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蒙蒙(山東:臨沂第三實驗小學)
在科學教育領域,建構主義理論的應用逐漸廣泛。在小學科學教育中引進建構主義理論,能夠從根本上改變教師的教育觀和學生的學習觀,讓學生經歷真正的探究過程。本文解讀了建構主義的內涵,分析了建構主義在探究式小學科學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如今我國課程標準對小學科學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科學課程是對小學生進行教育啟蒙的一門基礎課程。教師傳授給學生科學知識,幫助學生養成愛科學、學科學的良好精神以及使用科學的能力,都是通過科學課程培養出來的。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認識具有多樣性和社會歷史性。這兩點特性決定了不同的人看到同一件事物,會產生不同的理解。一個人隨著自身的成長和經歷,會不斷豐富自身的理解體系和經驗體系,認識水平也會不斷地發展。人們建構自身的認識,是在已有的經驗意識基礎之上的?;谶@個原理,皮亞杰兒童認知發展形成了建構主義的雛形。知識、學習和師生是建構主義的三個要素。
知識就是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陀^世界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不斷發展的,無窮無盡,永遠探究不完。人們生活在客觀世界中,想要不斷適應這種變化,就需要不斷深化認識手段和實踐方式。
知識的海洋波瀾壯闊,一個人永遠無法探究完所有的知識。學習就是在一個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不斷建構自身知識和經驗體系的過程。而且,學習不是一個被動接受的過程,應該是主動探究的過程。
建構主義中的師生關系理念,和現階段倡導“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如出一轍。他們都要求教師摒棄在課堂上灌輸式傳授知識為主的教學模式,要求教師應該成為學習的輔導者和陪同者,將學習的主體地位還給學生。
調查發現,現階段許多中小學生放學回到家里都需要完成大量的作業任務,甚至有部分學生到了應該休息的時間卻還沒有完成作業任務。這樣的狀況在很大程度上給學生的健康造成消極影響,用孩子們的健康換取更加優秀的成績是教育工作者決策上的失誤,久而久之,還會得到適得其反的效果。因此,現階段的課程改革要圍繞著減輕學生壓力和負擔,讓他們享有充足的睡眠時間,以更好的精神狀態面對學習,實現健康成長。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和家長都將教育的重心集中在提高學生學習成績方面,忽略了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因此出現了這樣的情況:學生不管是在學校,還是在家庭,永遠都在悶不出聲地“刻苦學習”,他們逐漸與室外空間脫節,失去了運動和娛樂的機會,只能一遍遍地刷題和復習,感受不到實踐帶來的樂趣。于是,現階段有許多青少年曾經出現過消極的心理問題,大多都是因為過度的精神壓力,長久得不到放松身心所導致。在新時代的今天,《教育法》實現了改革與創新,我國教育工作者開始高度關注學生學習問題,并提出了“雙減”政策,意在減輕學生的作業壓力,為學生創造能夠參與社會實踐、充分地運動、在運動中獲取快樂的機會。適度的放松能夠愉悅學生的身心,幫助學生松懈緊繃的精神,緩解壓力,進而提高學習效率,進一步優化學習質量。
在我國的教育事業中,教科書知識的傳授以及學生觀念的啟迪是非常重要的兩個組成部分,但是結合現階段的教育情況來看,學生觀念的啟迪逐漸被教科書知識的傳授徹底取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采用強制性的教學方法,學生只能選擇被動接受知識,成為教科書知識的傳播媒介。學生觀念的抑制,導致我國教育事業逐漸向著機械和物質化的方向轉變,學生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受到限制,創造性被壓抑,精神世界得不到豐富,由此出現了這樣的情況:學生基礎知識掌握得十分扎實和牢固,但是缺乏創新能力和創造能力。因此,筆者認為,未來的教育教學重點應聚焦于激發學生自主觀念,啟迪他們的創新意識,轉變教學形式,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用引導式教學法替代強制性教學法,從而開拓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力。
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以及教師的引導性,是探究式學習的要點。其中教師的引導是推動學生自主探究、自主思考、自主學習的關鍵一步。因此,教師的引導是學生主動學習的開端,教師教學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小學生雖然年齡小,認知能力有限,但是他走進課堂的時候,大腦并非一片空白。因為他們在之前的生活與學習中,已經形成了許多知識經驗,有一些知識本身就與即將建構的科學概念有關。只不過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不知道如何運用已有的經驗知識,這就要求科學教師在教學的時候,要在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之上,提供能讓他們直接參與的科學探究活動,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完成對知識的主動構建。
教師在備課的時候,要與學生提前溝通交流,進行學情調查,了解他們對于本節課程的認識水平,接下來再制訂自己的教學計劃。比如教師在講授五年級上冊《霧和云》一課時,可以進行學情前測,問學生對于霧和云這兩種天氣現象了解多少,如果學生對霧和云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那么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可以跳過這一環節,重點講解其他知識。當課前交流了解到,學生不知道霧和云是怎樣形成的,教師在課堂上就可以著重講解這個知識點。教師授課的時候,先播放幾張霧和云的幻燈片,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緊接著向學生詢問霧和云是怎樣形成的。這時,學生的發言可能沒有太多的科學依據,但是教師不要否定他們的想法,應保持他們對該知識點的興趣。接下來,教師用微課視頻的方式,為學生講解霧和云的形成過程,這樣學生就能將這個知識點掌握牢固了。如果教師在授課的時候,都能以學生提出的問題為出發點,并且多進行幾輪情境對話,那么學生的科學知識將會逐步構建。
想要建構學生的探究能力,就需要在課堂上精心設計問題,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不一定都能回答正確,但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能夠鍛煉他們獨自思考的能力。如果教師提出的一些問題,可以通過實驗得出結論,那么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些器材,讓學生通過自己親手實驗的方式解決教師提出的問題。不過,并非所有實驗活動都有很強的啟發性,尤其是一些測量性、驗證性的活動都是如此。小學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惰性思維,所以有些學生在做實驗的時候缺乏思考,淺嘗輒止,教師需要在增強科學實驗啟發性上多下功夫,解決學生不求甚解或者是滿足于簡單機械操作的傾向。
比如:在學習過五年級上冊的《地球引力》一課之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用曲別針、細線、透明膠帶、磁鐵等進行實驗,探究物體下落的原因。實驗過程:將線的一段用透明膠帶固定在地面上,另一端拴上曲別針,拿著磁鐵慢慢靠近曲別針,使其豎立并懸浮在空中。簡單的實驗結束之后,教師向學生詢問如果移走磁鐵,曲別針將向哪個方向移動,而如果剪斷細線,曲別針又會向哪個方向移動。這些疑問提出之后,教師讓學生先不要動手實驗,而是自己進行思考。這個過程中,學生思考的答案不一定正確,但是可以培養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等學生充分思考之后,教師再引導學生進行實驗,驗證自己的想法是否準確。當學生通過實驗結論發現自己的猜想是錯誤的時候,會為自己下一步的更合理的猜想創造了條件。只有學生不斷地試錯,才能離真相越來越近,自身的科學素養也會不斷地提高。
學生學習的過程中,難免會產生許多問題,即使通過小組討論或者是實驗探究也難以找到答案。這個時候,教師一定要及時出現,幫助學生解決疑難。當學生進行小組學習或者實驗學習的時候,教師不應該在講臺上看著學生進行,而應在教室里巡視,不停地融入各個小組。小學生自控能力較弱,如果教師不能時刻觀察他們,他們可能會因為討論、實驗遇到難題進行不下去就終止思考。因此,教師要及時引導、點撥學生,避免他們走彎路,教師要及時起到釋疑解惑的作用。而當學生的問題遲遲沒有結論的時候,教師可以提幾個淺顯的問題,再逐漸加深,一步步引導學生的思路。
在學生開展小組討論或者是實驗活動的時候,教師也要觀察每個學生的狀態。在活動結束后,教師要給每個學生提出不同的意見建議,使他們在每節課上都有收獲,同時讓學生了解到自己的不足之處。在教師引導下的小組討論和實驗活動,能夠吸引小學生真正投入知識的追求和探索,讓他們的自主意識、探索意識、合作意識不斷地增強,從而使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
建構主義提出,知識并不是以實體的形式存在于個體之中的,知識是個體對自我認知世界主動進行構建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綜合以往學習過的知識、掌握的經驗。因此,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需要運用自己的教學能力和創新的教學方法,通過恰當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學會如何應用自己學過的知識以及掌握的經驗建構學習體系。小學階段的學生雖然已經掌握了一定的知識和技能,但是在實際應用方面還存在著一定的不足,在這個時候就需要教師及時發揮引導作用,幫助學生回顧知識、總結經驗,并轉化為能力。
比如在《食物中的營養》這一課中,介紹了一些有關于健康和科學的營養搭配知識,學生在原來的學習中已經掌握了一部分健康飲食知識,但是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還是會出現各種問題,比如不懂如何搭配幾種不同的營養物質、營養物質的比例不知怎樣合理分配等等。教師可以在教學的過程中帶領學生回顧之前學過的關于健康飲食的知識,然后分別為學生介紹各種食物中的營養成分,讓學生了解不同營養成分都能夠給身體帶來什么益處,與學生一起制訂科學合理的營養搭配方案,從而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實踐體驗感,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幫助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應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促進學生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提升。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轉變傳統教學課堂中只管傳授知識、不與學生交流互動的形式,要深入到學生之中,與學生一起探索和實踐,通過適當地引導和提示,啟迪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創造力,讓學生感受學習科學知識、開展科學實驗的樂趣,從而提高學生對于科學學科的熱愛。這個交流互動的過程,能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和成長。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建構主義的應用并沒有一種固定的模式。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知識儲備水平,設計教學內容;實驗時,引導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以及及時解決學生的各種問題,使學生不斷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