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思婷
一、高中地理教學生活化設計存在的主要問題
1.漠視學生生活經驗,熱衷知識原理剖析
建構主義的教學觀認為學生不是空著腦袋進入教室的。但在高考的重負之下,許多教師仍把傳授知識和技能訓練當作教學的基本宗旨,完全漠視學生的心理特征、認知能力以及生活經驗。許多地理教師在教學中主要研究教材、剖析地理原理,注重教學的程式化而不重視地理知識與生活的聯系。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挖掘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與教學之間的聯系,搭建起地理的科學世界與學生生活世界的橋梁。
2.忽視學生學習潛能,探究情境呆板單一
現代學生觀認為:學生是發展的人,學生具有發展潛能。但當下的教師很少創設生活化的地理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探究法”“發現法”“實驗法”等有利于開發學生學習潛能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很少應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忽視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使教學情境無法充分發揮作用。多數教師只強調學生對書本知識的機械記憶,忽視對地理知識的理解與地理知識生活的應用。
3.弱化教材德育功能, 知識遷移生搬硬套
地理教育必須面向學生、面向生活、面向社會。具體而言,學生不僅要通過地理的學習獲得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還要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個性品質,塑造健全的人格,養成一定的科學態度和科學觀念,具有事業心和責任感。但在現實的地理課堂教學中,依然是強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訓練,弱化地理德育培養的現狀。教師不僅沒有重視教材與實際生活的聯系,而且忽視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在實際教學中,情感教育與生活情境沒有充分結合,不僅教材德育功能沒有充分發揮,而且知識原理的建構和應用由于脫離生活情境而顯得生搬硬套。
二、地理教學生活化的內涵
地理教學生活化是指在地理教學過程中,將地理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避免過于理論化的地理教學狀況。在地理課程中地理教師可以現實生活為背景,努力營造生活化的教學環境,引導學生從生活實際和自身經驗出發,觀察、學習和研究生活中的地理,并善于在生活中運用地理知識解決生活問題,體現“地理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為生活服務”的思想。由此可見,地理教育與生活的結合十分必要,其不僅可以加強師生的互動,還能促進學生與社會進行溝通,讓課堂更充滿活力和生命的張力。
三、實施地理教學生活化的途徑
1.借用多元素材,創設探究情境
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倡導的“生活即教育”理念,教育與生活是同一個過程,教育寓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須和生活結合才能發生作用。教師通過精選生活事例,將學生的生活經歷寓于地理教學中,還原生活情境,使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與感知地理知識,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
生活中很多流行的影視、歌曲、各類娛樂休閑節目等都隱含著豐富的地理元素。因此教師在地理課堂中引導學生欣賞這些影視、歌曲、休閑娛樂節目片段時,不僅可以使他們獲得藝術美的享受,而且可以引導學生運用“地理眼光”捕捉其中蘊含的地理現象,還能讓學生進行“頭腦風暴”探究其中蘊含的地理原理和規律,從而促進學生地理思維的發展。如高中生喜歡觀看NBA,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說出NBA的隊名,引導學生思考NBA隊名透射出美國地域經濟的特征。如芝加哥公牛隊的隊名與當地乳畜業發達息息相關;底特律活塞隊的隊名則反映了當地汽車制造業發達。前幾年在各大電視臺熱播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更是受到男女老少各個年齡段“吃貨”的追捧,教師可以播放《時節》篇,讓學生沉浸在優美的音樂和精致的畫面中悠然地欣賞各地的美食美味并從中感受到中國多樣的地理環境,教師可適時引導學生討論中國地域飲食文化與地理環境的關聯性。
2.活用生活事例,巧析地理原理
在自然地理學習中,面對抽象枯燥的地理原理,學生思維活動往往容易受到極大抑制,接受能力明顯削弱。盡管教師“全心投入”教學,可學生卻在學習過程中感到“身心疲憊”,形成“高投入,收效微”的不良局面。如果教師能在教學的過程中將地理原理的剖析寓于生活常識和生活現象中,從學生實際生活經驗出發,便捷而又順暢地引導學生從“現有發展區”到“最近發展區”。不僅讓地理課堂更富有生活情趣,而且利于地理知識原理內化到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中,進而提高學生解釋分析地理知識原理的能力。
課堂實例:利用冬夏日出日落來解釋晝夜長短的變化;利用玻璃溫室和塑料大棚的原理來解釋大氣的受熱;利用空調和暖氣安裝位置的不同來解釋大氣的運動;利用“一場秋雨一場寒,一場春雨一場暖”等氣候諺語來解釋相關的鋒面知識;利用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等詩詞來解析初夏的梅雨天氣;利用《長江之歌》和《黃土高坡》等歌曲解析中國的地形和氣候特征;利用各民族建筑、飲食及服飾文化的不同特色來解析中國地理環境的多樣性;利用乞力馬扎羅山的旅游標語“一山看世界,一天游全球”來解釋山地垂直地帶性等。
3.擷取生活案例,拓展地理視野
與瞬息萬變的社會現實相比,地理教材更替速度較慢,內容相對滯后。因此,這就需要地理教師具有開闊的視野、敏捷的思維和銳利的眼光,善于擷取社會生活熱點和焦點的相關素材,大膽地將新穎素材融入地理課堂教學中,拉近教材與現實生活的距離,將學生的地理視野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從書本延伸到生活。拓展了學生的地理視野,也增強了學生思維的發散性和創新性。
課堂實例:澳大利亞森林山火、臺風“鸚鵡”登陸海南、近期中印邊界沖突……在學習自然災害臺風時,教師結合“鸚鵡號”臺風,引導學生運用氣旋相關知識解釋“鸚鵡號”臺風的形成原理,分析“鸚鵡號”臺風的登陸路徑,并提出預防臺風的有效措施,在這一學習活動中使學生認識到臺風并不局限于課本內容,對現實生活中的臺風分析與研究可以拓展學生的地理視野,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摘取澳大利亞森林大火的相關報道,分析森林大火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和人地協調觀。
4.開展生活實踐,培養地理實踐力
地理課程具有實踐性,人類的地理知識來源于生活實踐,并通過實踐加以運用到地理教學上,力求課堂和實踐同步。課堂教學是以開發學生的智力為目的,實踐活動是以培養學生的能力為目的。開展校內地理實踐活動,可組織學生觀察日出日落的時間和方向;觀察月相的變化;測量學校的正午太陽高度角;進行氣象觀測和預報。開展校外的地理活動,可以組織學生到野外去觀察地形地貌;進行土地資源調查;考察工業分布與工業類型;進行環境污染調查等活動。
實踐活動一:組織學生考察溧水的地貌、水文;植被、土壤的垂直地帶性分布,臥龍湖的濕地保護;中山水庫水質調查及水源地的保護等相關自然地理知識。
實踐活動二:組織學生考察溧水傅家邊的草莓采摘園,探究農業的區位因素; 組織學生參觀溧水城北的創業園區,探究工業集聚的優缺點;組織學生繪制溧水商業網點的布局圖,探究商業網點的布局規律及區位因素;組織學生調查溧水公交站臺的變化,了解溧水區內交通的發展變化等。
綜上可知,來源于生活的事例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具有廣泛性、多樣性和復雜性,既可以內容包羅萬象,如縱貫古今、橫跨中外、談天說地、人間百態等,也可以形式萬千,如絢麗的圖畫、悠揚的樂曲、精美的視頻等。因此,面對如此豐富多彩的生活事例,在地理教學中如何甄別、選擇、組織、設計,發揮其最大的教學功能是所有高中一線地理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
四、實施地理教學生活化的建議
結合筆者多年的教學實踐,在地理教學生活化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問題。
1.不能脫離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
地理教學生活化,精選的生活事例要與學生生活的時代息息相關,要使學生熟知,能夠感知、體會與應用。例如,在講授“季風水田農業”時,教師通過水稻的播種,插秧,收割等農事活動導入新課時,竟發現班級半數以上的學生對傳統的農耕文化感到陌生和遙遠。
2.生活情境的選擇要具有科學性
教師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要具有科學性、典型性和邏輯性,避免片面化、膚淺化與泛化。不少教師選擇用抽水馬桶里水流的旋轉方向來解釋地轉偏向力,甚至告訴學生打開水龍頭就能知道自己身處哪個半球,實際上這是謬論,地轉偏向力造成的運動效應是針對大面積液體的流動而言,對于盥洗盆里和抽水馬桶里的少量的水是根本不起作用的。
3.情感滲透要具有正能量
地理教學生活化、創設生活情境要求教師在對學生情感滲透時一定要積極向上、健康正面,情感滲透不應出現生活悲觀頹喪的事例。例如,在對當前中國環境人口容量的估計時,有三種不同的態度觀,分別是樂觀者、悲觀者以及介于悲觀者和樂觀者之間。教師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和滲透時,一定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和環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