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蘭 張津華
腦卒中抑郁癥(PSD)是腦卒中發病后出現的以多種精神異常癥狀和軀體癥狀為主的復雜情感性精神障礙疾病,是腦卒中的常見并發癥,患者主要表現為情緒低落、焦慮、不語等精神異常,表現為半身不遂、語言障礙等軀體癥狀,且許多患者伴有心悸、失眠、腹瀉等癥狀[1,2]。臨床研究指出:在腦卒中發病后的3~6個月是抑郁癥發病的高峰期,現代醫學認為PSD的發病與遺傳因素、個體差異、社會心理學機制紊亂等密切相關,多給予抗抑郁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3]。中醫學認為PSD可歸屬到癡呆、郁證的范疇中,認為其病機主要為:正氣不足、情志失和、臟腑失調,導致氣血瘀滯、津液運化不暢,日久導致氣結、神明昏焉、失眠難寐等癥狀,在治療中主要采取情志干預、針灸、中藥、艾灸等治療。本次研究中特探索情志干預中的調欲法與艾灸療法相結合治療PSD的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開封市中心醫院2020年1月—2021年4月診治的腦卒中抑郁癥患者120例為對象,將篩選后的120例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組:對照組有60例,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齡43~72歲,平均(60.5±5.5)歲;缺血性腦卒中48例,出血性腦卒中12例;抑郁癥病程15~69 d,平均(38.5±7.2)d。觀察組有60例,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齡45~73歲,平均(60.8±5.6)歲;缺血性腦卒中46例,出血性腦卒中14例;抑郁癥病程17~75 d,平均(38.9±7.5)d。2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經臨床檢查確診為腦卒中者;②符合《CCMD-3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4]中關于抑郁癥的診斷標準者;③年齡<75歲者;④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大面積、廣泛性腦梗死患者;②既往有腦卒中病史者;③既往有抑郁癥、其他精神疾病病史者;④合并其他嚴重臟器組織功能障礙、嚴重基礎內科疾病等疾病者;⑤伴有交流障礙、不能配合調查者。
1.3 方法2組患者均接受常規治療,主要包括腦卒中的改善血流灌注、降低顱內壓、營養神經、抗凝、抗血小板等治療,并對患者的抑郁癥應用百憂解治療,于早餐后口服20 mg/次,每日服藥1次。在此基礎上,對照組患者給予中醫情志調欲法治療,主要措施為:①導欲法。給患者創造溫馨舒適的住院環境,醫護人員在床旁耐心與患者交流溝通,取得患者的信任和理解,在互動交流溝通中了解患者的欲求,并引導患者進行欲求的調整。例如對于喜愛音樂的患者,給予音樂療法,轉移患者的注意力;又如對于喜歡聽收音機的患者,給患者提供收音機,讓患者在空閑時間可以聽喜愛的節目,使其將對疾病的注意力轉移到聽收音機上。②從欲法。對于情緒障礙嚴重、心理抗拒的患者,醫生在床旁耐心與其交流溝通,引導患者傾訴,在傾聽過程中分析出患者的欲求,并盡量滿足患者的一些合理欲求,促進患者負性情緒的好轉。③養欲法。對于基本喪失欲求的患者,分析患者未曾得到滿足的欲求,并盡量滿足患者的一些欲求,以激發起患者的欲求。例如:許多患者未完全喪失生活自理能力,但是在卒中發病后生活基本由家人、護工等完成,日久覺得生活無趣,欲求喪失,對此從引導患者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生活自理項目開始,如穿衣、洗漱、進餐等,并要求家屬的配合支持,逐步激發患者的欲求,調動生活積極性。④節欲法。對于欲求過于旺盛的患者,通過引導患者正確認識到欲求的不現實性,引導患者主動降低欲求或是集中欲求,避免欲求的過于分散,如可通過指導患者聽音樂、看電視、呼吸訓練等方式來調整欲求,并結合患者的病情引導患者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調整行為方式,達到節欲的效果。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艾灸治療:取穴,選擇六神穴,即:神門、神道、神庭、神封、神藏和四神聰。采用懸灸療法,每個穴位上灸5 min,手持點燃后的艾條懸在穴位上方進行懸灸,艾條與穴位的距離以患者的耐受度調節,保持局部皮膚溫熱感為宜,每日1次,連續灸2個月。
1.4 觀察指標①抑郁評分:于治療前、治療2個月后采用HAMD-24量表評測患者的抑郁狀況,得分<8分表示無抑郁癥狀,得分8~20分為輕度抑郁,得分20~35分為中度抑郁,得分>35分為重度抑郁。②療效判定標準:臨床治愈:在治療2個月后患者的HAMD評分減少≥75%。顯效:治療后患者的HAMD評分減少50%~74%。有效:治療后患者的HAMD評分減少30%~49%。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者。③生活質量評分:在治療2個月后采用GQOLO-74量表評測患者的生活質量,分成心理功能、社會功能、軀體功能和物質生活4個方面,每個方面累積得分最高為20分,得分越高表明生活質量越高。④不良反應發生率:主要有口干、頭痛、疲乏等。
1.5 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 23.0軟件檢驗數據資料,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HAMD評分觀察組患者治療2個月后的HAMD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HAMD評分比較 (例,
2.2 總有效率觀察組的總有效率較對照組更高,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比較 (例,%)
2.3 生活質量評分治療2個月后,觀察組患者在生活質量量表的心理功能、社會功能、軀體功能和物質生活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例,
2.4 不良反應發生率在治療期間,2組患者均未出現嚴重不良反應,其中對照組出現6例不良反應,其中有2例口干,1例胃腸道不適,2例疲乏,1例頭痛,總發生率10.00%(6/60);觀察組中出現5例不良反應,其中有1例口干,2例胃腸道不適,1例頭痛,1例局部皮膚發紅,總發生率8.33%(5/60)。2組比較χ2=0.100,P=0.752>0.05。
中醫學認為情志不暢、肝氣郁結是郁癥發生的基礎,由于情志能影響氣機升降聚散,因此容易導致抑郁癥的發生[5]。腦卒中后的抑郁癥是在腦卒中的基礎上,因風、痰、瘀、熱等交搏郁結導致氣血瘀滯不暢,肝氣失其條達,神明失其清展而情緒低落,出現抑郁[6]。病位在腦,心肝脾腎等臟腑的損傷與抑郁發生密切相關,屬于本虛標實證或虛實交雜證,治療中應以調理臟腑氣機、調和情志為主要治則。中醫情志調欲法是中醫情志干預的常用措施之一,是在情志理論的指導下,以調控患者的欲求為目的,將患者的欲求作為心理干預對象,通過對欲求的評估、針對性干預等來影響患者的情志,促進患者負性情緒的緩解。開封市中心醫院開展的情志調欲法注重醫護患之間的交流溝通,強調心理治療的重要性,醫護人員強化與患者的交流溝通,了解患者的欲求,并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滿足一些合理的欲求,或是激發患者的欲求,調動患者的積極性,使患者的欲求逐漸趨于適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但是在腦卒中抑郁癥患者的治療中,單純的情志調欲法配合藥物治療雖然能取得一定療效,但也有少部分患者療效不佳。
艾灸療法是中醫學的常見外治法,是通過熱力宣發艾草的有效成分,并經穴位經絡吸收藥力,發揮溫經散寒、升陽舉陷、化瘀散結等功效[7,8]。本次研究中對六神穴進行艾灸治療,其中神門是治療精神病的要穴之一,具有泄心火、安神定志之效;神道穴則是督脈陽氣在該處循其通道上行,并在神庭穴聚集;神封和神藏均是足少陰腎經腧穴,腎經吸熱上行到神封穴的經氣在此處散熱冷縮;神藏為腎經之穴,經穴之外的冷縮水氣匯入穴內;神聰為百會穴前后左右各開2.5寸,共有4個穴位,是主治頭痛、眩暈、失眠、癲癇、健忘等神志病的要穴。通過對上述穴位進行艾灸治療能起到溫通經絡、溫經散寒、行氣活血之效,使氣血運行順暢、氣血調和,從而達到治療目的。將艾灸療法與中醫情志調欲法配合起來應用,艾灸疏通氣血改善卒中病情,同時調暢氣機改善抑郁癥狀;配合情志調欲法進一步促進抑郁癥狀的緩解。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且治療2個月后的HAMD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2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中醫情志調欲法配合艾灸療法治療腦卒中抑郁癥療效肯定,有助于促進患者抑郁癥狀緩解,提高生活質量,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