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磊 徐瑤


思想政治教育是國家使用一定的思想觀念、道德規范、政治觀點,對公民進行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的影響,把他們培養成符合一定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兼具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者,其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門綜合性學科[1]。正確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導他們樹立遠大的理想,培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2]。在傳統的教育觀念中,思政教育形式較為固定,大多是在主題班會、專題講座或者思想政治課程中實現,思政教育與學科結合不夠密切,收效甚微。地理學科為響應基礎教育中“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教育理念,須將思政教育融入地理課堂教學中,實現地理教學思政化,且適當擴大思政教育的廣度和深度,從而達到“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一、地理學科教學中的思政育人價值
學科地理教學除了進行基本的基礎知識、技能教學外,還應具備應有立德育人功能。針對地理學科的邊緣性、綜合性等自身特點而言,其知識內容存在著大量可以進行立德樹人教育的元素[3]。地理學科兼具社會屬性與自然屬性,是將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緊密聯系的綜合性學科,在地理教學過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地理教學中合理進行思政教育具有如下作用:第一、從思政教育與地理學科的交叉性關系來看,它們之間可以相互促進、互相聯系。在地理課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可以加深學生對地理學科知識的理解,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同樣,地理學科知識貼近生活,生活性和趣味性突出,良好的地理課堂教學設計不僅可以引發學生情感的共鳴,還可以培養學生積極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第二,思政教育對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起到促進作用。2017年新課標課程改革提出的“地理核心素養”理念,打通了立德樹人與學科課程教學之間共進的障礙[4]。在地理課堂教學中,要落實培養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目標,促進學生的個性化成長,將地理課程與思政教育進行有效結合就顯得必不可少。第三,思政教育與地理學科的融合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起著積極作用。地理課程思政化與傳統的單一地理知識傳授對比而言,融入思政教育后使得地理課堂教育面更加廣泛,有利于學生了解國情國策和國際發展變化,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二、東北地區的自然資源概況及發展分析
自然資源是指產生于自然地理環境并給人類的衣食住行提供幫助的物質。其類型可分為生物資源、礦產資源、農業資源、森林資源及海洋資源等。按照短時間內是否可以更新再生或者是否可以循環使用,分為了可再生資源與非可再生資源。從自然資源的整體特征來看,自然資源具有數量有限性、分布不平衡性、資源間的聯系性等特性,自然資源對于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關于自然資源保護與合理開發是一個永不過時的話題,教育工作者必須在地理教育中加強學生的思政教育,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理念。
東北地區的土地面積遼闊,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且該地區的森林資源、土地資源和礦產資源在我國占有重要地位。其中,東北地區的煤炭、鐵礦及石油等礦產資源儲量較大,對我國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東北地區工農業發展歷史悠久,汽車制造業、鋼鐵工業、以及各種重化工業在我國都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國重要的重工業基地。但由于產業結構落后、設備老化以及創新能力不足、礦產資源枯竭等問題,導致東北老工業基地開始衰落。
三、教學背景分析
本文以湖南教育出版社2019年出版的地理必修第二冊第三章第二節的“工業區位因素與工業布局”為理論知識,結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興衰演化”為例進行工業區位分析。
本知識涉及課標內容要求為:結合實例,說明工業的區位因素。由此可知,本課時是要求學生能夠通過對生活中的某個工業布局現狀的實例,分析其發展的區位因素,這些區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產品市場因素、交通因素、勞動力因素、生產資料市場因素、科技因素、政策因素及社會文化因素等。
學情分析
高二學生正處于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度的重要時期,教師需借助生活中的具體工業例子進行相關講解,把抽象化的知識具體化,并且有意聯系學生在生活中看見的工業布局,從感性知識出發,引導學生分析具體的區位優勢,從而降低學習難度,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材分析
該部分內容屬于地理必修二的產業區位中的工業部分,圖1為東北老工業基地興衰演化分析示意圖。由此得知,
東北老工業基地由優越的區位而興,因發展問題而衰,又因重振措施而興,其過程由綜合性因素所支配,文章以其中的“自然資源”因素為線索展開教學,對學生進行相關的思想政治教育。
結合東北地區的地理位置、自然資源數量狀況、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分析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區位因素、發展問題及重振措施。
四、教學目標展示
綜合思維:從東北地區的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出發,結合當地環境特征,綜合分析東北老工業發展的區位因素。
人地協調觀:分析礦產資源對東北老工業基地興衰演化的影響,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人類發展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地協調觀以及節約資源的意識。
區域認知:能夠清楚掌握東北地區的地理位置、自然資源、工農業發展特征,自主分析東北地區的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有利于不利影響。
地理實踐力:通過小組合作探究活動,引導學生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提出合理的發展建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問題解決能力以及地理實踐能力。
五、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過程設計以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及思政元素為主要項目,從東北老工業基地發展的區位因素、發展問題及重振措施等方面展開設計,其中以自然資源因素為主線索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以此來挖掘地理教學中的思政教育價值。
六、總結與反思
真正意義上把思政教育融入地理教學還需一代又一代地理教師的不斷努力,目前,依舊存在多方面的問題。例如,如何進行課前教學設計?如何高效備課,進行精準施教?地理教師及教材知識點是否具備思政教育的能力與條件等?思政教育與學科教學融合是大勢所趨、與時俱進、學科交叉發展的表現,是在新時代學科核心素養目標下,為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趨勢。因此,在未來的地理課程教學設計中,如何把思政教育更好地融合進去,還需要更多的教育工作者不斷探索與實踐,以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