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陽(江蘇:南京市金陵小學)
科學課旨在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帶領學生探索各類現象背后的奧秘與原理,提高小學生的整體科學素養。在具體落實過程中,小學科學教師要依循學生的個性特點與心理需求,避免枯燥刻板的灌輸式教學,以更為有趣、生動、高效的教學手段打造趣味課堂,使得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在科學課上收獲知識,感受快樂,逐步成長。完成科學教育任務,順應學生的個性發展開展教學,教師可應用現代互聯網資源豐富教學內容,設計有趣的科學實驗與互動游戲,構建小學科學趣味課堂,讓學生玩轉科學,快樂成長。
受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很多小學教師在進行科學課堂教學時總是過分依賴教材或者沒有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有的教師和家長甚至認為科學課是副科,并不重要,強調把注意力都放在主科成績上。這些觀念的存在無疑都會成為小學生培養興趣和發展自己的絆腳石。
從小培養學生對科學知識的興趣,有利于增強小學生的求知欲,加強學生對現實生活的認知,并且從整體上提高學習能力。另一方面,創設趣味課堂有助于減輕小學生的壓力,使其能夠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獲得更多知識,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學生也能夠在整個過程中增長見識,為更高層次的學習打好基礎。
為了構建小學科學趣味課堂,讓高深的科學知識變得通俗易懂,教師要善于在教材理論的基礎上更多地開展科學實驗,而不是僅僅講授書本上的理論。在開展科學實驗時,實驗應更為直觀、生動,使學生可以通過視覺、嗅覺、聽覺、觸覺等感官體驗和感受,充分滿足其好奇心。教師則可借助有趣的實驗操作激活學生的求知欲,既可以自己展示給學生看,也可以手把手教給學生試驗方法,然后帶領學生進一步探究各種基礎性的科學知識,打造出靈動、活躍、快樂的科學趣味課堂。
例如,在教授教科版小學科學二年級下冊《磁極間的相互作用》這一課時,教學任務是要讓學生認識到磁極之間的相互作用有兩種狀況:同名磁極相互排斥,反之則相互吸引。為了點燃學生對磁鐵兩極的探究意愿,教師可通過一個簡單有趣的小實驗激發學生的興趣。首先,在正式引入磁極兩極知識點之前,可以在講臺上為學生展示一個有趣的小實驗。工具十分簡單:一塊磁鐵以及五枚一元錢硬幣。當教師用磁鐵的N 極去靠近豎起來的硬幣時,硬幣一下子就會向上被吸?。粚⒍鄠€硬幣整齊碼放在講臺上,用磁鐵去靠近這五個硬幣,五枚豎著靠在一起的硬幣卻馬上向兩邊倒塌了。這個小實驗非常簡單,但卻能夠抓住學生的心。在教師演示完之后,可將磁鐵和硬幣交給學生,讓他們以小組的方式去模擬剛才的實驗,然后借助問題推動學生深入思考這個實驗現象背后“同性相斥”的原理。最后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分析和總結得出結論:磁鐵靠近硬幣時,整齊碼放的硬幣被磁化,產生相同的磁場;因磁場同性相斥,磁性斥力使各個硬幣間相互排斥并倒塌。
打造科學趣味課堂,教學內容的選擇要與時俱進,要符合小學生的年齡階段特點,否則他們難以在科學課堂上獲得有用的知識,反而會增大學習壓力。因此,小學科學趣味課堂的構建可以從課堂教學內容著手?;ヂ摼W具有海量的信息資源,教師可有針對性地搜集相關資料,以圖文影像、動畫演示、3D 視頻等手段豐富教學內容。幫助小學生開拓科學視野,將教材中原本的知識點進行拓展、延伸,使小學生能夠更直觀地欣賞科學的美,從而更加積極地學習科學知識,也讓小學科學課堂更有趣、更有深度。
以教科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空氣和我們的生活》這一課為例,在這節課上,教師要帶領學生了解地球大氣層,以及空氣中氧氣、二氧化碳對于生命的重要意義,知道空氣在我們生活中的作用。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有多個,僅依靠文字和口頭講解很難讓學生完整消化這些內容,教師可應用互聯網上的各類有效資源,豐富和充實教學內容。例如,在講解大氣層時,可借助數字化媒體設備播放3D 動態大氣層結構圖,使學生較為直觀地感受大氣層的結構、空氣的流動,在帶來視覺感官刺激的同時,為講解提供最生動的展示。當教師和學生探討可再生能源——風能的時候,可一同觀看CCTV4 大型紀錄片《風光無限》第一集。教師可截取紀錄片中的片段,控制觀看時間,以視頻形式讓學生了解風能的誕生及其在現代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這既豐富了科學教學內容,同時還培育了小學生的環保意識,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融入小學科學課堂。
在觀看結束后,教師可組織學生開展隨堂探討,圍繞“風能”和“新能源”的話題邀請學生發言,鼓勵學生展開聯想,發散思維,提出自己對于新能源和風能的設想,最后啟發學生從生活角度去探究空氣的作用與影響。
在科學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小學生難免會面臨很多難以解決的問題,這時教師要根據問題難度適當鼓勵學生學會自主解決問題,以學生為中心,讓小學生通過合作討論的方式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構建更為有趣、開放的科學學習氛圍,老師可組織學生開展一系列合作探究科學項目,要求學生以團隊合作的形式共同研究科學知識,圍繞特定主題自主學習,相互交流,完成任務。這樣,既能夠激活學生的積極性,同時也讓科學知識的學習過程變得好玩、有趣。
例如,在教授教科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下冊《我們的“過山車”》這一課的時候,教師首先需制定課堂教學目標,再圍繞目標去設計合作學習活動,培養小學生的善學能力和科學思維模式。過山車是國內外游樂園中最常見、最受歡迎的項目之一,小學生對此并不陌生,即使沒有乘坐體驗,也在生活中見過。這節課需要學生自主設計一個屬于自己的“過山車”,以鞏固和實踐之前所學習的物體運動知識。第一步,教師為學生分配小組,每組四到五名學生。在前期設計階段,學生可以觀看教師提供的過山車資料,包括世界十大過山車、國內著名過山車的圖片信息、視頻信息,觀察過山車的運動以及造型。隨后,學生需熟悉制作材料,畫出設計稿,應用之前學習過的直線運動、曲線運動、在斜面上運動等相關知識。設計和建造階段尤為重要,也十分考驗學生的分工合作與溝通能力。教師可與每一組學生進行深入討論,為他們的設計方案和材料選擇提供指導意見,啟發學生的思路。在建造環節,學生需分工協作,一起動手制作“過山車”。當他們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時,教師可進行適當提醒。“過山車”能否制作成功,還需要不斷地進行測試,這讓學生的耐心、細心、觀察能力、分析能力、思維能力得到了有效鍛煉。他們不僅收獲了成就感和快樂,還鞏固了科學知識,提高了動手能力。
在現代科學課程教學中,一個常見的現象是教師在講臺上講解教材中的科學現象和實驗,學生在講臺下聽講,教師全程很少有與學生互動的步驟,教學成了一個人的“表演”。這種教學現象普遍存在,既說明教師對科學課程的教學不夠重視,也表明了教學方式的不規范。這種方式的教學無疑會讓學生對科學課不感興趣。因此,構建趣味課堂的一個關鍵便是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教師在講課或實驗過程中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學生在做實驗時教師也要主動配合。這樣,才能讓學生更有學習科學知識的意愿。
例如,在教授四年級“運動和力”這一單元時,教師不僅要在課堂上介紹其中的理論知識,像“重力、阻力、拉力”等,還要對教學方式進行創新,采用問答式加強小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度。比如教師可以在教學時詢問:大家知道“伽利略與比薩斜塔”的故事嗎?這個故事與我們學習的哪個力有關呢?了解伽利略在比薩斜塔實驗故事的學生能夠很容易回答出“重力”。教師可以對答對了的學生進行表揚,以此激勵其他學生踴躍回答。在開展課堂實驗活動中,教師也要鼓勵學生參與。比如在這一單元中要讓學生認識不同的力,教師就要事先準備好相關實驗工具:細繩、小車、氣球、橡皮筋等等。首先讓學生認識重力:通過物體的下墜牽動小車前進;然后是反沖力實驗:小車上粘住氣球,使氣球放氣時產生小車向前的力;最后是彈力:利用橡皮筋讓小車在施加壓力后反彈出去。在每個實驗中都可以讓學生參與實踐,讓學生通過不斷改變施加的力的大小來觀測小車的運動速度,從而對書本上的概念有更加清楚的認識。因此,只有加強師生互動,讓小學生全程參與實驗,才能保證教學效果。
科學趣味課堂并不僅僅限于學校的教室,教材中的科學知識都是從生活中得來,與我們的現實生活息息相關。在生活這個大課堂里,學生能夠獲得更多直接有效的經驗。而且學生的學習更加強調“知行合一”,只泡在書本里學習理論知識、兩耳不聞窗外事也是不行的。學生必須學會走出校門,把學過的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系并逐步消化理解,學會主動觀察外面的事物,這樣才能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小學科學教師在構建趣味課堂的過程中,要引領學生多參與課外實踐活動,讓其在生活中培養興趣,在生活中不斷成長。
例如,在五年級《環境與我們》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根據教材中的內容帶領學生到生活中去觀察我們生活的環境,發現問題。首先,教師要把課本上的第一課時“地球——宇宙的奇跡”通過視頻或者幻燈片的方式進行講解,讓學生了解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地球的基本情況,思考地球為什么被稱作一個“奇跡”。之后考慮到水資源的保護、垃圾問題等知識都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有關,教師可以利用一定的時間帶領學生到校外的一些環境問題比較嚴重的地方去觀察走訪。教師在整個過程中要向學生講解一些環境知識,比如:大氣污染會導致空氣中產生霧霾和酸雨現象,溫室效應也是大氣污染導致的,大氣污染甚至會危及人類的生存;水資源污染會導致水體富營養化和水資源短缺;固體廢棄物污染會損害土壤,污染河流。通過其中基本概念的解釋,讓小學生從小具備保護環境的意識,懂得珍惜水資源,珍惜我們生存的家園。在活動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采取行動進行撿垃圾活動,這樣既能夠讓學生對環境污染問題有更真切的體會,又能讓學生在勞動中獲得新知識。這樣的課堂不僅新奇有趣,而且能夠有效緩解學生在教室里學習的壓力,開闊視野,增長見識。
作為科學教師,應當著眼于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學習能力,將樂趣、探索、體驗作為小學科學的教育宗旨,積極構建小學科學趣味課堂??伸`活采用啟發式、激趣式、探究式的教學方法,啟發學生思維,鼓勵學生探究,激活其學習熱情。在科學教學過程中,一步步指引學生從觀察科學現象開始,動手實驗、合作探究、隨堂討論,營造出輕松、愉快、開放、有趣的科學學習環境,有效推動小學科學教學質量的提升,幫助學生全面發展科學素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