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鄒 青

幼小銜接,顧名思義就是幼兒教育和小學教育的銜接,它對兒童的健康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幼兒園和小學的教育條件和學習生活環境不同,兒童在進入小學后必然會面臨許多新的問題,因此,在幼小銜接階段,教師要努力增強兒童的適應能力和生活能力,以幫助兒童盡快適應新的生活環境和學習環境。德育關系到兒童的健康成長和人格的發展,在促進兒童全面發展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德育背景下開展幼小銜接工作,要求教師以優化教學品質為路徑,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繼而實現兒童從幼兒園階段到小學階段的順利過渡。基于此,本文圍繞德育視角下的幼小銜接活動構建進行分析和探討,以供參考。
幼兒園階段是兒童接受教育的重要時期,也是兒童能否形成正確的道德認知和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為了幫助兒童盡快地適應小學新的生活和學習模式,在幼小銜接的教學工作方面,教師需要立足實際進行大量的實踐探索。
大多數幼兒園的教學資源具有直觀形象和顏色鮮艷的特點,教師會結合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年齡特點,創設豐富的物質環境。而與幼兒園相比,部分小學的教學環境則顯得比較單調,兒童活動的空間也比較固定。兒童在幼兒園階段已經習慣了在美觀、形象、富有童趣的環境中學習和生活,到了小學階段,僅由課本、黑板、桌椅、多媒體展臺等教學設施構成的單調的教學環境很難吸引兒童的注意力。同時,小學階段的學習內容相對固定,都是根據教育教學的大綱來開展的,不會因為部分兒童對某些內容感興趣,就單獨安排他們學習這些內容。
在幼兒園階段,教師就如同兒童的家長,無微不至地照顧著每一名兒童,在兒童開展游戲時,教師會主動參與兒童的游戲實踐,與兒童共同探索、學習新的知識。但小學階段的教師主要將教學重點放在知識的講授和兒童的學習方面,并不會過多關注兒童的日常生活,也很少參與兒童自發的游戲活動。
此外,幼兒園與小學階段在教學方法上也有所不同,且存在較大的差異。幼兒園教育比較注重讓兒童在學中玩、在玩中學,主要采用游戲化的教學形式,而小學有嚴格的課程標準,以知識講授、練習為主。
在幼兒園階段開展德育,要求教師根據兒童的實際接受能力,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教育策略,以保證幼小銜接的效果。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師要有選擇地將德育作為幼兒園的重點教學內容,從根本上促進幼小銜接活動的有效構建。
幼兒園階段的教育目標主要包括培養兒童正確的坐姿、握筆姿勢和良好的行為習慣等,對于這些日常行為習慣的培養,教師可以從學習和生活兩方面進行教育引導。
教師在帶領兒童開展學習活動的過程中,可以運用非常直觀且具有趣味性的教學方式,讓兒童自主感知學習內容,并引導兒童進行模仿書寫,培養兒童的前書寫能力。在進行模仿書寫之前,教師要明確告知兒童正確的坐姿和握筆姿勢,并在練習過程中監督和提醒兒童。
教師在一日活動中需要仔細觀察每名兒童的坐姿、站姿等。如果發現他們的姿勢不規范,教師需要及時糾正,并告訴兒童這種姿勢是不正確的,會對眼睛和身體健康造成傷害,然后引導兒童掌握正確的坐姿、站姿,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另外,在手工課程結束后,教師要幫助每一名兒童養成獨立自主完成手工作業的習慣,并鼓勵他們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手工作業。在這方面,教師可以與家長進行有效的溝通,努力做到家園共育,建議家長給兒童提供一個溫馨、安靜、明亮的環境,并告知家長如果兒童主動尋求幫助,要針對兒童提出的問題給予適當引導,促使兒童獨立自主地完成手工作業。在兒童完成手工作業后,教師要及時檢查,并對兒童獨立且按時完成手工作業的這一行為予以肯定和表揚,以此調動兒童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保證兒童的學習效果,為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奠 定基礎。
在幼兒階段,兒童能夠自主、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往往是出于自身的興趣愛好,但當兒童步入小學后,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且趣味性有所減弱,僅從興趣愛好出發調動兒童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是較難實現的。因此,教師可以從培養兒童的責任感著手,讓兒童形成自主學習的意識。在培養兒童自主學習意識的過程中,教師要仔細地觀察兒童的行為表現,正確引導兒童并適當地布置活動任務。
例如,在開展種植活動時,兒童需要每天給植物澆水。剛開始,大部分兒童對這項活動很感興趣,但經過一段時間后,兒童就會失去新鮮感,不會主動去給植物澆水。對于這種情況,筆者制定了“今天我值日”計劃,要求每名兒童在值日當天都要給植物澆水,以此培養他們的責任 意識。
同時,教師要重視班級玩具、學習用品等物品的整理和擺放,不僅要向兒童明確交代整理任務,還要隨時了解兒童在完成任務過程中的表現情況。對于能夠自主且快速完成的兒童,教師應該給予表揚,并獎勵相應的小紅花或小禮物,這樣一來,能有效增強班級兒童的責任感。
此外,教師在設計思想道德方面的教學活動時,要充分考慮兒童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設計適宜的活動內容,以充分調動兒童的主觀能動性,從而更好地保證德育視角下幼小銜接活動的效果,達到培養具有一定能力和高尚品格的綜合型社會人才的目的。教師還要根據自身的教學經驗,結合兒童的實際學習能力,制定與實際課程內容相匹配的培養方案,并努力提高兒童的整體學習效率,以增強兒童的責任意識,促進兒童的個性化發展。
德育具有時代特征,需要與時俱進,教師應當為兒童設計特色主題活動,以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使其在切身的體驗和感悟中感受德育元素,從而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質與綜合素養。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德育的重點內容,設計幼小銜接的特色主題活動,并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兒童參與其中,使其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收獲知識與經驗,從而得到啟迪。
為了幫助兒童盡快適應小學生活,在幼兒園階段,培養兒童獨立的個性、良好的交往能力、較強的適應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中,教師需要著重培養兒童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良好的人格品行。教師可以借助一些趣味性的故事和榜樣人物,培養兒童真誠善良、誠實守信的良好品質。教師還可以經常組織開展一些特色主題活動,培養兒童的合作意識和人際交往能力。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兒童開展“參觀美麗的小學”主題活動,讓兒童與小學生進行聯誼活動,以幫助兒童全面了解哥哥姐姐的生活環境和學習環境,鍛煉兒童大膽與他人溝通交流的能力。教師還可以開展“以大帶小”主題活動,引導兒童與小學的哥哥姐姐合作完成游戲任務,以增強兒童的合作意識。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是重要的教育教學主體,教師的綜合素養直接關系到幼小銜接教學工作的質量和效果。因此,教師需要努力增強自身的教學能力,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轉變傳統的教育教學觀念,明確幼小銜接工作的重要價值和重要意義,增強自身的責任意識,為兒童從幼兒園順利過渡到小學做好準 備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開展幼小銜接不僅是教師的責任,還是家長的責任。家長是兒童成長階段的重要參與者和支持者,教師可以及時與家長進行溝通,采取科學有效的方式,引導家長參與幼小銜接活動。例如,教師可以借助網絡平臺,與兒童的家長進行交流溝通,讓家長全面了解兒童在園的學習和生活狀態,引導家長了解兒童在幼小銜接背景下學習和生活的過程中可能會產生的問題,并指導家長有針對性地幫助和引導兒童解決這些問題。
此外,在德育視角下,為了更好地實施幼小銜接工作,教師可以就兒童進入小學后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在幼兒園大班開家長會時給家長提供合適的建議和指導。教師還可以幫助家長全面了解小學的行為規范和要求,鼓勵家長根據兒童的實際表現情況,著重培養兒童的獨立自主能力,并結合小學的要求有針對性地對兒童進行教育指導和專項訓練。
幼兒園可以組織家長與兒童到當地小學進行參觀,讓兒童初步了解小學生的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使兒童發自內心地對小學生活產生向往。同時,在家庭環境中,家長要以身作則,給兒童樹立學習的榜樣,注重培養兒童良好的行為習慣,促使兒童在日積月累中得到熏陶和啟發,做到知行合一。
總而言之,在德育視角下,教師和家長都要重視幼小銜接工作。教師需要關注兒童的行為特點,尊重兒童的興趣愛好,并據此開展幼小銜接工作,為兒童身心健康成長奠定基礎。教師還要適時給家長提供教育指導,讓家長意識到幼小銜接的重要性,并鼓勵家長積極配合,以保證幼小銜接工作的順利開展,為兒童身心的健康成長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