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宏 許鞏固 王和鳴
頸椎動脈型頸椎病是臨床中常見的一種頸椎病類型,主要因頸椎退變、頸椎失穩及頸部受損等因素導致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出現眩暈、頭疼、惡心嘔吐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目前臨床中多采用推拿手法進行治療,雖在一定程度上可獲得良好效果,但傳統推拿治療過程中對穴位及部位的選擇,多賴于醫者個人經驗,臨床治療個體差異性較大,導致部分患者治療效果不甚理想。而相關研究指出[1],南少林理筋整脊手法在治療頸椎病中具有良好效果,利于患者臨床癥狀的改善,但目前臨床中將其應用于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血液流變學中相關研究較少。筆者作為廈門市第六批中醫后備人才跟師王和鳴教授,在老師指導下采用南少林理筋整脊手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觀察其臨床癥狀及對血液流變學的影響。現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廈門市同安區中醫醫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骨科門診治療的90例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45例)和觀察組(45例)。對照組:男16例,女29例;年齡42~70歲,平均年齡(46.38±5.14)歲;病程最短6周,最長12年,平均病程(4.34±1.02)年。觀察組:男17例,女28例;年齡42~70歲,平均年齡(45.98±5.08)歲;病程最短4周,最長11年,平均病程(4.46±1.05)年。2組患者性別、年齡和病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獲得廈門市同安區中醫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診斷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中相關診斷標準:①頸部有慢性勞損,在后頸部觸診檢查,上頸椎或其他椎體未發生位移,可發現部分患者相應的關節囊部腫脹、壓痛;②頭頸部體位變化會引起眩暈、惡心、頭痛,或視力減退、耳鳴、耳聾、舌活動障礙、血壓異常;③位置性眩暈或體位性摔倒,壓頸試驗陽性;④頸椎正側雙斜位X線片顯示,頸椎生理弧度變直或側彎、鉤椎關節增生、橫突間距變小、椎間孔狹窄等。
1.3 納入標準均符合上述診斷標準;治療期間未接受其他治療方案;無精神疾病,且具有認知能力者;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伴有頸椎椎體滑脫、脊髓損傷、脊髓型頸椎病者;合并腫瘤及頸椎結核病者;伴有骨質異常及骨質疏松者;依從性較差,未完成本次研究者。
1.5 方法
1.5.1 治療方法對照組傳統推拿手法,采用常規手法[3]治療。患者取坐位,術者站于患者側后方,先采用按摩、拿捏、點壓、彈撥等手法放松緊張攣縮的肌肉;接用頸項定位旋轉扳法,患者頸部放松,術者將患者頭部像頭頂方向牽引,爾后向本側旋轉,當接近極限時,再以適度的力量使其繼續旋轉5°~10°,可聞及或觸及輕微關節彈響聲,按前方法進行另一側旋扳;最后用放松手法以緩解治療手法引起的疼痛不適感。間隔1 d一次,2周為一個療程。觀察組給予南少林理筋整脊手法治療,具體如下:患者取仰臥位,保持頭頂與診療床齊平,頭中立位,醫者馬步站于患者頭前端,雙手叉手于頸部進行牽引,醫者雙手交叉將患者頸部托牢,用食指輕按壓病變頸部節段,手掌根尺側部將患者兩側耳后乳突夾住,將托著頸部雙手緩慢向上托起,保持頸部處于微微后伸狀態,而后進行縱向拔伸,力度以保持患者身體不動為宜,間隔30 s后再緩緩放松,間歇5 s為1次,在持續拔伸過程中可進行左右旋轉活動,保持以15°為宜;患者頭部轉向健側,醫者改為弓步將重心移于患側,采用南少林探爪功法,一手拇指按壓患側頸部出現突出及壓痛的關節突上,其余四指微屈將患者下頜部輕撫保持穩定;另一手將患者頭部最大限度上托,而后發力向前、向上各旋轉45°。取雙側斜方肌、提肩胛肌、背肌、項肌及肩胛部等部位用雙手進行搓揉,以放松周圍頸部肌肉。1次/d,5次/周,共治療4周。
1.5.2 觀察指標①血液流變學:分別抽取患者治療前及治療4周后清晨空腹靜脈血3 ml,檢測并比較2組血漿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②頸椎中立位椎動脈血流參數:采用經顱多普勒超聲檢測儀檢測并比較患者治療前及治療4周后頸椎中立位椎動脈平均血流速度、舒張末期流速及收縮期最高流速。③中醫證候積分: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進行癥狀評分,包括:頭暈、惡心嘔吐、視物模糊、偏頭疼及椎旁壓痛等5個癥狀進行評價,按照嚴重程度不同將其分為重度、中度、輕度、無4個級別,分別記6、4、2、0分,評分越高臨床癥狀越嚴重。
1.5.3 療效判斷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相關標準進行評價:顯效:癥狀明顯改善,頸部活動不受限,中醫證候積分減少≥80%;有效:臨床癥狀改善,頸部活動略受限,35%≤中醫證候積分減少<80%;無效:癥狀未有改善,頸部活動受限,中醫證候積分減少<35%。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2.1 血液流變學指標治療后,2組血漿黏度、全血低切和高切黏度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上述指標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頸椎病患者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對比 (例,
2.2 頸椎中立位椎動脈血流參數治療后,2組平均血流速度、舒張末期和收縮期最高流速度高于治療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治療后觀察組上述3個指標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頸椎病患者治療前后頸椎中立位椎動脈血流參數對比 (例,
2.3 中醫證候積分治療后,2組中醫證候積分均高于治療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降低更為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頸椎病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對比 (例,
2.4 臨床療效對照組治療后總有效率為75.56%,觀察組為91.11%,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頸椎病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例,%)
目前現代醫學對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的具體發病機制尚未達成統一共識,但交感神經刺激及機械性壓迫是目前公認的致病因素[5]。而隨著現代醫學對該疾病研究的不斷深入,多數研究學者認為頸動脈型頸椎病發生主要與頸椎間盤退行性改變、關節突及椎體骨質增生形成骨刺有關,使椎間隙變窄,將頸椎正常生物力學平衡打破,加之椎動脈的扭曲、壓迫等改變,誘發頸椎動脈供血不足,導致患者在頸部正常旋轉屈伸時,增生骨刺附近的交感神經纖維興奮性增加,繼而使椎動脈出現痙攣,縮小血管內徑,致使血液流變學發生改變,降低血流流動障礙,而出現一系列癥狀及體征[6]。臨床研究發現[7],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血漿黏度、全血低切和高切黏度等血液流變學指標水平與健康人群存在顯著差異,而改變血流動力學狀況,增加椎動脈供血量是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關鍵。
中醫學將椎動脈型頸椎病歸屬于“痹證”“眩暈”“頭痛”等范疇,認為主要病機為頸部長期勞損、風寒濕邪侵體,而致肝腎內損,氣血失和;氣虛則清陽不升,瘀血阻滯脈絡,腦絡、筋骨失養,而致頭暈、頭痛等癥。故中醫治療主張以疏通脈絡、扶固陽氣,促進血液循環為基本治療原則[8]。南少林傷科流派在治療脊柱傷科疾病重視督脈、脊柱功能,凝練出的一套南少林理筋整脊學術思想,通過醫武貫通及內外兼施手法通調督脈、整復脊柱、扶固陽氣以此達到治療目的。本研究結果經統計學分析,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血液流變學、血流參數及中醫證候積分改善也均優于對照組。說明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給予南少林理筋整脊手法治療,對比于傳統推拿手法治療更利于改善患者機體血液流變學、血液參數及臨床不適癥狀。究其原因:①治療體位的改變。傳統推拿治療手法采用坐位,不利于此類患者頸部肌肉的放松和投入治療狀態;而南少林理筋整脊手法在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所選取的體位為臥位,這與傳統推拿采用坐位比較,在治療過程中更有利于患者放松頸部肌肉和配合醫者治療。②醫者施術過程中狀態的不同。在手法的執行過程中采用馬步和弓步的轉化,這就要求醫者進入練功的狀態,凝神靜氣,全神貫注,故而能保證施術的質量,同時能給患者安全感和儀式感,減少患者緊張情緒,增加配合度。③南少林理筋整脊手法融入武術巧勁。在手法的選擇上結合南少林功法主要采用馬步牽引和弓步探爪。在患者臥位的基礎上采用馬步牽引,牽引柔和持久,有利于進一步放松患者頸項部筋肉組織;而弓步探爪手法輕巧,充分體現南少林功夫中的巧勁,相較于傳統扳法更為安全有效。南少林理筋整脊手法講究醫患合作,施術要求醫武貫通,通過體位及馬步牽引充分放松痙攣肌肉及降低肌肉緊張度,而后在通過弓步探爪整脊手法采用巧勁進行整復錯位、通利關節,緩解患者頸部壓迫,糾正椎間孔大小,緩解頸動脈痙攣,促進頸部血流速度的改善,繼而改善患者機體血液流變學指標,恢復椎-基底動脈對腦部的供血,從而起到緩解頸椎及腦部缺血缺氧狀況,繼而改善臨床一系列癥狀。
綜上所述,南少林理筋整脊手法可有效改善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血液流變學,促進血液微循環,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提高臨床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