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歷史上的“茶馬互市”是中國中央政府與西北、西南地區、包括漢族在內的各民族與以藏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之間展開的貿易活動,活動歷史悠久,持續時間長達千年,對邊疆(地)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影響甚為巨大,連接這條貿易大動脈的商道后來被形象譽為“茶馬古道”。
2020年8月,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強調指出:“要挖掘、整理、宣傳西藏自古以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事實,引導各族群眾看到民族的走向和未來,深刻認識到中華民族是命運共同體,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睖嫔G辏v橫萬里的川藏茶馬古道,就是一部中華多民族共同發展的奮斗史,也是一部各民族交流交融的團結史,是各民族團結奮進的現實寫照。
從歷史深處走來
從原始名詞與文化發生學角度而言,“茶馬古道”是當代的新生詞匯。在古代的不同時期,該詞有不同表述,如“茶馬互市”“帛馬互市”“定茶易馬”“茶藥互市”等等,其外延略有差異,但內涵固定,即指中央政府與包括西藏地方政府在內的西北、西南地區和以漢族為主體的各民族與西北、西南地區以藏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之間的聯動機制。這個機制,以貿易為基礎,以茶為核心商品,以易貨為主要交易手段,其影響力廣泛涉及西北、西南地區少數民族政治、經濟與軍事、文化各個層面。這一點,從關于“茶馬古道”的定義中,可見一斑:茶馬互市是指“中國古代歷史上西部和北部從事畜牧業經濟的少數民族,用馬匹等牲畜和畜產品,與內地換取茶葉、布匹、鐵器等生產、生活必需品的比較集中的大規換集市性貿易活動。始于唐代,盛于宋、明、清,長達千余年”。
茶馬古道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不斷變化與發展。但總體而言,維系這種互動機制的要件主要有兩點:其一,以“茶馬互市”為中心的官方管理機制;其二,以“茶馬互市”為重心的商貿通道。古道從內地出發,遍涉我國西南、西北少數民族地區,更遠及尼泊爾、不丹等南亞諸國。
歷史上的“茶馬互市”,有青藏道(由四川、陜西等省經甘肅省集中,再轉青海省入西藏,又稱唐蕃古道)、川藏道(由四川省進入西藏)和滇藏道(由云南省進入西藏)三條主線,這其中,青藏道為有史記載的最早商道,而川藏一線持續時間最長,交通條件最為復雜,其交易量也最為龐大,對于明、清兩季中央政府與西藏地方政府之間的互動關系影響也最為深遠。川藏一線茶馬古道又分西路(由今都江堰市、北川縣、平武縣等分至松潘匯集再入甘青)與南路(以雅安地區為中心分至康定市匯集再入西藏,又稱“南路邊茶”“川藏茶馬古道”)兩路,兩路中尤以南路為盛??梢哉f,川藏茶馬古道是茶馬古道滄桑歷史與絢麗文化的典型代表與集中體現。
“關系國家政理之大”
千年的茶馬古道如一條堅固的紐帶,緊密串聯起內地與藏族地區,加強了中央政府與西藏地方政府、漢族與藏族之間的聯系。明代王廷相在《嚴茶》中便言:“蜀中有至細之物,而寓莫大之用,君子不可以輕視之者,茶是也。五谷饔飱,非不美也,食牛、羊奶酪者,則不以為急;布帛帷帳,非不麗也,御穹廬、氈裘者,則不以為重。茶之為物,西戎吐蕃,古今皆仰給之。以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熱,非茶不解。故不能不賴于此。是則山林草木之葉,而關系國家政理之大。經國君子,固不可不以為重而議處之也?!?/p>
1.川藏茶馬古道為維護國家統一和主權完整,作出了獨一無二的貢獻。從清中期開始至民國時期,隨著川藏官道地位的確立,打箭爐的興起,加上舊時茶馬交易政策的廢止,“邊引”與“茶課”的先后廢除,漢藏民間貿易全面興盛,邊茶的交易在維護國家統一與主權完整、抵御英帝國主義對藏族地區侵蝕方面的作用便日顯突出。如壽景偉便言:“考邊茶一物,不僅為一種商品,可稱為漢藏間經濟上之重要聯系,抑且涵有政治聯系意義?!北娝苤?0世紀中葉,由于腐敗而積弱的國民政權無力治理邊疆,加上帝國主義勢力的侵入與西藏地方分裂分子的燥動,中央政府與西藏地方政府之間的聯系近于癱瘓,英印勢力大肆漸進,印度商品更是趁機傾銷入藏,然而“惟印茶、滇茶皆系熱性,而邊茶性涼,故終為藏人所樂用”,是以川藏茶馬古道的邊茶貿易事實上也就成為維系漢藏關系最為牢固、也是最后的一根紐帶,以至民國時有敏捷的政治家感言:今康藏之關系,只余茶一物也!
2.川藏茶馬古道為維護民族團結,加強漢族與包括藏族在內各少數民族的情感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茶馬古道不僅是商品流通的交易通道,更是各民族交往與融合的情感通道,也是不同文化交流互鑒的人文通道。康熙時所記《隴蜀余聞》《定藏紀程》,雍正時所載《四川通志》,乾隆時所言《西藏紀游》《衛藏圖識》《清溪竹枝詞》,皆言漢商或娶或雇“番女”,埃里克·泰克曼《一位領事官員在中國西北的旅行》記載,在藏族地區貿易的“老陜”(指來自陜西之商人)“彼等之習慣與衣裝完全西藏化,其第二代、第三代子孫,或將與西藏人一切皆相似,全無分別。彼等不僅能貿易于川藏邊境,且能深入四川人不能到之邊遠地城”。至民國時期,金飛在《南路邊茶與康藏》更言:“茶既為康藏民族所必需,故莫不以茶為命,年來雖印茶、滇茶侵消,而康藏人民,仍為嗜邊茶,……故邊茶由陸路運藏,不獨使荒山峽谷關之康定變為政治、經濟之中心,而實別有微妙之作用也?!?/p>
無論是“茶馬互市”,還是“茶藥互市”(或“茶土互市”)形成的漢藏民族經濟、政治交往的大通道,最終成為以漢藏民族為主的民族文化大走廊,形成了民族文化和諧交融和多姿多彩的文化現象。
3.川藏茶馬古道為發展民族地區經濟、改善人民生活作出了積極貢獻。川藏茶馬古道貿易的興盛,直接促使了近代一批城鎮在藏族地區的產生。以川藏茶馬古道上的重鎮打箭爐為例,這完全是一座因市而生、由茶而旺的新興城市。依文獻記載,最遲至明末清初,四川、江西、湖廣等茶商,便紛紛擁入打箭爐,“五屬茶商”赴爐交易已然成風。川藏茶馬古道一線的其他城鎮,情況也大抵如此,或鄰通道(官道),或為貿易樞紐,皆因市而立,因市而興。gzslib202204021810自古以來,茶與藏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川藏道南路以五屬茶縣為始,匯于打箭爐,經道孚、雅江、巴塘、理塘、鄉城、芒康、邦達、昌都、林芝等地,又匯集于拉薩,再至江孜、亞東,越境進入尼泊爾、不丹等南亞緒國;西路以灌縣(今都江堰市)、平武縣、北川縣等始,匯于松潘直隸廳(今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縣),經甘肅入青海。在中國西北、西南的廣闊大地,以點代面,川藏茶馬古道鋪設起一條以“茶”為核心的商業網絡,其廣布藏人生活的每一處區域,直達藏人生活的每一戶住地,極大地便利了藏族人民茶飲的需求。
4.川藏茶馬古道是我們今天研究明代至民國時期中央政府與西藏地方政府互動關系最為明確的線路,也是總結和借鑒歷代治藏經驗與歷史教訓一個有效的方向。從明代至民國時期,川藏茶馬古道均為中央政府指定的入藏“官道”,維系著中央政府與西藏地方政府的直接聯系,對于研究中央政府與西藏地方政府之間的關系,具有重要價值。明代中期以后,以青藏道為漢藏主要通道的情況有所轉變。經康區南部,連接內地與朵甘、烏思藏的川藏道被定為“官道”,逐漸成為明代藏族地區僧俗往來,以及茶葉貿易的另一交通要路。明王朝的這一舉措是自唐、蕃時代以來朝廷在對藏交通問題上的一次重大轉向,使得漢藏間交通的重心由西北南移至四川和康區。從明到清,南路邊茶另一個顯著的變化在于,隨著中央政權對邊地控制力的加強,政權影響力的加深,邊茶交易中心由東向西延伸,由漢地深入至漢藏交界的樞紐地點,次一級中心更深入康區各地。
從明后朝至民國時期,發生在川藏茶馬古道上一系列重大的歷史事件,如“西爐之役”“金川之役”“瞻對事件”“理塘事變”“爐城設廳”“鑄造藏幣”“西康建省”等,均對中央政府與西藏地方政府的互動關系產生了直接影響,有些歷史事件,如“金川戰役”“鑄造藏幣”“西康建省”等,更直接影響了中國近現代歷史的發展。
5.川藏茶馬古道,既是歷史文化的古道,也是近現代紅色文化的走廊,是傳承紅色文化基因、宣傳愛國主義精神的重要窗口。川藏茶馬古道中的康藏地區是紅軍長征三大主力經過的地區,紅軍不僅在此留下了“過雪山草地”的壯麗史實,在民族地區播下進步的革命火種,而且留下不少紅色遺址。1936年,中華蘇維埃中央博巴自治政府在甘孜縣(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甘孜縣)建立,這是藏族歷史上第一個人民革命政權,也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斗爭實踐中建立的第一個少數民族自治政權?!斑@是馬克思主義關于民族問題的主張和我黨民族平等、團結、自治主張的一次大膽的嘗試,它的重要意義還在于將中國共產黨關于民族問題的思考付諸于實踐,并建立起了較為完整的組織系統,提出了明確的施政綱領。為以后黨探索解決西藏問題以及以后和平解放西藏提供了借鑒。”(續文輝,《中國共產黨在認識和處理西藏發展問題上的特點〈上〉》)它的建立,還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制定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民族區域自治政策提供了最早的范本與實踐。
1951年,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八軍奉命進軍、和平解放西藏的行軍路線,與川藏茶馬古道幾乎完全吻合。在這條古道上,留下了氣壯山河的“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團結、特別能奉獻”的“老西藏精神”。西藏的和平解放事業,這是西藏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轉折點,捍衛了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維護了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開辟了百萬農奴翻身解放的道路,開啟了西藏走向繁榮進步的光明前程。
6.川藏茶馬古道沉淀著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漢、藏民族為主體的各民族創造出眾多優秀的民間、民族文化,是茶馬古道文明的杰出代表。川藏茶馬古道是一條商貿通道,也是一條多元文化的走廊,更是一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寶庫。這條古道穿行于有名的“藏羌彝走廊”,分布十數個少數民族,數百萬人口。眾多民族南來北往、溝通交流、繁衍遷徙,幾千年的民族交融,使這一區域的語言、宗教、節慶習俗、服飾等方面交織在一起,既有獨特性、差異性,又有關聯性、共同性,進而逐步建構了一個文化形態多樣、文化資源富集的獨特地帶,沉積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各族群和諧共生、水乳交融的民族文化生態,促成了苯波文化、牦牛文化、石室重屋文化、石棺葬文化、母系文化、豬膘文化、藏緬語多元文化等眾多的、獨特的文化景觀帶。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多教派并存,神秘、原始的苯波教、畢摩文化、釋比文化在此得以傳承。中華民族一體多元、同源異流、多元合流的特征在古道源遠流長。同時,在古道中存在許多語言孤島,構成了一個包羅萬象的文化語言體系。以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南路邊茶制作技藝”、康定市的“打箭爐鍋莊文化”、響譽世界的《康定情歌》等為代表,古道與“茶馬互市”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眾多,特征明顯而獨特。
未來會更好
川藏茶馬古道,恢弘千年,縱橫萬里,如一行行書寫青藏高原的史詩,一首首回響唐宋風韻的壯歌。它是一條團結之路:穿越深山峽谷的羊腸小道,如密布的血管,流淌各民族的同胞情誼;它又是一條發展之途:跋山涉水的人背駝運,原始的運輸方式,承載雄關漫道的商貿通途。面對歷史,川藏茶馬古道的功績與作用,怎么褒揚都不為過。如果說,“一帶一路”中的“絲綢之路”,在中國北部通過“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從古至今加強了中國同世界各國的合作交流,促進了各國文明對話和文化交流,構建了亞歐命運共同體,那么,中國南方的“川藏茶馬古道”,通過“民族團結、發展進步”加強了我國漢族同藏族等少數民族的密切合作交流,促進了漢藏文明的對話和文化交流。這兩條線路,一外一內,一南一北,共同促進了人類文明的進步與社會的發展,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茫茫戈壁與皚皚雪山之間,分別寫下了富有中國特色的濃墨重彩的壯麗史詩。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如何知史愛國,挖掘整理川藏茶馬古道的歷史資料與文化遺產,宣傳與筑固“民族共同體”的歷史根基,安邊穩藏;如何古為今用,開發利用川藏茶馬古道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助力民族地區鄉村振興,促進社會經濟與文化事業全面發展,富邊富藏,既是一項重要而緊迫的政治任務,也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系統工程。
一是要深入搶掘與整理川藏茶馬古道的歷史檔案文獻資料,搶救性搜集口述歷史、非遺紀錄等活態文化資料,加大川藏茶馬古道一線文物的搜集保護力度,并全面完整以上資料的系統化集中化歸檔工作。
二是要變遺為寶,變廢為寶,變“另起灶爐”為創新利用,沿川藏茶馬古道一線分主題有序建立物質與非物質、文物與文化的活態博物館,以線為主,以村落為中心,“見人見物見生活”。
三是要與時俱進,創新方法,一方面盡快統籌川藏茶馬古道歷史與文化的數字化工作,另一方,加大對資源創新的支持力度,鼓勵社會各種力量積極參與文化資源的創新開發,利用各種高科技與文創等新平臺、新手段,講好漢藏各民族團結的中國故事,發出漢藏各民族奮進的中國聲音。
四是要突出重點,發揮優勢,在加強保護基礎上切實盤活用好各類文物資源,依托特色地理景觀、自然資源和生態資源,完善綜合服務功能,建設一批山岳、濕地、冰雪、草原、湖泊、溫泉等旅游目的地。推進旅游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