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艷,鄧超群,鄧程丹
(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外國語學院,廣東茂名,525000)
2018年,《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指出,新時代高等教育教學應體現三大基本原則:一是突出學生中心,二是突出產出導向,三是突出持續改進。[1]2020年10月,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和高等教育出版社聯合發布《大學英語教學指南》,倡導高校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積極創建多元的教學與學習環境,建設并使用在線開放課程、線下課程、線上線下混合課程、虛擬仿真個性化課程等精品課程,實施混合式教學模式。[2]混合式教學有著其他學習方式不可替代的優勢,為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注入了新活力,然而其在實際應用中出現了很多問題,如學生自制力差、教師角色轉型失敗、平臺利用率低、資源更新滯后、評估機制單一等。為有效解決這些問題,教師、學生、管理者需共同努力,讓混合式教學實現應有的價值。
混合式教學的概念由來已久。祝智庭等人認為混合式教學所要做的工作是在適當的時間,為適當的人,以適當的傳遞媒體,通過適當的學習方式,提供適當的學習內容。[3]王金旭等人認為,混合式教學是網絡在線學習和傳統課堂教學的相互結合與補充,其目的在于既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從而達成更好的教學效果。[4]譚永平認為,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混合性體現在課程平臺功能、線上資源建設、學生學習方式、教學過程和考核方法等方面的混合。[5]李逢慶認為,混合式教學的理論基礎包括面向全體學生的掌握學習理論、以問題為中心的首要教學原理、關注高階思維養成的深度學習理論和促進記憶保留的主動學習理論。[6]吳巖提出,要大力建設線下、線上、線上線下混合式、虛擬仿真和社會實踐五大類型“金課”。[7]混合式學習不同于自主學習,不過分強調學生的自主性,不忽視教師的主導性。師生利用數字化資源、智慧平臺等混合式學習渠道需要明確教學的整體設計、跟蹤與評價。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是教育現代化的必然發展趨勢,如何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引入線上資源實現“1+1>2”,是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要回答的問題。本文以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大學英語讀寫為例,闡述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具體設計與實施。
課程設計以課程理念為指導思想。大學英語讀寫以產出導向法作為課程理論基礎,堅持思想引領與學習領航相結合,堅持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相結合,堅持雙體系育人和“三全育人”相結合。
產出導向法(POA)是從文秋芳團隊2007年提出的輸出驅動假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旨在為我國高校外語教學提供教學方法。該方法以輸出驅動與輸入促成假設為指導,課堂教學突出輸入性學習與產出性運用緊密結合,有機互動,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構建中國特色的外語教學理論。[8]產出導向教學的核心流程如下:一是驅動,設置有交際真實性的場景、任務,以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欲望;二是促成,根據產出任務的需要,指導學生對課程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提供從詞匯、句子到完成篇章所需要的支架學習訓練;三是評價,既包括即時評價,也包括延時評價,挑選出可教性、典型性焦點進行點評,以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追求最高質的教學成效。[9]
本文從課程目標、對象、資源、平臺四方面分享大學英語讀寫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課程設計。
1.課程目標
大學英語讀寫對標理工科大學建設,結合學校石化專業特色,對接各學科學生外語能力與人才培養需求,基于產出導向法設計課堂教學的最終目標是語言輸出運用能力。每個單元設定一個總目標,總目標是針對既定主題以口頭或書面形式運用語言進行成功表述的能力。總目標可以分解為多個子目標。教學流程為先“驅動”發現知識缺口,再“促進”提供幫助,再“評價”產出樣本,“以評促學”。整個流程循環漸進,讓學生逐步進行認知加工,最后綜合完成總目標。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起主導作用,學生起主體作用,每個步驟都按照總目標—子目標—子目標—總目標推進。
本文遵循“金課”和“兩性一度”標準,從知識技能、認知素養及情感發展三個方面對大學英語讀寫的教學目標進行界定,目的是夯實英語通識基礎,突出英語實踐技能,增強文化自信及跨文化交際意識,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提升外語水平和職業素養,實現人才培養的適應性、創新性、發展性。知識技能目標由學生在開放課程平臺上課前自主學習,線下課中內化。認知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以及融入認知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中的課程思政目標,則通過線上線下結合教學由師生和生生互動完成。知識技能目標包括能聽懂題材熟悉、篇幅較長、語速中等的英語廣播,能較好地表達個人意見、情感、觀點等,能讀懂公開發表在英語報刊上的一般性題材的文章,能用英語就一般性的主題表達個人觀點和撰寫英語小作文。認知素養目標包括學習外國優秀文化,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情感發展目標包括形成正確地對待英語社會與文化的態度,形成正確的語言學習觀,用正確的認識觀指導語言學習。
2.課程對象
2019年初,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先選取石油工程、油氣儲運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等龍頭特色專業作為試點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2020年9月,全面推廣至全校所有開設大學英語讀寫課程的非英語專業。
3.課程資源
根據《大學英語教學指南》以及課程教學大綱,大學英語讀寫課程依托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一代大學英語綜合教程(基礎篇)》教材,教程提供師生用書、數字課程、移動學習應用等多元立體教學資源。我校根據自身教學條件和學生情況,對已有教學資源進行整合,探索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具體選取了校園生活、休閑娛樂、情感發展、人生規劃等話題,涉及社會發展、歷史文化、政治經濟和科技創新等領域的8個主題,并自主創建了以下資源:
課程講義:每個主題都配備與課時相對應的三個講義,用于課前學生自主學習、課中師生探究、課后學生自主鞏固。
教學課件:每個主題都有9個課件用于教學,具體包括背景介紹、文化導入、篇章分析、寫作技巧、詞匯精講、語法探究、主題拓展、構詞法則和翻譯技巧。
電子教案:自制完整的電子教案。每個主題都分三個教案,用于學生課前自主學習、課中內化知識與課后深化知識。
教學視頻:補充部分英語知識小視頻,用于課前學生自主預習,使學生了解單元任務和提升學習體驗;課中交互使用視頻,加深學生對主題的認識和提高學習效率;課后推進視頻材料,進一步強化語言知識和提升語言技能。
教輔材料:自編相應課程練習及一套與教材相對應的《大學英語閱讀教程》,用于學生課后練習和知識鞏固。
4.課程平臺
為充分發揮混合式教學優勢,學校采取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開展大學英語讀寫課程,線上教學方式主要采用U校園智慧教學、超星學習通和中國大學慕課平臺,線下以多媒體教室為主。
U校園智慧教學平臺是由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開發的與教材深度融合的移動數字課程平臺,專為院校外語教學提供教、學、評、測、研一站式混合教學解決方案。目前有1400多所院校使用,4萬教師用戶以及500萬學生用戶。教師可以通過平臺教學管理功能隨時監控學生的自主學習情況,快速獲取學生的學習大數據和深度學習情況,以便更合理地安排教學進度和重難點。
學校在超星學習通上開通課程網站并配備相關教學資源,主要用于發布教學公告和課程資料、課堂考勤、作業提交、疑難問題交流、課堂討論以及測評等。
教師可利用中國大學慕課平臺在線學習國家精品課程,更好地豐富相關主題知識,讓學生能更好地拓展和運用所學知識,同時鍛煉學生自行收集和篩選信息的能力。
以產出導向法、學生為中心及課程思政為核心課程理念,教師通過線上線下的課程實踐教學活動,具體實施方式如圖1所示。

圖1 課程理念指導下的大學英語讀寫線上線下活動設計
1.驅動環節
教師根據不同的教學主題,設置具有真實性的場景任務,激發學生對主題知識的需求和探索。
第一步(線上場景導入):學生主要通過U校園和超星平臺,根據教師布置的任務要求,自主學習觀看微課視頻以獲取單元主題和背景信息,同時做好預習工作,以保障下個教學環節順利開展,激發學習動力并養成良好的輸入、輸出、消化、鞏固知識的習慣。
2.促成環節
根據教學任務的達成情況,教師指導學生對課程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提供從詞匯、句子到篇章所需要的支架式訓練。
第二步(線上線下篇章講練):師生通過多媒體教室及網絡平臺,以教材主題模塊內容為基礎,開展線上和線下篇章精講精練,探討不同主題材料內容的信息邏輯和關系,并在線下自主探究和內化,以培養學生的分析運用能力和思維擴散能力。
第三步(線上語言練習):為了更好地鞏固篇章分析技能以及段落、句子、短語、詞匯等知識,課程開展語言在線練習,主要以自我檢測和自我探究的方式發展學生的語言知識技能,讓學生提煉解題思路。
第四步(線上線下話題討論與鑒賞):為了保證有效有料的活動輸出驅動,課程通過挖掘單元主題中的典型文化特點,開展中西方文化在線比較研究和探討,同時規范調整語言的結構、詞匯、發音等,以加強英語口語的精準性,增強文化的互通互鑒。
3.評價環節
師生對教和學開展評價,既包括即時評價,也包括延時評價,以檢測促成后的成果。
第五步(線下學習反思與分享):師生在多媒體教室及網絡平臺,聚焦主題學習評價。為培養學生的自學意識和探究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學會反思所學的知識和技能,使學生在同學的反饋中打磨自己的學習方法和策略。這樣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情感因素。情感推動執行力發展,可以讓學生達到英語學習知行合一。
第六步(線上線下項目輸出與鑒賞):為更好地培養學生用英語解決問題的能力,每個主題都采用線上線下小組項目輸出與鑒賞活動。學生在查找資料、進行項目準備及項目展示等過程中充分鍛煉語言應用、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及同伴互評等能力。
第七步(線上單元自測):在每個主題全面學習之后,課程采取線上自測方式完成選擇題、判斷題、填空題、閱讀題、寫作題和翻譯題等,以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同時,調整教師的教學方式,完善整個教學過程。
課程考核是反映課程目標是否達成的關鍵環節。本課程采用標準參照型考核,即根據課程目標以及課程理念制訂一系列標準。學生總體考核成績依據每一項任務情況與標準比較的結果,注重過程化與個性化相結合,強調形成性考核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學內容及方式的調節。考核體現以學生為中心、以應用為特色、以問題為主線、以結果為導向、以創新為焦點的產出導向法的教學理念。
課程考核由50%的終結性考核和50%的形成性考核構成。終結性考核主要采用閉卷考試形式;形成性考核由線上成績(50%)以及線下成績(50%)構成。線上成績由中國大學慕課(20%)和U校園平臺(80%)構成。其中,U校園平臺成績包括學習時長(10%)、觀看視頻及作業(40%)、測試(20%)以及線上討論互動(30%)。線下成績由課堂表現(40%)、成果展示(30%)及作業(30%)構成。每次任務完成的評分都記錄在學生檔案中,用于最終的課程考核。
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在線精品課程的建設、慕課平臺的開發,為推廣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提供了大量的素材。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是教育現代化的必然發展趨勢。線上線下混合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單單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知識的領航員。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應遵循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理念,以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為課程目標, 以線上線下優質資源為教學素材, 注重課堂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的形成性考核,提高學生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的能力。[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