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練松
一、云研學的提出背景
自國務院印發《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中首次明確了“研學旅行”要納入中小學生日常教育范疇以來,廣大教師、學校、社會培訓機構都開展了廣泛的研究和實踐,取得了眾多成果,但當前的研學活動大多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組織實施的時間大多集中在寒暑假,時間非常集中,次數有限,無法根據課程需要及時的開展研學旅行活動,學生無法在新課學習過程中實際看到相關的地理現象以理解地理原理,因此研學的效果沒有發揮到最大。
二是在地點選擇上不夠靈活,當前的研學活動大多采取將研學和旅行結合的方式,在研學地點上一般都選擇比較成熟的旅游景區,因此在研學地點、線路選擇上不夠靈活。景區雖有比較成熟的配套,能夠保證研學活動順利開展,但是其他游客較多,比較熱門的景區都比較擁擠嘈雜,需要與其他游客競爭觀察空間和時間,外圍學生的聽課效果大打折扣。研學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在理論與實際之間建立聯系,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地理知識,并學會用所學的地理知識解決現實中的實際問題,學習身邊的、生活中的地理,培養善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品質。而景區研學給學生建立一種錯覺,就是只有在景區才能開展研學活動,這與我們地理學科的研學初衷是相違背的,忽略了對身邊的地理現象,地理知識的觀察,沒有更好地在學習與生活之間建立良好的鏈接,研學去生活化了。而在日常生活、旅行中我們會遇到大量的非常優質的零散的研學資源,缺乏有效的開發利用。
三是研學活動組織頻率和效果地區差異巨大。當前的研學活動受各地區、各學校政策、經濟水平等差異影響,研學仍然只是少數地區少部分學生能夠享受到的學習方式,在中西部地區,尤其是鄉村地區,研學活動開展甚少,而對于這一部分同學來說研學的意義更加重大,這不僅僅是一次增長知識的機會,也是一次增長見識的機會,這是他們縮小與城市學生、發達地區學生的視野差距的一個重要的途徑。探索在較為落后地區開展研學活動的途徑對于促進教育公平也有著積極的意義。
二、云研學的定義、優勢、定位
云研學即針對某一個或幾個知識點教師選擇身邊具備研學價值的地點,借助互聯網直播或短視頻帶領學生進行在線研究學習。云研學具備以下特點:①、教師可以自由選擇研學地點,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地理知識,嘗試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②、時間安排上更加靈活,遇到有價值的研學點教師都可以隨時進行直播或者用視頻記錄,后期靈活安排時間學習。③學生不必到現場,節約大量時間和經費,各地區均可采用。④、組織工作更加簡便,減少了因各項審批帶來的研學組織障礙。⑤組織學習方式更加符合現代學生接收信息的方式。
盡管云研學具有一定的優勢,但也存在明顯的弊端。首先研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溝通不暢,整個過程以教師的單向輸出為主,教師無法掌握學生的研學狀態,并進行及時有效的引導,短時間內也無法取代線下研學點功能,因此將云研學定位為現階段的研學旅行的一種補充更為準確。
三、云研學的實施途徑
如何通過網絡開展云研學呢?
在筆者的實踐中,云研學可以分為直播研學和短視頻研學兩類。直播研學是教師借助互聯網在線直播的方式開展研學活動,能夠即時與學生互動,針對學生問題進行重點講解,在活動開始前教師可以做足充分的準備,針對已學知識對研學點的研學資源進行深度挖掘,提前準備好研學問題,并將所需要的知識提前通知學生做好相關復習準備,在預告時間內進行直播講解,學生通過彈幕、連麥等方式與老師進行實時互動交流,這樣先學后研的方式能夠幫助學生更加深刻理解知識,學會將理論與實際建立聯系,提高學習效率。針對某個重點知識,教師也可以采取邊學邊研的方式,直接將課堂搬到戶外,在真實的情境中開展知識的講解,學生更容易在理論和實踐間建立起聯系,這樣的課堂也更加具有生命力。網課期間在上《濕地》這一節內容時,筆者將課堂搬到了一個小型湖泊開展,讓學生直接觀察濕地及周邊的地理環境,總結天然湖泊濕地的形成條件,濕地的生態功能,濕地面臨的問題和應采取的保護措施。從直播過程中和直播后的學生反饋來看來,學生的學習參與程度、接受程度更高,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由于有了直接的觀察,學生能夠直觀地感受到濕地的環境特點,當前面臨的問題,因此更容易幫助學生理解人地協調觀的內涵。
另一種方式是針對某一個重點知識,老師在遇到比較典型的地理現象時,拍攝一段解說視頻(可進行后期加工),通過短視頻平臺或者直接發送給學生,學生能夠在一種比較輕松的氛圍中將知識在理論和實踐中建立起聯系來?!皷|邊日出西邊雨”本是山區非常常見的一種自然現象,但對于城市的學生來說,這很難理解。假期筆者在高山避暑時偶遇了這一現象,且所處位置恰好能夠很清楚地看到霧隨著氣流快速的由山谷向山頂聚集,本來氣流的運動方向很難觀測,尤其是垂直運動的氣流,但由于有了霧的參與,不可視的氣流運動變得可視化,山頂下雨山下晴,便將這一現象拍攝了一段四十秒的短視頻,配上現場解說,發到學生群引起了熱烈的討論,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地理學習熱情,同時也很好地引導了學生關注身邊的地理現象。
四、結語
現階段我國智能手機在學生群體中的普及率已經非常高,具備了云研學的硬件條件。未來隨著5G技術應用的普及,進一步打破互聯網交流的屏障,必然會進一步促進新的云研學形式的出現和發展,從而改變我們的學習方式。
另一方面,新冠疫情期間,大家接受了長時間的網絡學習,已經基本掌握了網絡學習的方法,在心理上也建立云學習的認同;同時網絡直播、短視頻正方興未艾,此類信息傳播方式在學生群體中廣受歡迎,云研學作為一種新的研學方式,適應了這個趨勢,擴大了研學旅行的外延,同時讓研學更加生活化、普遍化,常態化。
作為一種沒有被嘗試的方案,目前沒有學者、老師對云研學進行理論、方法研究,在網絡短視頻、網絡直播發展迅速的今天,利用網絡開展研學活動具有一定的研究探討價值,期待更多的老師參與到云研學的探討、研究和實踐中,豐富我們的研學活動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