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的指導意見》明確規定,“推進農村防控體系建設,加強農村警務工作,大力推行一村一輔警機制”。2021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要求,“全面推進‘一區一警、‘一村一輔警建設,打造平安社區、平安鄉村”。從“大力推行”到“全面推進”,“一村一輔警”成為加強基層社會治理、建設平安鄉村的重要組成部分。
實踐
自2016年起,湖南省邵陽市便開始探索“一村一輔警”農村警務工作試點。在每個行政村建立輔警工作站,配備一名輔警,駐村輔警吃住在村里,工作在村民身邊,開展治安巡邏,提供法律咨詢,就地解決群眾矛盾和問題。在試點取得明顯成效的基礎上,邵陽市在3299個行政村全面推行“一村一輔警”,實現輔警工作站全覆蓋,打通了農村警務“最后一公里”,在實踐中探索出一條鄉村治理、警務改革的破題之路,為建設平安鄉村提供了可供借鑒的“邵陽樣本”。2018年起,“邵陽樣本”便在湖南省全面推廣。2020年7月,邵陽“一村一輔警”機制獲評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創建項目”。
實踐證明,“一村一輔警”用看得見、摸得著的顯著效果贏得了人民群眾的肯定和贊譽。
一是開辟了農村警務體制改革的新途徑。自2018年11月到2021年10月底,湖南省已配備專職駐村輔警24418人(含部分“村改居”的農村居委會),建立駐村警務室21472個,全省“一村一輔警”基本配備到位。駐村輔警占全省各類輔警總數的40%,直接增強了基層一線警務力量。如邵陽市農村派出所的警力比從萬分之5.8提升到萬分之19.9,增加了萬分之14.1,長期困擾基層警力不足的問題得到有效緩解,極大提高了農村地區見警率和出警速度。
二是提升了基層鄉村治理的新境界。明確駐村輔警“治安防范組織員、矛盾糾紛調解員、情報信息收集員、法律政策宣傳員、便民利民服務員、警務下沉聯絡員、交通安全協管員、鄉村義務消防員”的“八員”職責,要求扎根農村,實現了對基層矛盾糾紛的調處由“事后處置”到“事前預防”,及“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有人管、管到位”的全面轉型。2018年11月至2021年10月底,湖南省農村地區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同比分別下降22%、17%,農村治安環境持續向好。
三是搭建了服務群眾發動群眾的新橋梁。駐村輔警常年吃住在村里,扎根在基層,成為守在老百姓身邊的“警察”和全天候的“服務員”。無論刑事、治安案件或突發事故災害,警輔人員都能第一時間趕到現場,第一時間處置。駐村輔警開展全天候巡邏防控,配合鄉、村工作,參與村務管理。推行“戶籍代辦制”,及時發布警情通報、預警提示、法律宣傳和咨詢,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提升了群眾滿意度和安全感。2019年和2020年“一村一輔警”連續兩年被寫入湖南省的《政府工作報告》,被列為“湖南省重點民生工程之一”。根據湖南省民意調查數據顯示,人民群眾對社會治安等的評價從2019年起逐年向好。
思考
湖南省以“一村一輔警”機制打造平安鄉村建設取得了巨大成效,但在此過程中仍有一些方面需要完善。
一是法律依據需要完善。目前,我國有關“一村一輔警”的法律法規依據位階較低、約束力較弱。國家層面,僅有一部國務院發布的規范性文件《關于規范公安機關警務輔助人員管理工作的意見》,其中對輔警的法律地位規定不明確、權利義務規定過于原則化。地方層面,各地立足本地實際、經濟狀況、警務需求制定了地方性法規,或者出臺了有關政策、文件,這其中既有創新之處,也有與上位法或上級規定不協調之嫌,集中體現為輔警錄用條件、是否配備警械、執法越權等問題。
二是管理體制需要清晰。公安機關是駐村輔警的直接管理使用主體。部分地區實行縣公安局、縣綜治中心雙重管理體制,還有的實行鄉鎮政府和派出所雙重管理模式,因而經常發生派警重疊、管理邊界模糊的現象,不可避免地產生以“條”為線的部門管理與以“塊”為單元的屬地管理之間的沖突,如駐村輔警與當地鄉鎮或村干部職權有交叉,造成或相互爭權或相互推諉的現象;駐村輔警囿于其職責范圍,有時不愿將資源信息共享,難以與當地基層治理形成整體合力;駐村輔警與村干部之間待遇的差別,容易造成相互攀比,產生內耗。
三是工作機制需要健全。“一村一輔警”在實際運行中還存在諸多問題,如輔警流動頻繁,隊伍不穩,目前流動率達到17%,嚴重影響駐村警務工作的延續性,在經費投入、業務培訓等方面造成較大浪費,在輔警流出與新招之間常常出現農村治安防范工作空檔期;培訓形式單一,內容針對性、實戰型不強,體系不夠科學合理,參訓時間難以保證,效果不理想。
四是保障機制需要到位。目前,駐村輔警工資水平低,待遇差距大,導致輔警生活壓力大,工作積極性不高,流失嚴重。農村經濟基礎薄弱且地區差異大,“一村一輔警”給地方特別是貧困地區財政帶來巨大壓力。
建議
如何更好地發揮“一村一輔警”機制的功效,助力基層社會治理、平安鄉村建設?針對以上問題,筆者認為應該從如下方面發力。
一是加強規范化建設,完善“一村一輔警”相關法律法規。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具有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優勢,是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保障。駐村輔警的工作職責如何確定,“一村一輔警”制度如何能夠不因領導人的更迭而改變,駐村輔警的職業保障、經費投入如何能夠不因政策改變而變化,必須要有法律保障。可以從中央和地方兩個層面、從規范依據的立改廢三個環節入手,建立健全各層級輔警法律法規。中央層面,制定一部輔警行政法規,確定輔警“行政助手”的法律地位,合理規定其權利義務,并從授權性和禁止性入手確定輔警職責范圍。地方層面,各地根據區域發展需要,制定輔警管理的地方性法規、規章。同時,對現有的規范性文件進行整合清理,對有瑕疵或有違上位法的地方規范性文件及時修改或廢止。
二是加強系統化建設,理順“一村一輔警”管理機制。系統化強調社會治理的動態性、關聯性、協同性,要求社會治理系統既與其他系統相協調又自身良性運轉。為此,一要堅持黨和政府的統一領導,保證工作導向正確,減少盲目性。二要明確“一村一輔警”建設的責任主體,形成責權清晰、條理順暢的管理體制。三要協調駐村輔警與基層組織和相關部門的關系,形成橫向到邊的聯動體系,建立合作機制,共同促進鄉村治理。
三是加強科學化建設,健全“一村一輔警”工作機制。輔警培訓要注重導向性原則,圍繞駐村輔警工作職責,重點進行公安業務、勤務、法律、消防、禁毒等知識培訓;注重適宜性原則,拓展培訓方式,設置崗前培訓、骨干培訓以及專項業務培訓等多種不同形式,有針對性地重點培養、補齊短板,實現輔警隊伍素質的總體提升;改進輔警考核機制,科學制定考核細則,把“軟任務”量化為“硬指標”;引入外部評價,重點考核群眾安全感、滿意度,促進輔警工作落實落細;運用科技手段,增強動態考核、實時考核,提升考核效能;建立“以獎代補”激勵機制,對成功調解糾紛、提供重要線索等給予獎勵,提高輔警工作積極性。
四是加強長效化建設,強化“一村一輔警”保障機制。建立“省、市、縣分級保障體系”,既確保駐村輔警經費有政府全額保障,又減少貧困地區財政壓力。建立工資動態增長機制,使駐村輔警的待遇隨著經濟發展而有科學合理的逐步提高,確?!耙淮逡惠o警”制度長效發揮作用。建立駐村輔警撫恤政策,納入從優待警范疇,提高對輔警的關愛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