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愔 陳曉玲 韓 雪
痛風性關節炎是一種由于尿酸鹽沉積在滑囊、關節囊、骨質、軟骨和其他組織的炎性反應,好發于40歲以上人群,男性多于女性,受累關節劇痛,于夜間加重,甚至可出現活動障礙、關節畸形,可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造成嚴重影響[1]。目前,西醫治療痛風性關節炎主要應用非甾體類抗炎藥、排尿酸藥物等,但療效均不理想,且易反復發作[2]。中醫認為,痛風性關節炎的病機主要是濕、熱、瘀痹阻關節,故治療應以宣痹通絡、清熱利濕為宜[3]。宣痹湯由多味中藥組成具有通絡止痛、清熱祛濕之功效[4]。穴位貼敷能夠在局部迅速發揮作用,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之功效[5]。本研究探討宣痹湯聯合穴位貼敷治療痛風性關節炎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納入2020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100例痛風性關節炎患者。將納入病例依照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0例。其中對照組男37例,女13例;年齡(46.20±10.34)歲;病程(4.93±1.46)年。觀察組中男38例,女12例;年齡(45.59±11.18)歲;病程(5.04±1.55)年。2組一般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鄭州市人民醫院倫理會批準實施者。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原發性痛風診斷和治療指南》[6]中痛風性關節炎的診斷標準者;②雙能CT檢查顯示有尿酸鹽結晶、關節非對稱性腫脹者;③年齡≥18歲者;④知情同意者。排除標準:①強直性脊柱炎、類風濕關節炎、假性痛風、類固醇結晶關節炎患者;②抗風濕藥、腎功能衰竭、腫瘤放化療等所引起的繼發性痛風性關節炎患者;③在納入研究前4周內服用同類藥物治療的患者;④嚴重肝腎功能障礙的患者;⑤智力障礙患者;⑥妊娠或哺乳期婦女。
1.3 治療方法2組患者均給予飲食控制干預,以低嘌呤、低脂、低糖食物為主,少吃肉類、海鮮等食物,多喝水、防寒保暖、充分休息,確保身心狀態良好,禁忌服用抑制尿酸排泄藥物。對照組采取西醫治療,秋水仙堿片(北京嘉林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03842)口服,0.5 mg/次,2次/d,治療14 d。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采用內服宣痹湯加減配合穴位貼敷治療。宣痹湯為:連翹15 g,川牛膝15 g,薏苡仁15 g,澤瀉15 g,防己10 g,梔子10 g,土茯苓15 g,秦艽10 g,蠶沙10 g,萆薢20 g。熱盛者加牡丹皮、秦皮、黃柏;劇烈疼痛者加姜黃、海桐皮。將上述藥物用水煎服,1劑/d,分成早、晚2次服用,連續服藥14 d。取適量大黃、蒼術、薏苡仁、膽南星、萆薢、土茯苓、冰片,碾壓成粉狀,兌醋調成糊狀,使用通氣膠布貼于患側相應穴位。膝關節:膝眼、陽陵泉、足三里、梁丘等;肘關節:曲池、尺澤等;腕關節:外關、陽池等;踝關節:申脈、照海等;第一跖趾關節:太白、大都等;指關節直接局部包裹。每次取2~3個穴位或壓痛點,4~6 h/次,1次/d,連續治療14 d。
1.4 療效判定標準臨床療效主要分為3個等級[7],具體為:①顯效:關節紅腫熱痛等癥狀24~72 h消失,關節活動無障礙,血尿酸(UA)、紅細胞沉降率(ESR)、C反應蛋白(CRP)水平恢復至正常范圍;②有效:關節紅腫熱痛癥狀24~72 h明顯改善,關節活動輕微受到限制,UA、ESR值接近正常范圍;③無效:關節紅腫熱痛癥狀無改善甚至有所加重,且關節功能沒有改善。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5 觀察指標
1.5.1 關節疼痛評分和關節功能評分應用關節疼痛評分表[8]評價2組治療前后關節疼痛程度。關節疼痛評分表分為5個分級,具體為:無疼痛,評為0分;輕度疼痛,但能夠正常活動,評為1~3分;中度疼痛,影響工作,但能夠生活自理,評為4~6分;較嚴重疼痛,生活難以自理,評為7~9分;劇烈疼痛,難以忍受,評為10分。關節疼痛評分越高表示疼痛越嚴重。
評價并比較2組治療前后關節功能[9]。關節功能評分表分為4個分級,具體為:可進行各種運動,評為0分;功能中度受限,雖然有多個關節不適,但能夠進行正常活動,評為1分;功能明顯受限,能夠生活自理,但難以從事一般活動,評為2分;生活難以自理,坐臥或臥床,評為3分。關節功能評分越高表示關節功能越差。
1.5.2 檢測指標檢測并比較2組治療前后ESR、CRP及UA。ESR、UA的檢測采用美國Beckman公司的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血清CRP水平的檢測均采用上海信裕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的雙抗夾心酶聯免疫(ELISA)試劑盒。
1.5.3 安全性評價記錄所有納入病例在治療期間不良反應情況。

2.1 臨床療效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痛風性關節炎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例,%)
2.2 疼痛評分和關節功能評分2組治療后關節疼痛評分、關節功能評分均減小,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痛風性關節炎患者關節疼痛評分和關節功能評分對比 (例,
2.3 ESR、CRP及UA水平比較2組治療后ESR、CRP及UA水平均降低(P<0.05),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痛風性關節炎患者ESR、CRP及UA水平對比 (例,
2.4 不良反應治療期間,觀察組僅有1例發生輕微腹瀉,對癥治療后得到緩解,不影響治療,所有病例均無嚴重不良反應發生。
痛風性關節炎屬于骨科常見病,好發于第一跖趾關節或是肘、膝、踝等大關節部位,主要表現為關節軟組織紅、腫、熱、痛,夜間疼痛加劇[10]。目前痛風性關節炎急性發作期的治療西醫主要選擇非甾體抗炎藥、秋水仙堿和糖皮質激素,其中非甾體抗炎藥為首選藥物。西醫治療雖能夠緩解臨床癥狀,降低血尿酸,但存在起效慢或無效、易復發、藥物不良反應等缺點,部分患者合并消化道疾病、肝腎功能不全有用藥禁忌,在臨床的應用受到了一定限制,治療方法需不斷摸索改進[11]。中醫學認為,痛風性關節炎屬“痹證”“痛風”“歷節”等范疇,病因機制在于濕熱內蘊、濁毒內生、外感風邪,治療應以祛濕清熱、通痹止痛為主[12]。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臨床總有效率比對照組高,治療后關節疼痛評分、關節功能評分均比對照組低(P<0.05)。提示宣痹湯聯合穴位貼敷治療痛風性關節炎的臨床療效顯著,能夠明顯減輕疼痛,改善關節功能。究其原因,宣痹湯含有連翹、川牛膝、薏苡仁、澤瀉、防己、梔子、土茯苓、秦艽、蠶沙、萆薢等多味中藥,其中連翹具有辛涼宣散之功效,川牛膝具有補益肝腎、活血化瘀之功效,薏苡仁具有滲濕除痹之功效,澤瀉具有利水、滲濕、泄熱之功效,防己具有祛風除濕、清熱止痛之功效,梔子具有涼血解毒、清熱瀉火之功效,土茯苓具有消腫散結、利濕解毒、通利關節之功效,秦艽具有祛風濕、舒筋絡、清虛熱、利濕退黃之功效,萆薢具有分清降濁、清熱利濕之功效,蠶沙具有祛風除濕、化濁活血之功效。諸藥合用,共奏清熱祛濕、通絡止痛、涼血解毒、祛風泄熱之功效[13]。穴位貼敷又名經皮給藥,能夠讓中藥有效成分透過皮膚直接進入血液循環,激發經氣,調節機體,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痛風性關節炎發病機制為濕熱內蘊,濕熱蘊于中焦脾胃及肝膽,故在取穴上以脾、胃、肝經穴為主,并選取受累關節周圍穴位。穴位貼敷中藥成分有大黃、蒼術、薏苡仁、膽南星、冰片等,其中大黃具有化滯行瘀、清熱解毒之功效,蒼術具有清熱利濕、通絡止痛之功效,膽南星具有燥濕化痰、消腫散結之功效,冰片清涼止痛。諸藥合用,共奏清熱燥濕、活血散瘀、健脾理氣之功效[14]。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治療后ESR、CRP及UA水平均比對照組低(P<0.05)。提示宣痹湯聯合穴位貼敷治療痛風性關節炎具有較強的抗炎作用,能夠明顯降低血尿酸水平。ESR、CRP均是炎癥反應急性期的產物,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出關節的炎癥程度,隨痛風性關節炎的加重,其水平均明顯升高[15]。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連翹有抗炎、抗腫瘤的作用,土茯苓有抗炎、抗痛風、抗腫瘤、抗動脈粥樣硬化、利尿、鎮痛等作用,萆薢具有抗腫瘤、抗炎、降尿酸、提高免疫力等作用,秦艽、蒼術具有利尿、抗炎、抗痛風等作用。宣痹湯和穴位貼敷方中均有多數藥物有抗炎、鎮痛、降尿酸的作用,因此有助于降低患者ESR、CRP及UA水平[16]。另外,本研究結果顯示,2組治療期間均未發生嚴重不良反應。提示宣痹湯聯合穴位貼敷治療痛風性關節炎的不良反應輕,安全性較好。
綜上所述,宣痹湯聯合穴位貼敷治療痛風性關節炎的臨床療效顯著,能夠明顯改善關節功能,具有較強的抗炎作用,降低血尿酸水平,且安全性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