意愿并無乳頭凹陷和發育不良者;②無重大合并癥者;③患者知情,理解研究目的和相關程序,愿意參與研究。排除標準:①有傳染性疾病;②長期口服影響母乳喂養藥物者。
1.3 方法試驗組105例在妊娠滿37周開始經專業按摩培訓護士指導穴位按摩及微信視頻加強教學,對乳中穴以手指指腹輕柔按摩乳暈、乳頭,然后對乳頭提、捏等刺激;對膻中、乳根、少澤穴以及足三里以揉、按等刺激為主,產婦感覺酸脹感為準,每個穴位 1 min, 全部穴位重復3 次。以上方法,首次24 h內3次,以后改為2次/d,持續至用食指與拇指按壓乳暈見到乳汁分泌;此外并進行常規母乳喂養知識的宣教。對照組105例僅行常規母乳喂養知識宣教。

表1 2組產婦一般資料比較 (例,
1.4 觀察指標隨訪3個月。①泌乳時間[3]。記錄泌乳始動時間、開始泌乳時間。②乳房脹痛程度。無臨床癥狀評定為0級(無痛);產婦安靜、可休息評定為Ⅰ級(輕度疼痛);產婦尚平靜評定為Ⅱ級(中度疼痛);產婦輾轉不安、無法入睡評定為Ⅲ級(重度疼痛)。③母乳喂養情況。
1.5 療效評定標準顯效:護理后產婦具有顯著較多的乳量,完全用母乳喂養新生兒,不需要將代乳品添加其中;有效:護理后產婦具有較多的乳量,用母乳供給了新生兒2/3以上的進食量,用代乳品供給了新生兒剩余1/3及以下的進食量;無效:護理后產婦的乳量變化不顯著,用母乳供給了新生兒1/3以下的進食量或完全人工喂養。

2.1 泌乳時間試驗組產婦的未分娩即有泌乳比例高于對照組(P<0.05),泌乳始動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開始泌乳時間<1 d、1~2 d比例均高于對照組(P<0.05),>2 d比例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產婦泌乳時間比較 (例,
2.2 臨床療效試驗組產婦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2.3 乳房脹痛程度試驗組產婦的乳房脹痛程度0級比例高于對照組(P<0.05),Ⅰ級、Ⅱ級、Ⅲ級比例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3 2組產婦臨床療效比較 (例,%)

表4 2組產婦乳房脹痛程度比較 (例,%)
2.4 純母乳喂養情況試驗組產婦的純母乳喂養率92.38%(97/105)高于對照組75.24%(79/105)(χ2=13.340,P<0.05)。
泌乳就是指開始分泌乳汁,孕婦一般是孕晚期或是產后,才會分泌乳汁,主要是泌乳素分泌增多形成乳汁,泌乳素是一種多肽激素,由垂體后方兩側的細胞所分泌,與生長激素源于同一細胞。神經內分泌系統調節著乳汁分泌量,具有復雜的過程,很多因素均對其造成影響。中醫學認為[4],在泌乳與射乳反射同時作用下乳汁產生,同時,精神狀態、環境等也會對乳汁產生造成影響。藥物治療是西醫通常采用促進乳汁產生的方法,但是其會引發一定的不良反應,缺乏令人滿意的療效。在對產后泌乳進行調節的過程中,中醫具有極為廣泛的應用,在產后缺乳治療中具有較好的效果。乳房屬陽明,陽明屬胃,多氣多血,乳汁的生成要靠胃吸收營養,同時還與肝木之氣相通。因為乳屬厥陰,肝與胃互相配合乳汁才能正常,而氣滯引起的乳少不能補。只是肝郁,乳頭不通,后面的乳汁出不來,所以乳房發脹發疼,有硬塊。這時盲目地補,只會越補越脹,嚴重的情況下還會引發乳腺炎。這時候就需要用正確的催乳按摩手法去疏理肝氣。促進泌乳應該按摩的穴位包括:①膻中、玉堂、步廓、膺窗、天池、神城、天溪等穴及乳房;②膻中、乳根、乳中、食竇、靈墟、庫房、極泉等穴及乳房。
相關醫學研究表明[5],運用按摩方法能夠為乳汁分泌提供有利條件,通過對乳房及相關穴位進行刺激能夠促進血清泌乳素分泌的增加。相關醫學研究也表明[6],產后早期按摩產婦乳房穴位能夠為乳汁分泌提供有利條件,使新生兒將足夠的母乳喂養盡可能早地獲取過來。本研究結果表明,試驗組產婦的未分娩即有泌乳比例14.29%(15/105)高于對照組6.67%(7/105)(P<0.05),泌乳始動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開始泌乳時間<1 d、1~2 d比例均高于對照組(P<0.05),>2 d比例低于對照組(P<0.05)。試驗組產婦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和上述研究結果一致,原因為通過按摩乳房穴位能夠使乳房充分運動,進而對乳房血液循環進行改善,從而為乳汁分泌與排泄提供有利條件。
人體生物全息理論認為[7],乳房穴位為組織器官、臟腑、經絡等相互溝通的部位,刺激相應部位能夠將經絡疏通,從而減輕乳房脹痛。本研究結果表明,試驗組產婦的乳房脹痛程度0級比例高于對照組(P<0.05),Ⅰ級、Ⅱ級、Ⅲ級比例均低于對照組(P<0.05),和上述研究結果一致,原因為按摩乳房穴位通過揉、按、推等特定手法刺激乳房,使乳房變軟,進而使乳頭及乳頭頸自如彎曲,為新生兒準確銜接、有效吸吮提供有利條件,最終促進產婦哺乳過程中疼痛的減輕,暢通局部血液循環,為乳汁分泌與排泄提供有利條件,對產后乳房脹痛進行緩解。本研究結果還表明,試驗組產婦的純母乳喂養率高于對照組(P<0.05),和上述研究結果一致,說明充足的乳汁分泌量能夠促進純母乳喂養率的有效提升,從而為新生兒健康成長提供有利條件。
綜上所述,足月妊娠即行穴位按摩較常規護理更能有效縮短產婦Ⅰ期泌乳時間,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