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勝洋
腰椎間盤突出癥(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以腰痛、放射性下肢痛、活動受限等癥狀為主的一種臨床綜合征[1]。LDH臨床發病率高達20%~30%,嚴重影響其正常生活[2,3]。目前,治療此病的主要方法是手術和保守治療2種[4],但仍缺乏有效的病因治療[5]。針灸治療LDH臨床療效顯著,無不良反應[6]。筆者參閱近10年來關于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研究文獻,比較推崇的是高希言先生的針灸透灸法[7],臨床治療本病尤其是寒濕型腰椎間盤突出癥取得顯著效果。臨床治療本病時,部分患者因個人原因不能堅持每日接受針灸治療,有隔日針灸治療的要求,為增加患者依從性,探討不同間隔時間對本病療效差異的影響,對64例寒濕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分別每日針灸和隔日針灸。對比治療結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收集2017年8月—2020年10月平頂山市新華區醫院疼痛三科門診和病房就診的寒濕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64例,采用SPSS 20.0軟件按1∶1的比例隨機分為每日針灸組和隔日針灸組。2組在性別、年齡、病程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2組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診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8]的標準。①有腰部慢性勞損史;②腰痛伴坐骨神經痛;③X線平片可見椎間隙變窄、椎緣增生,脊柱側凸,前凸消失,并除外其他疾病,CT 或 MRT 檢查提示椎間盤突出部位及程度;④腰椎側凸畸形,生理前凸消失,活動受限,棘突旁具有壓痛并放射至下肢;⑤直腿抬高試驗及加強試驗陽性;⑥神經系統檢查示膝、跟腱反射異常,下肢皮膚神經節段分布區感覺過敏或遲鈍,踇趾背伸或跖屈力減弱。

表1 2組寒濕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例,
1.2.2 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9]制定的寒濕型腰椎間盤突出癥診斷標準、《22個專業95個病種中醫臨床診療方案》[10]中寒濕型腰椎間盤突出癥和《針灸臨床學》[11]寒濕型腰痛的辨證要點。主癥:腰部有受寒史;腰部冷痛、酸楚、重著,或拘攣不可俯仰,或疼痛連及下肢,伴活動不利;陰雨天或受寒癥狀加重,得溫痛減;舌淡苔白膩,脈沉緊或沉遲。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中醫辨證分型為寒濕型;③年齡20~65歲;④同意參加本次試驗,能堅持針刺治療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不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病情嚴重有明確手術指征;③正在使用其他方法治療;④婦女哺乳期或妊娠期;⑤合并嚴重心腦和凝血障礙等疾病;⑥不具備自主能力的精神障礙患者。
1.4 方法
1.4.1 治療方法針刺操作:囑患者俯臥于治療床上,取穴腰陽關、命門,雙側腎俞、大腸俞、夾脊穴(只選取病變椎體及上下各1個椎體兩側的夾脊穴),腧穴部位常規消毒后,取0.35 mm×50 mm毫針沿皮膚垂直進針,針刺上述相應腧穴,一般情況下刺入深度為20~40 mm,以得氣為度,針刺深度可依據患者的肥瘦、年齡、體質、病情而定。艾灸操作:將6段長約3.5 cm的艾條一端點燃后,放入艾灸箱內(每排均勻排3段,均勻排2排固定),將艾灸箱放在針刺部位施灸,在灸箱上覆蓋布,以煙霧不能直接逸出為準,以便于積聚熱量。灸至局部皮膚均勻汗出、潮紅為度,每次治療40~45 min。治療時間:①每日針灸組,每天針刺1次,針刺后加艾箱灸,連續針灸7 d為一個療程,連續針刺2個療程,療程間歇休息2 d;②隔日針灸組,隔日針刺1次, 7 d針灸4次為一個療程,連續針灸2個療程,療程間歇休息2 d。
1.4.2 觀察指標①日本矯形學會腰痛評分量表(JOA)[12]:JOA療效統計項目均采用4級評分法,并且由小到大分別記為0~3分,其中主觀癥狀(腰腿痛或麻木、步行情況)、客觀體征(直腿抬高試驗、運動障礙、感覺障礙)、日常生活工作能力、膀胱功能4個方面總積分評定,評分越低,病情越輕。分別于治療前、治療1個療程、治療結束后評定記錄1次,3次記錄積分對比判定療效。②視覺模擬定級(VAS)評定法[13]:VAS評定(0~10分):在0~100 mm刻度的線段上,讓患者用筆根據自己的疼痛感受在線段上標明相應的點,分數越高,疼痛越重。通過治療前、治療1個療程、治療結束后腰痛(VAS)分數變化評定患者腰部疼痛情況。
1.4.3 療效判定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9]。治愈:腰腿痛等自覺癥狀消失,直腿抬高試驗達70°以上,恢復正常工作;顯效:腰腿痛等自覺癥狀基本消失,直腿抬高試驗接近70°,基本恢復工作;有效:癥狀部分消失,活動輕度受限,可擔任較輕工作;無效:癥狀、體征無改善,不能勝任工作。總有效率 =(治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2.1 VAS評分治療1、2個療程后2組的VAS評分均優于治療前(P<0.05),但治療2個療程后的評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VAS總評分比較 (例,
2.2 JOA評分2組治療1、2個療程后的JOA評分均優于治療前(P<0.05),但治療2個療程后的評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3 臨床療效2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3 2組出癥患者治療前后JOA總評分比較 (例,

表4 2組患者疾病療效比較 (例,%)
腰椎間盤突出癥屬于中醫的“腰痛”“腰腿痛”“痹證”等范疇,《醫學心悟》言:“腰痛拘急,牽引腿足”,腰痛常涉及下肢的疼痛與本病十分相似。寒濕證屬臨床常見證型,文獻多有記載:《素問·痹論》云:“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素問·舉痛論》曰:“寒氣客于背俞之脈則脈泣,脈泣則血虛,血虛則痛”;《金匱要略·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并治》中“腎著”;《諸病源候論·腰背病諸候》:“凡腰痛病有五……風寒著腰……寢臥濕地,是以痛”。均認為該病多因風寒濕邪侵襲,阻滯腰部經絡,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臨床以腰腿冷痛重著為主。有研究報道[14],認為本病是由于使受累的神經根出現炎癥反應,引發腰腿疼痛。針灸治療寒濕型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顯著[15,16],具體針灸間隔時間,目前沒有明確的規范。
本病主要病變的經脈為足太陽膀胱經和督脈,《靈樞·經脈》曰:“膀胱足太陽之脈……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其支者,從腰中下挾脊,貫臀入腘中……是動則病……脊痛,腰似折,髀不可曲,腘如結,踹如裂”;《素問·骨空論》言:“督脈者……合少陰上股內后廉,貫脊屬腎,與太陽起于目內眥……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上述2經在循行部位都經過腰部。腰陽關、命門、腎俞、大腸俞、夾脊穴均位于腰部,“腧穴所在,主治所在”[17],針灸效應可以直達病所。研究發現,針刺可以抑制炎癥介質的釋放緩解疼痛[18],針刺腰夾脊穴[19]能緩解腰腿痛與炎癥反應。艾灸包括藥物、溫熱和近紅外光輻射等作用[20],燃燒過程產生的煙霧和揮發油具有抗菌、改善循環及免疫功能等作用[21]。本病均有喜暖惡寒的特點,針灸并用相得益彰。
隔日針灸一方面可減少病患就診時間,增加依從性;一方面符合《黃帝內經》中關于針灸間隔時間的記載。《靈樞·始終》言:“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陽……瀉足太陽而補足少陰,二瀉一補,二日一取之”,明確指出可以采取隔日針灸治療。本試驗設計2組,每日針灸組采取每日針灸1次,隔日針灸組采取2日針灸1次,于分別治療1、2個療程后對觀察指標評分對比。結果,每日針灸組與隔日針灸組在治療2個療程后,VAS評分、JOA評分、臨床療效與同組治療前對比P<0.01,組間對比P>0.05,說明2組治療2個療程后均有較好的臨床療效,并且2組治療疾病的療效相似。每日針灸組與隔日針灸組在治療1個療程后,VAS評分、JOA評分、臨床療效與同組治療前對比P<0.01,組間對比P<0.01,說明2組在治療1個療程后癥狀均有改善,但改善程度每日針灸組優于隔日針灸組。
由上述結果可知,針灸治療寒濕型腰椎間盤突出癥,每日針灸組與隔日針灸組經過2個療程治療后,均能起到較好的臨床療效,并且臨床療效基本相同,但在治療第1個療程后對于腰部疼痛緩解和腰椎功能恢復,每日針灸組優于隔日針灸組。臨床針灸治療寒濕型腰椎間盤突出癥,初期疼痛癥狀明顯者采取每日針灸,緩解后可采取隔日針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