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蕊德
(安徽省淮南市鳳臺縣第一中學 安徽 鳳臺 232100)
1976年,韓禮德和哈桑出版的《英語的銜接》(Cohesion in English)一書引起許多研究者對語篇銜接理論進行探究。大部分學者肯定了銜接在英語寫作中的積極作用,連接詞作為銜接手段的一種對實現語篇的連貫性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國外專家學者對連接詞的研究主要分為兩方面:(1)針對母語為英語和非英語學習者英語寫作中連接詞的使用特點研究;(2)連接詞使用與作文質量的關聯性研究。國內針對英語連接詞的研究也不少,但大部分研究主要以非英語專業和英語專業的大學生作文為樣本,或者利用語料庫,探討英語作文中的連接詞使用情況。對于初級學英語學習者特別是以高中生為對象的研究少之甚少。本文以韓禮德和哈桑的銜接理論為基礎,通過輔助軟件SPSS16.0 和excel 數據統計,分析54份高中一年級學生的英語作文,探究作文得分與連接詞使用數量的關聯性。
韓禮德和哈桑在《英語的銜接》中首次提出銜接理論,認為銜接是一種謀篇機制存在于語篇內部,其作用是把一組句子組成語篇,將上下文聯系起來,使之成為連貫語篇的意義聯系。根據其銜接理論,銜接手段分兩種:語法銜接和詞匯銜接。前者包括指稱(reference),省略(ellipsis),替代(substitution)和連接(conjunction);后者包括詞匯重述(reiteration),同義(synonymy),下義(hyponymy)和搭配(collocation)。連接詞屬于銜接手段的一種,對語篇銜接和連貫起重要作用。
連接詞指起連接作用的詞或短語,作為一種顯性的銜接手段,體現語句間的邏輯語義關系,呈現作者的寫作思路。
大多數學者認為連接詞包括傳統語法中的連詞、起連接作用的副詞短語、介詞短語和詞組。根據語義關系,韓禮德和哈桑把連接詞分為四類:增補型(additive),因果型(causal),轉折型(adversative)和時間型(temporal)。后來,韓禮德在《功能語法導論》(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一書中基于邏輯語義關系,將連接成分劃分為三類:詳述(elaboration)、延伸(extension)和增強(enhancement)。本文為方便統連接詞,同時從英語教學實踐出發,采用王彩麗(2003)[1]的分類法,將英語中的連接詞分為七類:
(1)添加細信息:and, also, too, furthermore, besides, moreover, in addition, what is more…
(2)因果關系:because,for,for this reason,since,as a result,thus,therefore,so,of course,accordingly,in consequence,for this purpose,arising out of this,to this end,in that case,in such an event…
(3)轉折或對比:yet,although,though,only,but,however,nevertheless,despite this,in fact,on the contrary,anyhow,at any rate…
(4)事件發生的時空順序:first,second,third…,after this/that,meanwhile,suddenly,then,before,next,formerly,later,finally,in the end,at last,next time,on another occasion,at this moment…
(5)列舉:firstly,secondly…,for one thing,for another,first of all,to begin with,then,last,in conclusion,at last…
(6) 舉例、解釋:for example, for instance, that is, namely, to illustrate…
(7)總結:in short,to sum up,in conclusion,briefly,on the whole,to conclude,to summarize…
20世紀70年代,專家學者廣泛開展關于連接詞的研究。研究對象大多是不同母語背景的英語學習者。其中母語為漢語的英語學習者使用連接詞的研究主要在中國香港、大陸和中國臺灣地區展開,分為連接詞使用整體特點和連接詞與作文質量的關聯研究。
國內主要圍繞高水平的英語學習者(英語專業和非英語專業的大學生或研究生)使用連接詞展開研究,研究方法分兩類:小樣本文本分析和基于語料庫的對比分析。
國內對于英語連接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連接詞的使用特點上,連接詞與作文得分或質量的關聯性研究較少且研究結果相矛盾。本研究采用量化統計和小樣本分析相結合,探討高中生英語作文中的連接詞數量與作文得分之間的關聯性,分析學生使用連接詞的情況。
4.1 研究對象和文本。本研究對象為54名來自鳳臺一中高一年級某文科班的學生。作為高中學生,他們已經學習英語至少七年,在某種程度上具備一定的英語寫作基礎,但大部分學生來自農村,英語基礎差,整體英語水平不高。
研究樣本為54份英語寫作習作。作文是本學期一次英語周練考試中的書面表達。要求學生作為李華給留學生朋友Jane寫一封信,邀請Jane一起去農場參加李華所在學校組織的實踐活動。每篇作文的字數都在100詞左右。
4.2 研究問題。
具體研究問題如下:
(1)英語作文得分與連接詞使用數量之間是否存在關聯性?
(2)文本中連接詞的使用特點有哪些?
4.3 數據處理。對收集的作文樣本,首先使用SPSS16.0統計軟件統計作文的平均分和標準差,然后用excel對文本中的英語連接詞數量進行分類統計,以期發現使用特點和規律。
5.1 樣本描述性數據。本次收集的54份樣本,作文評分參照高考英語作文評分標準,取兩位教師打分的平均分作為最終得分,較客觀公平。統計學生的作文得分,使用SPSS16.0軟件分析,得出樣本的描述性數據(Descriptive Statistics), 見表1。最高分20分,最低分4分,平均分12.94, 標準差3.46,數據表明該班級學生的英語寫作水平參差不齊,寫作能力較低。

Descriptive Statistics
表 1
5.2 連接詞使用特點和關聯性分析。作者對54份作文樣本中的每篇作文的連接詞數量進行了分類統計,并用excel導出各類連接詞的分布情況和所占連接詞使用總量的百分比,統計結果見表2。結果表明,在連接詞類型的選擇方面,雖然七種類型的連接詞學生都有使用,但使用類型較單一,偏向使用表示添加信息、時空順序、因果關系和列舉、解釋的連接詞,其中示添加信息的連接詞使用數量最多,占總量的69.05%。

添加信息因果關系轉折或對比時空順序列舉舉例、解釋總結總計17418241412125269.05%7.14%0.79%16.27%1.59%4.76%0.40%100%
表2
那么,連接詞的使用數量是否與作文得分存在一定的關聯性?借助SPSS16.0軟件對作文成績與連接詞使用數量進行Pearson (皮爾遜相關系數﹣1≤r≤1)相關分析。結果表明,雙尾檢測t=0.033<0.05, 皮爾遜相關系數值r=0.291 (皮爾遜相關系數r值介于﹣1與1之間,1表示變量完全正相關,0表示無關,﹣1表示完全負相關。)。以上數字表明,作文得分與連接詞使用數量之間不存在顯著的相關性。
綜上所述,作文得分與連接詞使用數量之間不存在顯著的關聯性。連接詞作為一種顯性的連接手段,并非使用數目越多,作文得分就越高。根據數據統計,筆者發現只有一位同學在一篇百字作文中使用了15個連接詞,使用數量最多,然而作文得分只有9分,其中有四位同學在他們的作文中僅使用了1個連接詞,使用數量最少,作文得分分別是5分、10分、15分和4分。由此可見,連接詞使用數量的多寡與作文得分沒有必然聯系。連接詞只有在使用正確的情況下才能達到語義連貫、條理清楚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對作文的質量作出貢獻。此外,在全國高考英語作文評分標準中,使用連接成分達到內容的連貫性,僅是評分標準之一。是否完成試題規定的任務,作文是否覆蓋所有內容要點,語法結構和詞匯是否使用正確恰當,這些因素也會影響到學生作文的得分。
本研究除了得出有連接手段并不一定能證明語篇是連貫的這一結論以外,其文本分析結果驗證了許多專家學者的研究,學習者存在濫用連接詞的現象,他們過多使用表示添加信息的連接詞and和表示轉折關系的but。54份樣本中共出現252個連接詞,平均每篇作文使用4.7個連接詞,其中使用最多的是and,but 和表示時空順序的first, second, last 等。其中有一位同學全篇作文只使用了一個and,另外使用連接詞最多的作文中,光是and就占了一半。除了濫用and,連接詞拼寫錯誤的問題(將then 拼寫成than),許多學生出現because使用錯誤和不規范的問題。例如,because本是從屬連詞應該依附于主句使用,很多學生習慣性將其放在句首獨立引導句子,口語化傾向嚴重。
文本中出現的上述問題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解釋:
第一,母語的負遷移影響。漢語是意合語言;英語是形合語言,需要借助顯性的連接手段完成語篇的連貫性。由于英漢語言的特征差異,學習者在使用連接詞的過程中易受漢語的影響,部分英語基礎較差的學生使用連接詞的意識薄弱。
第二,教師常常在課堂上向學生灌輸英語寫作注重使用連接詞的思想,所以部分學習者會有意識地使用連接成分。由于大部分學生沒有系統學習過連接詞,在使用的過程中難免犯錯或者傾向于使用簡單的連接詞進行連接。
第三,連接詞的使用和寫作者的個人喜好有關。許多寫作者都有特別喜歡的連接詞且經常過多地使用。
第四,連接詞的使用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習者學習規避策略和重復策略的有意識運用(徐捷,2008)[11]。作者為避免使用沒有把握的連接詞,重復使用熟悉的連接詞,必然導致某些連接詞的過多使用,一部分連接詞的過少使用。
第五,寫作教材編寫和練習設計不合理(Zamel,1983)[12],部分學生機械套用連接詞,不會正確靈活地在寫作中運用連接詞。
由于受研究條件等主客觀因素制約,本研究存在許多局限性。
4.1 連接詞分類標準不統一,影響對連接詞類型的量化統計。
4.2 樣本的文體是應用文書信體,其他文體均為涉及,文體的限制可能導致某種連接詞使用單一。同時針對書信類的研究結果是否適合所有文體有待驗證。
4.3 研究方法單一。除了樣本分析和數據統計相結合,今后的研究還可以采用問卷調查和訪談相結合、分析有聲思維和回顧訪談數據以及開展個案研究。
4.4 樣本容量小,文體單一。研究對象僅為本校一個平行班的學生,英語水平參差不齊,不足以反映整個高中生使用連接詞的情況,但從一定程度上佐證了專家學者的研究,對今后筆者的高中英語寫作課教學有一定的啟發意義。
6.1 改變傳統的寫作教學法,將寫作與閱讀有機結合起來。通過語篇閱讀,提高學生的語篇意識,體會銜接手段的運用而不是機械背誦。
6.2 使用編寫科學合理的寫作教材,教學中注重對連接詞的用法講解。
6.3 有效利用語料庫學習英語(徐捷,2008)[11]。語料庫真實反映了英語本族語者和英語學習者語言使用的特點,學習者通過語料庫學習連接詞的用法,教師利用語料庫發現學習者使用連接詞的問題,針對具體問題及時調整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