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敏 楊會舉
混合痔是肛腸科的常見疾病,其既有內痔的特征,也有外痔的特征,在同一方位的內痔靜脈叢和外痔靜脈叢混合一體,齒線消失,既可單個存在,也可呈現環狀[1,2]。目前手術是治療混合痔的主要方法,由于手術部位特殊,術后患者依然每天需要排大小便,故而術后創面極易出現水腫、疼痛等癥狀,既影響術后創面愈合,也增加患者的術后痛苦[3]。近年來中藥熏洗坐浴療法在肛腸科術后患者治療中得到廣泛應用,在促進創面愈合、緩解創面疼痛感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熏洗坐浴療法能在熱效應和藥效應的作用下加速創面對藥物的吸收,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加速新陳代謝,緩解疼痛感[4,5]。為進一步緩解患者的創面疼痛感,促進創面愈合,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在給患者應用苦參湯熏洗坐浴的同時配合止痛如神湯口服,取得滿意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研究的96例混合痔患者來自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肛腸科2020年2月—2021年2月收診的患者,將篩選后的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組:對照組有48例,其中男29例,女19例;年齡28~53歲,平均(38.4±5.5)歲;混合痔分型:普通型26例,環狀型22例。觀察組有48例,其中男26例,女22例;年齡在25~55歲,平均(38.6±5.6)歲;混合痔分型:普通型27例,環狀型21例。2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經臨床檢查確診為混合痔,并接受混合痔切除術者;②術后出現創面疼痛水腫癥狀者;③年齡18~59歲者;④已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①合并肛瘺、肛周膿腫等其他肛腸科疾病者;②伴有直腸、肛管器質性病變者;③合并其他重要臟器功能障礙、代謝異常疾病、自身免疫系統疾病、惡性腫瘤等疾病者;④妊娠期、月經期、哺乳期女性患者;⑤伴有精神障礙、交流不暢者。
1.3 方法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治療和苦參湯熏洗坐浴,其中常規治療主要包括抗感染治療、止血治療、創面換藥等。苦參湯組方:苦參30 g,桃仁、紅花、莪術、三棱各15 g,車前子、黃芩、黃柏、黃連、澤瀉、茯苓各10 g,芒硝60 g。煎汁200 ml,然后置于2000 ml的溫開水中,置入熏洗盆中,將水溫調節到60 ℃,先對肛門進行熏洗5 min,待水溫降至38 ℃左右時指導患者進行肛門的局部坐浴,坐浴10 min。每日早晚各1次,7 d為一個療程。每次熏洗坐浴結束后用消毒棉巾擦干,并進行創面的常規換藥。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止痛如神湯口服。組方:秦艽、桃仁、皂角刺、熟大黃、郁李仁、羌活各9 g,蒼術、黃柏、當歸尾、防風、檳榔、澤瀉各6 g。每劑藥煎汁200 ml,分成早晚2次飯后溫服,每日1劑,連續服藥7 d。
1.4 觀察指標①療效的評測標準:于治療7 d后進行療效判定,治愈:患者的疼痛癥狀完全消失,且創面無出血、水腫現象,無需使用止痛藥物。有效:疼痛癥狀有明顯的緩解,但仍需止痛藥物治療,創面伴有輕微的出血或水腫癥狀。無效:疼痛癥狀無明顯緩解,創面水腫嚴重。②創面疼痛評分:術后第1天、第3天、第5天、第7天分別對患者肛門創面疼痛程度進行評估,采用VAS法評測,得分0~10分,0分為無痛,10分為不可耐受的劇烈疼痛。③水腫評分:術后第1天、第3天、第5天、第7天分別進行肛緣水腫程度的評測,0分為無水腫。1分為水腫僅1處,且水腫范圍<1 cm。2分為水腫有1處或是多處,水腫范圍1~2 cm。3分為水腫有1處或是多處,水腫范圍>2 cm,伴有嚴重不適感。④創面愈合時間和水腫消退時間:創面愈合時間為從術后第1天到創面完全上皮化的時間;水腫消退時間為從術后第1天到完全無水腫的時間。⑤5-HT水平:術后第1天、術后第3天分別采集外周靜脈血3 ml,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漿5-HT水平。⑥安全性指標:記錄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
1.5 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 24.0軟件檢驗數據,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重復檢驗數據比較采用方差F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治療總有效率2組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混合痔術后患者總有效率比較 (例,%)
2.2 VAS疼痛評分術后第1天,2組的創面VAS疼痛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第3天、第5天、第7天,觀察組的VAS評分均較對照組更低,P<0.05。見表2。
2.3 水腫評分術后第1天的肛緣水腫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第3天、第5天、第7天,觀察組的水腫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2 2組混合痔術后患者VAS疼痛評分比較 (例,

表3 2組混合痔術后患者水腫評分比較 (例,
2.4 創面愈合時間和水腫消退時間2組的創面愈合時間、水腫消退時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混合痔術后患者創面愈合時間和水腫消退時間比較 (例,
2.5 血漿5-HT水平觀察組在術后第3天的血漿5-HT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5。
2.6 不良反應狀況治療期間的血尿常規、凝血功能、心電圖等檢查均無異常,均未發生明顯不良反應。

表5 2組混合痔術后患者血漿5-HT水平比較 (例,
手術是混合痔的主要治療方法,但多數患者術后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疼痛、水腫癥狀。現代醫學認為肛門周圍的血管和神經十分豐富,齒線上是由自主神經支配的,無痛覺;但齒線下是由陰部內神經支配的,疼痛十分敏感;陰部內神經分布到肛提肌、外括約肌、肛管以及肛門周圍的皮膚[6]。混合痔手術操作不可避免地對肛周組織造成損傷,受損的肛周組織則會釋放一些炎性介質,如組胺、白三烯、前列腺素等,這些炎性介質引起肛周局部的炎癥反應,刺激肛周感受器,引起肛周神經末梢的活化、敏感化,從而引起術后疼痛感。另外,手術可引起反射性的肛提肌、內外括約肌痙攣,進一步加劇術后疼痛感。混合痔患者術后的創面較大,疼痛癥狀明顯,會直接影響到肛門功能恢復和創面愈合,影響患者的術后康復,需及時給予有效的鎮痛治療。西醫學多采用非甾體抗炎藥、阿片類鎮痛藥物等,其中非甾體類抗炎藥易引起胃腸道不適癥狀,后者可引起成癮性問題。而隨著中醫藥在臨床應用的推廣,中醫藥在混合痔術后疼痛中的療效已得到肯定。
中醫學認為疼痛不外乎不通則痛和不榮則痛。前者是對實性疼痛病機的概括,后者是對虛性疼痛病機的概括。混合痔的發病中,機體感受外邪,五臟精氣變動,濕熱邪氣對機體氣機產生影響,濕熱邪氣趨于下行,隨著經氣傳變到肛門局部并阻滯氣血的運行,最終形成痔病[7]。在痔的形成過程中,濕熱邪氣始終存在,即使經過手術治療切除病灶,但是局部或全身的濕熱邪氣依然存在,因此術后的疼痛癥狀與濕熱下注密切相關。濕熱下注于肛門,則致局部氣血運行不暢,氣血瘀滯引起痔病,引起術前肛周的疼痛、水腫、出血等癥狀。除此之外,在手術治療中,手術器械切割等引起局部皮膚、肌肉、經絡、氣血等損傷,濕熱與瘀血搏結,局部經絡進一步損傷致氣血運行不暢,故不通則痛。另外手術耗傷局部氣血,致原本氣血虧虛的肛門局部氣血更加虧虛,加上術中血溢于脈外,氣隨血耗,進一步導致氣血兩虧,局部組織失養,致不榮則痛。因此,濕熱之邪與手術損傷引起的不通則痛和術中耗傷局部氣血所致的不榮則痛是引起混合痔患者術后疼痛的主要病機。中藥熏洗療法是中醫學的外治法之一,是指將中藥方煎煮成湯劑后,以熱力和藥力熏蒸局部病變部位,然后待藥液溫度降低到溫熱時浸泡、洗浴全身或局部患處的一種治療方法,其在中醫學的外治法中占據著重要地位。該療法通過熱效應和藥效應的相互作用來加劇患處皮膚對藥物的吸收,能疏通氣血,擴張局部毛細血管,加速局部血液循環,維持病灶的良好新陳代謝,破壞病理反射,形成新的反射,達到治病的目的[8]。在本次研究中對患者應用苦參湯熏洗療法,方中的苦參為君藥,具有清熱燥濕之效;黃連、黃芩、黃柏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茯苓、澤瀉、車前子具有滲濕利尿消腫之效,上述藥物共為佐藥,助推苦參的清熱利濕之效。桃仁具有活血化瘀、潤腸通便之效;紅花活血通經、散瘀止痛;兩藥共用入血分起到逐瘀活血之效。三棱、莪術具有活血化瘀、破血行氣之效;芒硝則主要用于痔腫痛。諸藥合用,共奏清熱燥濕、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效,在混合痔術后疼痛中應用療效肯定。
止痛如神湯出自《醫宗金鑒》,是治療肛腸病的常用經方[9],方中的黃柏、蒼術和秦艽為君藥,其中蒼術專攻燥濕健脾,黃柏可清熱燥濕,秦艽祛風濕、除濕熱,三藥合用辛開苦降、共入腸中,使得濕熱之邪前后分消,共奏清熱燥濕、解毒祛風之功。澤瀉具有利水消腫、滲濕泄熱之效;防風祛除風濕、止痛;羌活具有祛風除濕止痛之效。三藥共為臣藥,能增強利濕泄熱止痛之功,促進患者疼痛、水腫癥狀緩解。熟大黃具有蕩滌胃腸濕熱、清熱瀉火、解毒涼血之功;當歸尾則能活血而不耗散、補血而不滋膩,能溫經止痛;桃仁活血化瘀、潤腸通便,檳榔行氣通絡,共為佐藥,兼具活血化瘀、行氣通絡、解毒止痛之效。方中的熟大黃與檳榔能引導當歸尾和桃仁的藥力下行走大腸,直達病所;皂角刺具有祛風解毒、消腫排膿之效,引領諸藥直達魄門。諸藥合用具有清熱除濕、活血化瘀、疏通經絡之效,化濕而不傷津,苦寒而不傷正,活血而不破血,主次分明,利于促進患者術后疼痛癥狀的緩解[10]。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且術后第3天、第5天、第7天的VAS評分、水腫評分均低于對照組,且術后第3天的血漿5-HT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我們止痛如神湯口服配合苦參湯熏洗能促進患者術后疼痛癥狀緩解。本結果顯示觀察組的創面愈合時間、水腫消退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聯合療法有利于促進患者創面愈合,促進患者康復。且2組均未發生明顯不良反應,安全性高。
綜上所述,止痛如神湯口服配合苦參湯熏洗坐浴有助于促進患者混合痔術后疼痛、水腫癥狀緩解,促進創面愈合,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