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敏 (安徽建筑大學建筑與規劃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
2018年9月,全國教育大會在北京召開,習近平主席發表重要講話。學習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全力建設高水平有特色建筑大學,是建筑類高校目前面臨的主要工作,“以本為本”刻不容緩。反映在建筑類高校教育方面,大都設置了中外建筑史等史論課程,授課對象基本為建筑學和其相關專業,比如城鄉規劃專業和風景園林專業。但很多高校師生“對‘以本為本’還缺乏全面和深入的理解,多停留在表面認知上”[1]。政府是發力者,大學是接力者,學生是受力者,“自上而下的大學治理結構構成了‘以本為本’的現實遭遇”[2]。大家普遍的困惑是建筑史論課堂的教學效果不如實踐類課程,考核成績也不盡人意。雖然“教育管理部門所關心的主要是宏觀的政策制度……但是宏觀需要通過微觀來落實,不然只是空話”[3]。隨著越來越頻繁的全國本科高校各類型評估的推進,學科專家的意見明確指出:要加強對建筑史類理論課程的重視程度,提高建筑史類課程的教學水平,通過各種手段提高學生對此類課程的學習興趣和考核成績,確保建筑類高校畢業生走向社會后在設計思想方面的后勁。
安徽建筑大學“中外建筑史”課程目前針對非建筑學專業開設,包括城鄉規劃專業和風景園林專業,共32學時。其中城鄉規劃專業設置在二年級上學期,風景園林專業設置在二年級下學期。課程性質為專業限選課。
從考核結果看,每次都有約20%左右的學生考核通不過。究其原因,根據之前的考核手段,平時成績占30%,包括作業和考勤,絕大部分學生這一塊還是不錯的,都能拿個85分左右;考試成績占70%,學生平時課堂上不認真聽講不做筆記,考前發現知識點太多又不愿意花時間背,導致考試成績通常都不理想。這樣就很清晰地看出來,要改革考核手段,要使其多元化。
當前課堂教學有諸多問題都需要一一解決,但最亟待解決的問題是“教”與“學”的疏離,即教師的“教”不能引發和啟迪學生的“學”,學生的“學”也不能激勵教師的“教”[4]。根據2019版培養方案,學時無法增加的基礎上,研究如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轉換課堂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積極性,調動課堂氛圍,調整課程考核方法的組成等內容,成為必須解決的問題。
學生都是很聰明的,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讓他們從思想到手都動起來,讓他們明白,這樣做不僅能學到知識,還能提高自己的課程考核分數。大家都很積極,課堂就“活”起來了。即建立以“學”為主體的“教”,通過改革提高教學效率、提升教學效果。各級高校要發揮作用。促進本科生發展要從兩個維度著手:學生學習投入度、學生學習投入的學校支持度[5]。
理論課的教學,包括三部分:教、學、考。“教”是教師的教授,如何把握好每節課堂45分鐘,是每個理論課教師都要高度關注的問題。“學”是學生的學習,傳統教學很大一部分問題就是出現在這個環節。傳統觀念里,“學”是學生自己的問題,缺少引導,而現實情況是,學生不會學,不愿自覺去學,所以往往導致教師明明教授得很認真,很全面,但是學生學得差強人意。現在經常提“教學相長”,就是“教”與“學”互相扶持,一起成長。學生不會學,教師要引導;教師教得再好,學生不吸收也不行,得問問學生,你希望老師怎么教。“考”是考核,這門課程是考試課,根據前面“學”的環節出現的問題,所以導致學生很怕這個環節,教師更怕這個環節。考試成績不理想,對學生來說是不及格沒有學分,對教師來說,學校或者其他督導部門評價的結論是你教得不好。所以說,“教、學、考”三個環節都需要改革,哪個環節掉鏈子,整體課程就會出現問題。
本次大綱修訂,主要針對的是以上幾個方面。依據2019版培養方案,從調整考核方法著手,反推教學過程的環節,增加了實踐互動內容,根據課堂教學效果和學生反饋意見,再次調整課堂教學過程。
2.2.1 知識回顧
每次進入新課之前,有五分鐘的“上節知識回顧”環節。用提問的方式,讓學生在短時間內迅速集中精神,進入上課狀態。將提問環節納入考核,提升學生重視程度。
2.2.2 活躍課堂
史論課怎么上才能讓學生感興趣、不走神,這是每個教師都關注的難題。知識點多,課時少,要按照大綱規劃傳授以考點為中心的所有內容,還要讓學生能夠主動接受,教師就必須要動腦筋,讓課堂活躍起來;否則只是填鴨式的教育,枯燥乏味,學生會抵觸。
2.2.3 建立知識主軸線,構建課程知識的整體思維框架
以“中外建筑史”為例,比如中國建筑史部分,根據大綱所列知識點,以時間為主軸線,將中國建筑史上每種建筑類型的歷史沿革、發展過程、分類及特征,有哪些代表性實例,全部列出來,做成一個思維導圖,讓學生過一遍,有一個大概、直觀的印象。以后每次上課的時候,不定時地提問學生:現在講的內容是在我們之前所列知識梗概的哪里,它的前面是什么內容,接下來會往哪里發展。經過多次的反復強調和回憶,這根知識主軸線就會刻在學生腦子里,有助于快速記憶。即使學生以后忘了某個知識點,只要還記得這根線,就不會有很大的偏移,很大程度上都能幫助自己記憶和回想起來。
2.2.4 提取知識點,化整為零
對大多數學生而言,最直接的小目標是通過考試、拿到學分,所以本科學生往往最關心的問題是哪些知識點是考點。知識點多、課時少,這是本課程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所以很多時候在課堂上,一個階段的建筑史知識只能以最典型的案例來講解,根本無法展開和深入剖析,否則課時不允許。
以外國古代建筑史的“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部分為例,內容涵蓋很多知識點,課時只有2學時左右,所以課堂教學目前采用的方法是先簡要介紹本部分知識背景和所包含的幾個主要內容,然后對應每個內容分別舉出該時期主要的代表建筑師及其主要代表作品,在課堂上隨時點出常規考點及重點內容,方便學生掌握和復習。事實證明,這種授課方法更適合那些預習過的、上課精神集中的同學,效果會更佳。
2.2.5 互動式課堂
①課堂提問
有研究表明,不同年齡段的人,注意力能夠集中的時間是不一樣的,一般的幼兒也就是15分鐘左右,小學兒童隨著年齡增長,能達到40分鐘左右,青年也不過50分鐘左右。如何在課堂上把握學生的注意力?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提問,既可以最快將學生的思維拉回到課堂上,又可以促進學生深入思考剛剛講過的知識。
“問題”則是開啟學生思維,促進學習開放的一把鑰匙。
曉之以理,讓學生樹立“問題”意識。不僅讓學生懂得提出問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還讓學生珍惜并自由行使自己富有的課堂提問權利。
創設氛圍,激發學生“敢問”熱情。在教師指導下,增強學生“我能問”的意識,同時培養學生“我敢問”的自信。
授之以漁,培養學生“善問”能力。教師還必須引導學生更好地提出問題,要分階段訓練學生提問。教師的教學重在設置情境,有了情境,就能帶領學生尋幽探勝,漸入佳境,課堂就會成為培養學生創造思維和創新能力的火種。
目前所用提問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不定時課堂提問,二是學習通搶答,以第一種方式為主,答對的同學獎勵一定的平時成績,對活躍課堂氣氛有很大幫助。
②課后作業
常規作業:包括文字和默圖,內容以大綱考點為依據。這部分作業主要為鞏固課堂教授的知識點,同時作為學生復習的主要資料,占課程考核總成績的20%。
實踐作業:本次教改新增,旨在通過實際操作來加深學生對建筑史實例的認知,占課程考核總成績的20%。
題目:中外建筑史實例模型制作與分析。
具體要求:任意選取一個老師課堂所授的代表性建筑實例,動手制作模型并深入分析,包括背景、平立面、意義等,加上自己的評價;制作一張A2圖紙上交,同時制作PPT課堂匯報。
作業目的:提高學生對典型實例的重視程度和認識深度,使教與學更加直觀;鍛煉學生主動學習知識的能力和動手能力,使史論課生動、具體、可操作;多元化期末考核指標,有助于更全面地考察學生能力。
本次課堂匯報特邀資深建筑學教授金乃玲前來指導,金教授認真仔細聽取了學生的作業匯報,檢閱了部分學生制作的建筑史模型和圖紙(圖1),對本次課堂效果給予了高度評價和認可,提出可以沿著這個方向繼續深入教改的建議。

圖1 學生作業:中外建筑史實例模型制作與分析
③問卷調查
根據課堂教與學的具體情況,設計問卷,面向授課對象進行意見調查。
從問卷結果分析可知,學生更喜歡網絡與傳統課堂相結合,對傳統課堂教學模式持不積極態度;約占一半學生認為課堂互動可以讓他們上課更專注,超過1/2的學生認為課堂師生的互動量與聽課效果成正比;大部分學生喜歡的作業形式是可以單獨完成(寫的作業)或者可以自由組隊完成的(實踐作業);約占2/3的學生希望提高實踐作業在考查形式中的比重。
有著幾十年社會實踐經驗和教學體會的學科專家明確表示,很多在設計單位從事建筑類設計工作的一線人員,在工作后不久就陷入了創作的枯竭期,究其原因,是沒有足夠的思想理論基礎,而中外建筑史類史論課程的相關知識體系對于建筑類設計工作的人員來說,能夠提供源源不斷的能量,是設計者的思想創新的出發點。研究建筑史論課程的互動式教學機制,不僅要實現短期的教學目標,更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里,實現史論課程對于設計課程的創作思想源泉的作用,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史論課程的教學效果。
建立建筑類高校中外建筑史類史論課程的互動式教學機制,提升教學效果;探索建筑類院校中外建筑史類史論課程教學的有效途徑和模式,獲得綜合性、創新性人才培養的經驗,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基礎知識,具有創造性地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理論思維能力和與之互動的設計實踐能力,全面提高學生學習、調查、規劃、設計等綜合素質,為后續相關設計課程的學習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
創新理念:推進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攻堅行動,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業務水平。
創新思路:在教學中,不但要加強基礎訓練,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而且要更加注重豐富的情感和個性,使學生達到知、情、意、行的協調統一。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根本目的也就是要加強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的創新素質的教育。
創新的實踐及途徑:穩扎穩打,按照“明確目標—整體把握—深入探微—優化重點—提煉概括—模擬創新”,教師創造性地教,學生創造性地學。
根據上述思路及舉措,“中外建筑史”課堂由傳統的單一講授變成了綜合多種教學手段、教學模式的創新課堂。無論是優化教育供給還是促進學習投入,都需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以學生發展的預期成果為目標導向[6]。由于改革了課堂模式和課程考核模式,學生不僅上課更加積極主動,變得喜歡思考喜歡答題,而且更踴躍地參加到實踐環節,動手從網絡、圖書館等渠道查閱相關資料,積極整理匯總,最終形成自己的實踐作業,部分同學還針對自己的作業做了實體模型。通過這些工作,打破了原有的老師教學生學的刻板模式,讓更多的學生用自己動手動腦認知的方式參與到課程中來,一方面既可以動手制作出喜歡的建筑模型,另一方面還可以提高課程考核成績,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通過課堂教學創新改革,教師教育觀念、教學行為發生了很大的轉變,課堂變得生動而有活力。學生學得積極主動,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不斷發展,綜合素質全面提高,學校也將會邁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