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 杰 何 晨 艾田梅 艾小娥 吳 丹
在臨床骨科治療中非特異性下腰痛十分常見,患病年齡多35~55歲,其癥狀主要體現為腰骶部不適或疼痛,偶爾伴下肢放射痛,無法找到確切的病理組織或發現組織結構改變[1]。目前,臨床對于非特異性下腰痛的治療方法較多,西藥治療、物理療法、神經阻滯、推拿按摩、針灸和中藥方劑等,不同方法效果也不盡相同。中醫學認為非特異性下腰痛屬“腰痛”和“痹證”范疇,病機為外邪侵體而致經絡閉阻及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故發腰痛[2],因此中醫在治療時多予以手法按摩舒經活絡及活血化瘀,但通過既往臨床實踐發現,僅用一種方法治療效果并不理想,而采取多方式結合治療可顯著提升臨床療效[2]。為此,本研究特就獨活寄生湯結合中醫手法按摩對改善非特異性下腰痛患者臨床疼痛癥狀及腰部功能的影響進行了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擇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診治的非特異性下腰痛病患76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參照組和聯合組各38例。其中參照組男性21例,女性17例;年齡34~67歲,平均(44.3±4.8)歲;病程0.6~6年,平均(3.2±0.7)年。聯合組中男性23例,女性15例;年齡34~69歲,平均(45.1±4.5)歲;病程0.6~7年,平均(3.1±0.6)年。2組病患普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均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和《實用骨科學》[4]內的相關診斷標準;疼痛癥狀VAS評分均大于4分;均知曉本研究事宜,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參與研究。排除標準:合并精神疾病、心腦血管疾病、骨質疏松、中樞神經疾病、腰椎間盤突出癥、椎體滑脫、椎管狹窄和惡性腫瘤者;處于妊娠或哺乳期者;不適用本研究藥物者。
1.3 方法2組病患均予以口服塞來昔布膠囊(廠商:江蘇正大清江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H20193414)治療,0.2 g/次,每日2次。參照組應用中醫手法按摩治療,即指導病患呈俯臥位,分別對其阿是穴、委中、腎俞和大腸等穴位施以、揉、點、彈、拍等手法進行按摩,每次1 h,每周3次,連續治療2周。 聯合組應用獨活寄生湯聯合中醫手法按摩治療,中醫手法按摩方法同參照組一致,獨活寄生湯藥方包含:獨活、白芍、黨參、桑寄生、當歸各12 g,川芎、防風、熟地黃、杜仲、懷牛膝、秦艽、茯苓各10 g,甘草5 g,細辛3 g。加水煎熬300 ml分早晚餐后各150 ml服用,每日1劑,連續治療2周。
1.4 觀察指標與判定標準觀察比較2組治療前和治療7 d、10 d和14 d后疼痛癥狀、腰部功能等改善情況,以及總體療效。疼痛癥狀:應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進行評價,分值0~10分,得分越低說明疼痛癥狀越輕。腰部功能:參照Oswestry 功能障礙指數(ODI)問卷調查表進行評價,問卷包含疼痛程度、站立時間、坐位時間、睡眠干擾、行走距離、提重物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旅行、性生活和社會生活影響等10個問題,每個問題采用0~5分計分,分值越低說明腰部功能越好。總體療效: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判定,顯效:經治療后病患臨床癥狀基本消除,或完全消除,不影響日常生活;有效:經治療后病患臨床癥狀有所緩解,日常生活影響較治療前減小;無效:未達到以上標準,或病情更為嚴重,總體療效=(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2.1 疼痛癥狀改善情況2組治療前疼痛癥狀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治療7 d、10 d和14 d后聯合組疼痛癥狀評分均較參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疼痛癥狀評分比較 (例,
2.2 腰部功能改善情況2組治療前腰部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治療7 d、10 d和14 d后聯合組腰部功能評分均較參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腰部功能評分比較 (例,
2.3 總體治療效果聯合組病患總體療效92.11%較參照組的71.05%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下腰痛患者總體治療效果比較 (例,%)
非特異性下腰痛具有比較復雜的患病機制,中醫學認為主要是由于肝腎虧虛,風寒濕邪氣入侵,經絡閉阻,氣血運行失暢致使腰部濡養不足,或腰部筋骨受外力直接損傷等而腰痛經久不愈,引發病癥,因此,治療需以補肝益腎、祛濕除風、舒經活絡、補氣血和止痹痛為主[5]。中醫手法按摩是臨床比較常用的中醫療法之一,其可達舒經活絡及祛瘀通氣之效,但為進一步確保臨床療效,中醫手法按摩在治療中常會與西醫結合,或是結合中藥湯劑等。
有報道稱,在非特異性下腰痛的治療中應用獨活寄生湯結合中醫手法按摩對改善病患疼痛癥狀,提升腰部功能和臨床效果有著重要意義[5,6]。本研究也發現,聯合組通過應用獨活寄生湯結合中醫手法按摩治療,病患治療7 d、10 d和14 d后臨床疼痛癥狀及腰部功能評分均較參照組低;總體療效92.11%較參照組71.05%高,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獨活寄生湯結合中醫手法按摩有利于改善非特異性下腰痛病患臨床癥狀,加速其腰部功能恢復,促進病情康復。通過對特定穴位采用不同的手法進行按摩可疏松筋骨,對局部神經末梢產生刺激作用,從而達到擴張血管的目的,進而發揮活血通絡的作用,最終緩解或消除病患疼痛癥狀[7]。同時再予以獨活寄生湯補肝益腎、祛濕除風、補氣血進行標本兼治,進一步提升臨床治療效果。此方中獨活、桑寄生可補肝腎、祛濕除風、疏筋通絡及止痹痛;防風、秦艽和細辛可祛濕清熱及止痛止痙;當歸、川芎、白芍和熟地黃可活血養血;黨參、茯苓可健脾益氣;懷牛膝、杜仲可補肝益腎、強筋狀骨,上述諸藥共奏補肝益腎、祛濕除風、舒經活絡、補氣血和止痹痛之效,從而有效改善病患疼痛癥狀,加速病情康復[7]。
由上述所得,在非特異性下腰痛的治療中應用獨活寄生湯結合中醫手法按摩療效確切,有利于改善病患疼痛癥狀,促進腰部功能恢復,提升總體療效,值得臨床大量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