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禮,又稱聘禮或財禮,是指男女雙方締結婚姻前,男方家庭給予女方家庭的一定財物,是一種廣泛存在且被人熟知的禮節性習俗。在中國,彩禮有著厚重的社會文化底蘊,也有著漫長的發展歷史。但當今隨著經濟發展和收入水平提高,一些農村地區訂親結婚索要高額彩禮現象越來越嚴重。彩禮數額已經遠遠超出了農村家庭所能承受的范圍,形成“天價彩禮”的社會現象,并引發出一系列的社會問題。2017年初,一起“夫妻新婚之夜新郎因天價彩禮錘殺新娘”的人倫慘案令人唏噓不已并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傳統婚姻習慣中的彩禮
自西周以來,彩禮就是中國傳統結婚儀式的一道非常重要的程序,根據古書《禮記》的記載:“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是以昏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皆主人筵幾于廟,而拜迎于門外,入,揖讓而升,聽命于廟,所以敬慎重正昏禮也。”此處的“昏禮”即是我們說的婚禮,《禮記·坊記》中載,“男女無媒不交,無帛不相見”。《禮記·曲禮》中又載,“非受幣,不交不親”。也就是說沒有彩禮就不能完成結婚儀式。所以,彩禮起源于西周時期的“六禮”,“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六禮”中的納征是男方送聘財去女家,也就是現在所講的“彩禮”。民國時期的法學家陳顧遠在《中國婚姻史》中也說:“所謂納征者納聘財也;征,成也;先納聘財而后婚成,春秋則謂之納幣……近代所謂下禮、過定等稱,亦其事也。”由此可見,彩禮是婚約乃至婚姻成立的關鍵環節,男方帶彩禮向女方提出訂婚的請求,若女方收受彩禮,則構成承諾,婚約成立,女方即受其約束,因而彩禮的內容更注重象征意義而非經濟價值。
中國傳統社會中,彩禮也只是一種證明婚姻正式約定的象征。古人所謂的彩禮更注重的是禮儀的禮,而非金錢財物之“禮”。交納彩禮的數量并無硬性要求,每個地方都不相同,彩禮的多寡往往由雙方協商而定,具體多少由男方家庭經濟狀況而定,而不像當今社會一些地區普遍追求“天價彩禮”。例如根據20世紀清末民初的《民事習慣調查報告錄》的記載,黑龍江省嫩江縣“人民訂婚,多在幼時由男女兩家親友從中作合,如兩家均愿締婚時,即由男家具備豬酒財帛送往女家,作為定禮,其定禮之多寡并無定數,由兩家親友向兩家商議辦理”。龍江縣的民間習慣為“交納彩禮的多少,價值的高低,根據男女雙方家境貧富而有所不同,習俗并沒有規定”;陜西省華陰縣習慣為“以家事之豐嗇,定聘金之多寡”,表明彩禮的多少與家庭經濟情況有直接關系。此外,也有富裕家庭之間結婚不需要彩禮的情況,例如湖北省廣濟縣(今武穴市)習慣:“富紳與讀書明理者僅有婚書而無聘財,此外則婚書聘禮兩者俱有。”湖北麻城也有類似習慣:“上等社會僅憑媒妁,不用婚書財禮,中下兩等社會需婚書與財物具備,或有財禮而無婚書。”越是貧窮的家庭就越需要彩禮這種經濟性補償,這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為什么天價彩禮的現象往往發生在經濟不發達的地區。
“天價彩禮”現象的法律分析
從民法的角度看,收受彩禮一般是男女雙方或者其家庭的一種自愿贈與行為,這種贈與行為是受法律保護的。但贈送彩禮與普通贈與也是有區別的,它是一種附條件的法律行為,即男方贈送彩禮的目的是與女方結為夫妻,女方一旦接受了彩禮,也是表示同意與男方結婚這一附條件,所以接受彩禮后如果由于種種原因,女方不能與男方結為夫妻,原則上應退回彩禮,男方明確表示放棄的除外。但是任何事情都有度,“天價彩禮”就違背了民法上“公序良俗”的原則,我國婚姻法第三條規定,禁止借婚姻索取財物。給付彩禮的行為原則上是男方自愿的,但很多時候這種行為變了味,成為女方索要天價彩禮的機會,給付彩禮的習俗在當地以民間習慣的形式存在,被認為是合情合理的,而大部分民眾在彩禮問題上法律意識淡薄。因此,尤其是在農村盡管出現了許多實際上借婚姻索取財物的現象,但人們并沒有意識到這種行為是違法的。
雖然我國目前立法中沒有涉及到彩禮數額,一方面考慮到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習俗不同,另一方面考慮到彩禮作為中國傳統婚姻制度中的一種禮儀性文化,法律并不是萬能的,不宜將法律過分滲透其中進行規制。但各地的“天價彩禮”不僅增加了家庭財務的負擔,而且也很容易助長攀比、拜金、虛榮的社會風氣。政府采取一些引導舉措很有必要:一方面,需要倡導文明健康的婚姻觀,讓人民群眾樹立“感情最重要,彩禮適度就好”的觀念意識;另一方面,發揮鄉規民約的教化作用,嘗試成立移風易俗委員會、紅白喜理事會等組織,對群眾婚姻觀進行正面引導,這樣就將頂層設計和基層治理較好地結合起來。相信隨著時代的進步和觀念的發展,彩禮中的經濟性含義會逐漸淡化,直到回歸其本來的儀式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