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秀芳 范 萍 趙麗君 舒曉芳 陳貝貝 劉 燕
腦中風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其病死率高、致殘率高。約有75%的中風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1],其中運動功能障礙主要表現為中風偏癱,即偏身癱瘓,常年習慣的平衡、對稱性的運動感覺遭到破壞,患者的生活質量下降,從心理上、精神上和身體上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尋求一種有效的治療手段來最大限度地減輕患者的痛苦,使患者盡快回歸社會尤為迫切。方氏頭針穴區是由陜西的方云鵬名老中醫發現并開始應用的,是將人體頭部分為“伏臟、伏象、倒臟、倒象”4個部分和11大中樞[2],筆者臨床上應用體針配合梅花針叩刺方氏頭針穴區治療中風偏癱,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長治市中醫研究所附屬醫院在2019年11月—2021年2月住院的中風偏癱患者共120例,按患者辦理住院的時間順序隨機分為體針組、梅花針組、體針+梅花針組,每組40例;各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病種等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見表1。
1.2 診斷標準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中中風病的診斷依據:①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強語謇,偏身麻木,甚則恍惚、迷蒙、神昏為主癥。②起病急,可漸進性加重。發病前多有突發頭暈頭痛、肢體麻木、一過性黑矇等先兆。③常有年老體弱、勞倦內傷、煙酒過度、嗜肥甘厚味等因素。每因勞累、情志變化、感寒而誘發。④神經系統查體、腦脊液化驗及CT、磁共振等檢查可有異常。

表1 3組中風偏癱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例,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患者神志清楚,生命體征平穩,符合上述診斷標準,經影像學檢查證實為腦梗死或者腦出血。②年齡18~80歲。③發病次數≤2次;本次病程在6個月內。④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既往有心房纖顫史、暈針、精神病史或家族史、智力障礙者。②合并有心、肝、腎、造血系統、內分泌系統等嚴重原發病。
1.4 治療
1.4.1 治療方法體針組:主穴取風池、肩髃、曲池、手三里、外關、合谷、髀關、風市、足三里、懸鐘等,辨證加減:屬痰濕加豐隆、陰陵泉,脾虛多濕加三陰交、太白;熱結腑實加天樞、上巨虛、內庭,肝腎不足加太溪、關元;氣虛血瘀加氣海、血海。操作:常規消毒后,用1.5寸毫針快速刺入上述穴位,捻轉補瀉手法(頻率100~150次/ min)針刺得氣后,留針30 min,10 min行針1次,每日治療1次,14次后觀察療效。梅花針組(梅花針叩刺方氏頭針穴區組):取穴為方氏頭針穴區,取偏癱同側“伏象”上、下肢,偏癱對側“倒象”上、中、下部,常規消毒后用梅花針進行叩刺,以局部酸麻脹、膚色微紅為宜,1日治療1次,14次后觀察療效。體針+梅花針組:體針治療操作同體針組,體針治療后給予梅花針叩刺方氏頭針穴區治療,取穴及操作方法同梅花針叩刺組。每日治療1次,14次后觀察療效。
1.4.2 觀察指標①對3組中風偏癱患者治療前后的患肢運動情況進行評估,采用Fugl-Meyer評分量表進行評定,量表分上肢、手、下肢,總分100分, 分數越高則表示運動功能越好。②對3組患者治療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ADL)應用簡化Barthel指數量表進行測定, 該量表共有10項內容, 總分為100分, 分數越高則表示日常生活能力越強。③根據國家科委攻關項目《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試行)》[4]進行療效評定:治療前評分與治療后評分百分數折算法[(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標準:基本恢復:≥81%;顯著進步:56%~80%;進步:36%~55%;稍進步:11%~35%;無變化:<11%;惡化:負值(包括死亡)。統計治療后各組總有效率,總有效率=(基本恢復+顯著進步+進步)。

2.1 運動評分3組治療后評分均優于治療前,且體針+梅花針組評分優于體針組和梅花針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3組患者運動評分比較 (例,
2.2 ADL評分3組治療后ADL評分均優于治療前,且體針+梅花針組評分優于體針組和梅花針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3組患者治療前后ADL評分比較 (例,
2.3 臨床療效對比3組總有效率,體針+梅花針組療效優于體針組、梅花針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4。

表4 3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比較 (例,%)
近年來大量的臨床研究發現,針刺包括體針治療在內可以通過改善腦動脈的彈性,使血管擴張,血流量增加,調節大腦皮層的抑制狀態等多方面促進腦中風偏癱的康復。根據“治痿獨取陽明”理論治療中風偏癱所選穴位大部分為手足陽明經穴位,通過針刺以疏通經絡、調理氣血,改善機體“內結血瘀”的病理狀態,體針為常規治療方法,治療中風偏癱具有一定效果,在此基礎上增加梅花針叩刺方氏頭針穴區加強了療效。
中風偏癱病機多有肝腎陰虛、氣血不足、肝風內動、痰濕內阻、氣滯血瘀等,其病位在頭,根據中醫理論,“頭為諸陽之會”“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升于頭”,頭與臟腑、經絡有密切的關系,為人體臟腑經絡功能活動的主宰,是調節全身氣血的重要部位[5]。頭皮針旨在頭部取穴,通過刺激頭部穴位來調節臟腑經絡氣血,調和陰陽。目前研究表明頭皮針的療效理論主要有3個:①臟腑經絡理論,②全息理論,③皮層功能分區理論[6,7]。梅花針叩刺方氏頭針穴區是通過刺激大腦皮層功能定位在頭皮投影的特定區域來治療全身疾病,方老認為“伏象”的實質是存在于人體大腦上的總運動中樞,管理全身的運動功能,“倒象”位于大腦兩側,相當于中央前回在頭皮的投影,主司人體的運動,針對中風偏癱選取偏癱同側“伏象”上、下肢,偏癱對側“倒象”上、中、下部來達到改善肢體運動功能的目的。梅花針療法屬于淺刺法的一種[8],《素問·皮部論》說:“凡十二經絡脈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本研究通過運用梅花針叩刺方氏頭針穴區,驅邪外出,協調十二皮部與經絡、臟腑聯系,激發調節臟腑經絡功能,有效治療中風偏癱[9,10]。本次研究證明體針配合梅花針叩刺方氏頭針穴區的臨床療效優于其中的單一治療方法,能明顯提高中風偏癱患者的運動功能、日常生活能力。
綜上所述,體針配合梅花針叩刺方氏頭針穴區治療中風偏癱患者療效顯著,是廣大中風偏癱患者的福音,值得更大范圍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