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思敏(廣東:華南師范大學)
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社會已進入信息化時代,各國面對激增的人才需求,教育觀念發生著深刻的變革,從工業時代培養能夠使用機器和工具的人才觀念轉變成培養能夠解決復雜問題的創造型人才。新型的教育觀念和教育內容、教育形式的改變也促使教育評價轉變,結合信息時代特色,信息化的教育評價應運而生。因此,如何利用信息化教育評價幫助學生進行自我學習、自我總結、自我管理,最終促使其自我發展,也是當今教育研究的熱點之一。
根據教育評價的功能,可以將其分為發展性評價、選拔性評價和水平性評價。與傳統教育評價強調甄別與選拔有所不同,發展性評價更多地關注學生的成長與發展。發展性評價,是指教師以使用評價工具促進學生學習與發展為根本出發點,融合教學與評價為基礎和核心的評價方式。
發展性評價與人本主義提出的關注人的價值與潛能、強調發展的理念相適應。2001年6月,教育部在印發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提出,要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發現和發展學生的潛能,并且了解學生發展的需求,促進其在原有水平上繼續發展,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而在英國,教育評價的評價對象也開始從靜態的一個個學生轉向以學生的學習作為評價對象,將學生與教師、與其他學生、與書本記憶等其他教育資源交互的過程作為評價對象,以便促進學生的成長與發展。
發展性評價還體現了多元智能理論。加德納提出了與傳統的智能理論有所不同的觀點,他認為人的智力不是單一的,而是由八種以上的相互獨立又有聯系的智能組成,并且只看重在文化與社會需求間形成的能力,關注非考試成績特別是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創新能力。傳統的智能理論,是通過測驗對人的智力進行等級評價,評價結果將智能分成等級。多元智能理論認為,人的智力具有結構性,依靠不同的腦區獨立存在,但相互也具有聯系。在該理論指導下,評價結果為具有不同特長的具有發展性的人。
教育是有目的性地培養人的活動,而培養的前提是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挖掘學生潛能,根據其智能的強項與弱項進行因材施教,促使學生全面發展。并且多元智能理論強調情境下的評價的重要性,因為在不同的特定情境下,學生表現出的能力具有區別,是多種智能共同作用下的表現。情境下的教育評價也是教育評價轉變的趨勢之一。
促進全面發展。發展性評價是基于一定的目標進行評價,做出的評價是為了促進發展,而非獎懲性的。傳統的評價方式更多的是突出教師的權威,學生的共鳴和響應意愿較低。而發展性評價最終是要關注和落實學生的未來發展,如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繼續教育以及終身學習。
注重過程性評價。發展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有較大的區別,但與過程性評價有較多重合的部分,發展性評價關注幫助學生發展能受益終身的品質。因此,發展性評價目標具有發展的階段性與連續性,需要評價者關注評價對象的連續發展,關注重點落在過程而非結果上。
評價主體和方式多元化。發展性評價強調應該將評價的對象從單一的學生擴大到影響學生學習的各要素,將單向評價轉為多向,增加評價主體間的多種方式互動,建立交互作用評價制度。并且,利用多種評價方式、手段、工具全面評估,幫助學生清晰準確地了解自己。
關注學生個性發展。每個學生都是獨立個體,具有獨立的人格,也有屬于自身的特長優勢與個人潛能。發展性評價的特點之一就是應該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培養其特長使其繼續發展。每個學生在不同的生理、環境與教育等條件下,發展速度因人而異,具有獨特性,而發展性評價可以有的放矢,給予教師、家長與學生因材施教的依據。
電子學檔(E-Learning Portfolios)是指運用電子技術實現的學習檔案,是展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的進步及其反思學習成果的一個信息化學習檔案。在多媒體及網絡學習的環境下,電子學檔能夠起到幫助學生對自身評估、反思和及時調整學習進程的作用。
目前常見的電子檔案有三種類型,分別是單機文件夾、非專用平臺及軟件和專用平臺開發的軟件,各具特色及局限性(見表1)。

表1 電子檔案類型及其優劣勢
學生與教師在制作電子學檔的時候應該關注其內容的必備元素,包括學生學習目標、記錄材料的選擇原則和量規、師生共同選擇的作品范例、教師的信息反饋與指導、學生自我反思、清晰與明確的作品評價標準以及符合標準的好作品范例等。這當中也有根據個人需要自行設計出的電子學檔的模塊框架,如趙蔚設計的電子學檔包括8 個評價模塊(網絡學習記錄、展示網絡日志、反思信息、互評信息、自評信息、作品提交、學習契約、教師與專家評價),鄭晉則關注到學生電子檔案袋與教師電子檔案袋的聯系,設計出了具有系統性的電子學檔的結構圖(如圖1)。

圖1 電子檔案袋結構圖
針對上述電子學檔的設置,筆者認為還可增加評價主體的互動交流。學生電子學檔的制作,基本上依靠學生與教師共同制作,至少提及小組共同電子學檔。在核心素養的內涵中,強調了社會參與,要求學生學會合作,具有團體精神與合作精神,這也是順應目前社會以及國家發展的趨勢。在電子學檔中建立小組合作項目的記錄,能夠促進學生回顧成長過程中不同時期合作的優缺點,對之后的合作提供思路以及改善路徑。
電子學檔中,包含著學生與教師大量的學習過程性材料及作品記錄,其本身的建立就具有過程性的特征,屬于過程性評價。電子學檔基于建構主義與多元智能理論而創設,幫助學生建立屬于自己的學習及學習過程,發展自身的特長,其主要目的就是跟蹤學生的發展,促使學生對自身學習具有連續性的認識與及時調整。著眼于發展學生潛力與個人價值,屬于對學生產生良性質性的評價,是基于表現的評估,既能具體描述學生發展的獨特性和差異性,又能較全面地反映學生的發展狀況。教師應該利用電子學檔形成對學生的學習過程有一定的掌握,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在作品或者活動記錄中,幫助學生找到其潛能,并且有目的地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關注其弱勢方面,給予一定幫扶,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體現教師的指導性與引導性。
用于發展性評價的電子學檔還應該關注良好師生關系的建構,將其依托在新型的師生關系之上。發展性評價的參與與互動過程實質上是人際溝通的過程,在平等對話溝通過程中,被評價者對評價者的評價及各種信息進行自主建構。傳統的師生關系是教師具有較高權威性,學生注重聽而非提問,而新型的師生關系是相互平等的,強調教師的指導性、引導性,學生在聽的同時要能提出自己的質疑。只有在寬松與和諧的氛圍下,學生才能比較自由地發展。教師利用電子學檔的優勢,能夠實時或及時與學生進行反饋及溝通,通過線上的方式,教師的即時評價能夠被記錄。在此基礎上,通過網絡減少學生的心理負擔,使其能夠在非公眾場合與教師進行互動,增加雙方溝通交流的機會以及對彼此的認識,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師生關系,教師既能促進學生的學習及其對自身的評價,也能增加學生的向師性。
小學科學是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總目標,并為學生繼續學習、成為合格公民和終身發展奠定良好基礎的學科。課標中還指出科學素養的形成是長期的,需通過連貫、進階的科學學習及學生的實踐才能實現。小學科學的課程內容由18 個主要概念構成,分為3 個年段(1~2年級、3~4年級和5~6年級),其內容不斷循環,難度螺旋式上升。大概念的學習是延續到初中和高中,只是難度要求有所區別以及對學生掌握的程度有要求。這表明,小學科學需要連貫的學習記錄以作為后期提供給學生深入學習的資料,而電子學檔就具備系統性記錄學生學習過程的資源及評價。小學科學不僅學習方式多樣如有科學游戲、戲劇表演、模型制作、科學辯論和成長記錄(動植物的生長發育、自我生長記錄)等,還需涉及大量科學探究活動的記錄。學生通過整理每次的探究活動任務清單,增加對科學探究的理解與實踐,還可以制作需要長期觀察的科學活動。例如,觀察自己身體發育情況需要從1年級開始做記錄直到6年級;觀察蠶寶寶的成長變化、綠豆芽的生長變化以及月相的變化等等,都適合讓學生以制作成作品的形式記錄在電子學檔中;還包括記錄模型制作的活動如水鐘、自制橋梁、自制太陽能小車等。
學生在自制電子學檔的過程中,不僅能夠培養自己整理與處理信息的能力,還能在回顧以往的學習作品中進行反思與自我調整。每個學生都具有獨特性,其擅長的方面也有所區別。如果以學習小組或興趣小組制作電子學檔,則更能夠發揮個人優勢,增加團隊合作,提高與他人合作溝通的能力。而增加生生互評、家長評價等方式,在活動以及制作電子學檔的過程中增加學生的參與度,可發揮同伴效應,學生除了關注自身的發展還可以加深同伴間的交往。
教師制作的電子學檔應更多地區別于學生簡單記錄活動的層面,如教育教學的調整方向,設計對學生能起到因材施教的評價等,而非批評式的評價、非規范性的要求。教師要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創造性地發展為目標進行電子學檔設計。
隨著雙減政策的逐步落實,作為一門基礎性、綜合性和實踐性性質的課程,小學科學的開放性作業將會不斷增加,其中包括層次性作業、趣味性作業和探究性作業。而這些作業大多是以發揮學生創造力和能動性為目的,每一個創新和精彩的瞬間都需要有所記錄,因此連貫性、系統性的學習過程記錄顯得尤為重要。
如果教師能夠幫助與指導學生制作屬于個人的電子學檔,并且不中斷地實施至6年級甚至到初中或高中,將對學生的科學素養培養與個人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