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題的提出
中國國家考試中心2016年10月提出了“一體四層四翼”的高考評價體系:明確了“立德樹人、服務選拔、導向教學”這一高考核心立場,“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學科素養、核心價值”四層考查目標以及“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新性”四個方面的考查要求。《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1],高中地理教學需要培養學生人地協調觀、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地理實踐能力等核心素養。區域地理具有知識分散、涉及面廣等特點,無形中增加了教學難度。湯國榮在對地理教學創新研究中提了“以原理闡釋事實”的方式,這種教學方式就是在區域地理教學中采用主題探究的方式,這就是典型的區域主題教學。李曉軍提出基于主題設計的區域分析方法是確定主題、選擇區域、開展探究活動[2-6]。
基于對高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就對教師的核心素養教育理念,探究式教學來引領學生地理思維的養成以及地理教學情境,學科邏輯和核心素養的融合,等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為此,廣東省佛山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基礎教育青年教師成長專項課題《基于核心素養的地理主題情境式教學實踐研究》?課題組開展了主題情境教學在高中區域地理的教學實踐研究,旨在探尋有效的課程資源。
二、改革與實踐探索的背景
(一)研究背景
1.培養核心素養的要求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要求有幾點: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核心素養,構建以地理核心素養為主導的地理課程,創設適于培養地理核心素養的學習方式等。作為新課程的實施者,教師在備課時應圍繞思維的線索,設計教學主線,培養、落實學生的核心素養中的區域認知、綜合思維、人地觀念和地理實踐力。
《地理課標》明確了地理教育的總體目標,“一體四層四翼”的高考評價體系明確回答了地理高考命題的方向。那么,設計有效的地理課堂,以促進學生“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學科素養、核心價值”的達成理儼然成為我們中學地理教育工作者研究與踐行之方向。以課堂優化與變革來回應課程改革、考試改革之目標,我們地理教師需要研究地理課堂,改變培養學生的模式,培養符合學生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而如何在提高課堂效率的同時培養學生必備的地理思維,是我們一線教育者深感困難和困惑的地方,是我們持之以恒去研究和努力的方向。
2.立德樹人價值導向的要求
在教育部的相關文件中,強調了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大意義。也就意味著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不單純是知識的學習,也要結合地理主題進行思考、分析、討論,通過地理主題情境式教學培養正確的地理思維。
3.當前地理教學發展需要
地理的教學內容具有綜合性、區域性、拓展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常常會感覺很困難,沒有思路。隨著多媒體等技術的普及,教師和學生能獲取的地理資源更多,但是如何能高效運用資源來應對教學的需求是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學生如果對地理的理解只是浮于幾個地理表象,那很難培養正確的地理思維。因此教師需要在教學中轉變觀念,提升自身教育教學能力,改進教育教學方法,尋找切實有效的教學活動形式,從而促進地理教學發展。
4.學生身心發展需要
新版課程標準強調重視主題情境式教學,即以主題整合內容,以主題為引領,貫穿教學始終,讓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知識、促進思維、增進能力并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在教育教學活動進行中,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尊重學生個性差異,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
(二)研究價值
1.應用價值
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主題情境式教學是希望學生在良好的、具有高動機的環境中進行學習。主題情境式的教學實踐可以通過微小的地理現象,認知區域,深挖地理原理,從而培養地理思維,逐漸養成自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提高地理課堂教學質量目前地理課堂教學中“滿堂灌”的現象并不少見,這種教學模式下的學生難以有獨立的地理思維,在面對全國卷的考題中往往也發揮不出高水平。主題情境式教學可以圍繞一個確定的、小切口的主題來展開課堂教學,能打破教材原有的固定系統,在課堂中,學生可以把已經學習的知識通過思考建立聯系,重新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從而達到靈活運用知識的目的,更加適應未來千變萬化的考題。
2.學術價值
有助于地理教學法和模式的改革,提供理論依據。我國目前對于主題情境式教學時間還是初步探索階段,研究成果較少,且主要集中在英語、語文等語言學科。進行主題情境式地理教學實踐的研究,可以為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地理課堂教學模式的更新提供更多的方案,也一并提供一定的新思路。
三、研究成果設計、改革、實踐探索
(一)開發課程(設計導學案)
目前中學階段開始的第二課堂以及選修課程是為了適應學生的興趣、愛好及勞動就業的需要而開設的,本課題組根據本區域學生的實際情況開了具有基礎性、新穎性、實用性和獨創性以及可供學生在一定程度上自由選擇的課程。
(二)研究的方法與思路
本研究收集和查閱國內外相關文獻資料,進行課程資源開發的相關研究。本課題組教師直接對自己所從事區域地理高中的課堂教學活動進行探究與總結。研究過程中采用的方法是個案研究法與經驗總結法以及對比的行動研究法。
(三)研究過程
主題區域探究式教學適應了當前課程和高考改革的需要,是地理課堂教學的一種有益嘗試。在開展主題區域探究活動時,要緊緊抓住主題、區域、探究這三個關鍵詞,方能有效提高活動開展的有效性和針對性。
1、主題的選擇
(1)源于社會生活
地理資源在教師和學生的日常中無處不在。選擇來源于社會生活,特別是本地生活的地理素材更讓學生容易接受。
(2)源于新聞熱點
新聞熱點是指比較受廣大群眾關注和歡迎的新聞或者信息,或指某時期引人注目的地方或問題。新聞熱點比較新鮮,往往能吸引學生極大的興趣與求知欲。根據學生的日常表現,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有關注新聞熱點,甚至有時新聞熱點的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對比還會出現認知矛盾,這樣的新聞就可能成為好的地理主題情境素材。教師可以設計問題,鍛煉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引導他們分析新聞熱點中與自身生活經驗的不同。
(3)源于視頻資料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學生接觸到越來越多的影視資料。除了傳統的電視節目之外,各大視頻網站上還有很過高質量的自制的紀錄片,甚至是短視頻網站上的熱門視頻也可作為地理為主題的素材。視頻資料最大的優點是直觀、趣味、主題突出,在課堂中運用可以提高學生的感性認知,更快地切入主題。但視頻資料種類和數量太多,需要教師和學生在平時有發現的眼光,及時把有價值的視頻資料保存下來,建立視頻資料庫,以便選取使用。
2、區域的選擇
區域是主題發生的背景,主題的探討必須要落實在一個恰當的區域上,因此區域和主題是不可分割的整體。選擇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區域,有助于對主題的深入探討,從而提高思維的廣度和深度。
3、地理主題教學設計的一般模式
(1)確定主題情境
實施區域地理教學需要在地區的文化、自然、經濟、人文、資源等層面上遴選出典型案例,并根據該主題構建完整的思想鏈。
(2)尋找探究問題
問題是思維的出發點,有問題才能主動探究。確定主題情境后,需要利用課堂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探究。尋找探究問題,教師需要根據要學習的知識點的內涵與外延,結合本節課的主題情境,聯系學生的知識水平、生活實際,創設出一系列能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的問題。另外探究問題的設計還應該分層次、分步驟、有組織地呈現。
(3)實施探究活動
探究活動以學生小組合作類活動為主:組織學生分組共同完成統一目標。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要通過小組討論、頭腦風暴、思維導圖等方式,推理、討論出地理要素間的關系。教師在實施探究活動的過程中,應及時對小組內的分工進行了解,以便促進學生高效率地完成探究活動。
(4)展示探究結論
探究結果展示的形式是多樣化的,主題情境式教學需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可以用黑板展示,也可以用投影的方式進行展示。讓學生自己上臺展示,同學們在下面根據展示同學的存在的問題及時糾正。
(5)實施評價反饋
評價反饋上盡可能采用多樣化的形式,比如:小組互評、組內評價、行為觀察、教師口頭評價、書面統計評分等方式。評價過程中要注意以學生為主體、兼顧教師的評價,既可以增加學生的小組凝聚力、歸屬感,還可以激勵學生。
4、探究主題
從總體上看,區域主題的遴選應有利于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養成。基于這一認識,課題組確立了《區域主題探究課程》的探究主題共80個。世界區域40個(1)壽司(水稻種植)(2)櫻花(氣溫的遞變)(3)合掌屋+雪墻(4)工業的集聚與擴散-以日本汽車工業為例(5)洞里薩湖(熱帶季風)(6)熱帶經濟作物產地與錫的王國(7)自然災害多發之地(8)印度半島的干濕兩重天(9)印度的深水稻種植與IT產業(10)吉爾吉斯斯坦的海——伊塞克湖(11)?“絲路”上的區域合作-中哈石油管道(12)消失中的咸海(灌溉農業)(13)大河出天山(中亞的河流)(14)世界奶粉看歐洲?(15)阿爾卑斯山的雪(16)別具一格的葡萄莊園(17)俄羅斯的重型工業?(18)北極航線和石油開采(19)抑郁率最高的國家(人口、氣候)(20)德國傳統工業的興衰(21)大裂谷上的串珠狀的湖泊(22)阿斯旺大壩的功與過(23)非洲象的命運(24)南轅北轍的非洲海洋航線(25)干旱蟲災與糧食危機(26)非洲土著居民的人體彩繪(27)因紐特人的雪屋(28)鬼斧神工-科羅拉多大峽谷(29)現代農業-地區專門化(30)10巴西與足球(31)流浪在科隆群島的企鵝(32)美國產業轉移-從冷凍地帶走向陽光地帶(33)四季如春的基多(34)?大湖效應-五大湖雪帶(35)物種天堂-安第斯山脈(36)澳大利亞大堡礁(37)可愛的考拉(38)因地制宜的特色農業?(39)迷人的夏威夷(40)新西蘭神奇的摩拉基圓形巨石陣。
中國區域40個(1)北方的鹽田(山東濱州、山西運城等)(2)東北的凍土與濕地(3)現代的小麥種植(機械化農業)(4)秦嶺(南北兩側自然環境的不同)(5)有求必應的蔬菜大省——山東(壽光蔬菜、大欽島海帶等)(6)黃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大同土林(流水侵蝕)(7)巍巍太行(地質地貌、交通線路)(8)崛起中的雄安新區(9)朝鮮族的最愛——明太魚(明太魚產業)(10)黃河的滋養(寧夏的西瓜、枸杞等)(11)灌溉農業(吉林前郭灌區、新疆、寧夏等)(12)利在千秋的三北防護林工程(13)奶牛與牛奶(14)北方的新能源(風能、光伏電站等)(15)絲路經濟與民族風情-以哈密為例(16)荒漠中的高科技——西部云基地(17)農牧交錯帶上的荒漠化(18)新疆的瓜果(農業區位因素)適應性強的作物(向日葵、土豆、辣椒、西紅柿等)(19)我國最大的內流河——塔里木河(20)瑪曲濕地——黃河上游的“蓄水海綿”(21)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武夷山紅茶(22)高山深谷的饋贈----雅魯藏布的河谷農業(23)與地震相伴相生的人間仙境----九寨溝災后旅游前景(24)水火交融——長江中下游的梅雨與伏旱(25)剃光了綠“頭發”,露出了紅“頭皮”——江南丘陵的紅漠化(26)就地取材之典范----海南洋浦千年古鹽田的曬鹽智慧(27)小漁村的逆襲之路----深圳與上海發展條件比較(28)能體驗真實版“過山車”的逆天工程----雅西高速(29)巡天利器----“中國天眼”(30)?“隔壁村”有原料的優越感----廣西憑祥(31)陰陽協調的風水寶地----浙江蘭溪諸葛八卦村(32)粵港深度合作區----廣州南沙自由貿易區(33)舞動著的巨龍-長江經濟帶(34)喀斯特與石漠化(35)酸酸甜甜就是我----江西贛南臍橙(36)云南物種基因庫與中藥材基地(37)來這里嘗嘗帶魚界的“愛馬仕”----舟山漁場(38)衛星發射中心里的后起之秀----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39)一江兩河-西藏的“聚寶盆”-河谷農業(40)?“晚風吹著樹影?安慰著青春寂寞的美”----倒淌河
四、主題情境教學應用案例
探究主題:冬季一起去日本看雪
【情境材料】
每年春節假期,都會有不少中國游人到日本去觀賞雪景。除北海道外,位于岐阜縣西北部白山山麓的白川鄉,也是中國游客趨之若鶩的一個觀賞點。圖1中的白川鄉是一個四面環山的安靜山村,村落內至今仍完好保存著大量以古老方式,純人工建造的合掌式建筑而聞名(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冬季雪中的白川鄉(圖2),寧靜安謐,遠遠望去,遠山疊嶂,山嵐氤氳,像極了一幅中國山水水墨畫。圖3為岐阜的氣候統計圖,其年降水量在3000毫米以上。
【探究問題】
(1)日本白川鄉屬于什么氣候類型?其氣候具有哪些顯著的特征?
(2)分析說明白川鄉冬季降雪量十分豐富的原因。
(3)說明白川鄉合掌式建筑特色與當地降水特點的關系。
(4)圖中除白川鄉外,你認為甲、乙、丙、丁四地中宜冬季賞雪
是?????????地,并說明你的判斷理由。
【探究導學】
1、思維建構
2.基礎鞏固
(1)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征
①島國,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灣;
②地處板塊消亡邊界,山地為主,多火山、地震;
③海洋性顯著的季風氣候,氣溫的年較差較小,降水比較多且季節變化小;
④河流源短流急,水力資源豐富;
⑤森林覆蓋率高,森林資源豐富。
(2)日本氣候的內部差異
3探究結論
(1)亞熱帶季風性氣候。與同緯度的亞熱帶季風氣候相比,其海洋性特點十分顯著,年降水量大,尤其是冬季降水量較大。
(2)白川鄉位于本州島西北部的山麓地帶,該地冬季盛行西北季風,經日本海的增溫增濕作用后,?濕潤氣流受地形阻擋,易形成降雪(地形雨)。
(3)豐富的降水量,使得當地森林茂密,可為合掌形建筑提供豐富的材料;當地冬季多暴雪,形成了造型獨特(合掌形)的建筑,合掌屋的大坡度造型可使屋頂積雪盡快墜落,人工清除時也省時省力。
(4)甲地緯度最高,氣溫低,冬季降量多,且易保存;甲地分布在北海道西側,位于來自日本海的西北季風的迎風地上,降雪量大。
五、效果與反思
(一)本單位檢驗效果
檢驗對象:佛山市三水區華僑中學2020屆高二14班、高二16班;佛山市三水區實驗中學2022屆高二10、11班的學生,兩個班屬于同水平同層次班級,都是選考地理的班級,開學時地理成績大概一致。期中高二14班、高二10班在區域地理采用主題情境教學模式,而高二11班高二16班采用地理傳統教學模式。效果如下
1、主題情境教學模式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習興趣的影響
在進行主題情境教學模式研究前,通過調查問卷了解到大部分學生自認為的自學能力是比較差的,精神注意力不能夠長時間集中,同時較多學生無法明確教師課堂上講解的內容知識點和重難點,能夠記下來的內容知識點較少且混亂。在實施了一個學期的主題情境教學方式后,對該部分學生再一次進行采訪和檢查學生的筆記、導學案。大部分學生是比較認可這種教學方式的,他們覺得老師設計的主題情境教學案例主題比較明確,內容也比較精簡,材料里面的案例比較有趣,能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設置的問題難度也比較適中。
2、主題情境教學對學生知識網絡構建的影響
通過檢查對比高二10、14班和高二11、16班的學習筆記和導學案,發現高二10、14班的大部分學生的學習筆記整理的知識點更加清晰,有主題有條例,各種知識點內容分類明確,甚至有些學生能夠整理成思維導圖的模式記錄所學知識點,并擴展了很多內容在筆記上,形成一個知識網絡,內容豐富多樣且一目了然。
3、主題情境教學對學生地理成績的影響
主題情境教學方式對整體學生地理成績的提升短期內效果并不明顯,但整體來說對學生學習能力、知識儲備與運用有明顯的幫助。高二10、高二14班班平時完成作業的質量和積極性也相對比較高一些。
4、主題情境教學對學生綜合能力素質的影響
根據教師平時與課堂上的觀察,高二10、14班的學生經過一整個學期的以主題情境學習方式的地理學習,綜合能力素質提升是比較明顯的。
(二)推廣應用單位檢驗效果
檢驗對象:佛山市三水區實驗中學2022屆高二10、7班的學生,兩個班屬于同水平同層次班級,都是選考地理的班級,開學時地理成績大概一致。期中高二10班采用區域地理主題情境教學模式,而高二7班采用地理傳統教學模式。效果如下:
根據教師平時與課堂上的觀察,以及多次考試的成績得出區域地理采用主題情境教學方式的高二10班,地理的學科素養提升是比較明顯的。
六、需要進一步探索的問題
課題研究應是一個持續、動態、開放的系統。在研究中我們也發現了不少問題,要及時進行探討以及解決。諸如區域主題的選擇角度和廣度是否真正科學合理、課題實施探討時間不夠充裕、課前學生沒有途徑去獲取資料、小組活動探討影響教學進度、小組探討學生的做題訓練能力有限這些都需要更多的時間去解決和思考,在后面的實踐中去解決。本研究中還存在教學資源開發利用不足、問題設置單一等問題,在后續的研究中還須加快微課等教學資源開發利用,在問題設置中進一步細化分析過程,以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7]?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湯國榮?基于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的區域主題探究課堂構建[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8(5).
[3]?葉柚鈾等,基于“微主題探究”的區域地理教學實踐與研究[J].地理教學,2020.5
[4]徐玉群??基于主題探究的學生地理核心素養培養初探[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9(8).
[5]?江琪等,基于核心素養培育的主題探究式區域地理教學?[J].地理教學2019(22).
[6]?黃靖鈺、黃越烯;?綜合思維視角下的高中主題式區域地理教學設計——以“墨累—達令流域農業發展”為例[J].地理教學,2019.5
作者信息
林飛燕?(1988-),男,漢,江西贛州人,現任職于廣東省佛山市三水區華僑中學地理科組,研究生學歷,研究特長:研學旅行與中學教學融合
電話:18988691907?;E-mail:feiyan168@163.com
收刊人:林飛燕
詳細地址:廣東省佛山市三水區西南街道華僑中學正門豐巢快遞柜
郵編:52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