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蘭 唐名丹 楊立國


[摘 要]公費師范生的鄉土情懷對他們未來更好地服務鄉村教育且愿意扎根鄉村將產生直接影響,高師院校要在課程教學中對學生進行鄉土情懷的滲透。筆者通過對H師范學院公費師范生和教師的調查發現,在公費師范生課程教學中滲透鄉土情懷的一些情況不盡人意,存在教師主動滲透鄉土情懷的意識不夠,自身鄉土文化素養缺失;學生對家鄉文化認識不足,鄉土情懷相對薄弱;學校缺少有關鄉土情懷的課程設置和內容以及校園文化建設忽視鄉土情懷等問題。為此,我們要通過提升教師鄉土文化素養和課堂教學意識、增設鄉土情懷課程、 開發鄉土情懷實踐教學資源以及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增進鄉土文化認同等措施來對公費師范生課程教學進行改革。
[關鍵詞]公費師范生;鄉土情懷;課程
[中圖分類號] G642? ? ? ? ?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2) 03-0096-04
一、問題提出
近年來,隨著農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農村教育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農村教師是農村教育發展的關鍵。公費定向師范生作為改革農村教育的一支“特種部隊”,肩負著穩定鄉村教師隊伍、改善教師結構、提升鄉村教育質量的重要任務。公費師范生在大學本科畢業后會回到生源地的鄉鎮中小學任教,他們在當地服務期限不少于8年。因此,他們是否具有鄉土情懷、是否愿意扎根鄉土顯得格外重要。2015年起H師范學院開始招收公費定向生,針對初中起點本科層次公費師范生的特點,學校制定了相應的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在公費師范生的課程教學中,進行鄉土情懷的滲透將對他們未來更好地服務鄉村教育且“留得住”產生直接影響。為此,筆者對H師范學院公費定向師范生課程教學中的鄉土情懷滲透情況進行了實證調研,以期為公費師范生課程教學改革和能更好地培養公費師范生鄉土情懷提供參考。
二、調查結果的統計與分析
(一)調查對象
本研究對象是H師范學院的公費定向生,以網絡問卷的形式開展,主要調查公費定向師范生的鄉土情懷在課程教學中的滲透情況。本次調查時間為2020年2月7—19日,歷時12天,發放問卷118份,回收有效問卷118份,問卷有效率100%(見表1)。調查對象在公費師范生所在年級中隨機抽取,其中男生占20.34%,女生占79.66%,大四參與率最高,大二無人參與。
(二)公費師范生課程教學中滲透鄉土情懷的問題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在公費師范生的課堂教學中,鄉土情懷的滲透還存在很多明顯的不足,我們將結合調查進行進一步分析。
1.教師主動滲透鄉土情懷的意識不夠,自身鄉土文化素養缺失
高校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通過精彩有趣的講解讓公費師范生熱愛鄉土文化,了解更多的鄉土文化知識,能夠激發鄉土情感,為未來從事鄉村教育工作做好心理準備。然而,當下幾乎沒有高師院校開設專門的鄉土情懷課程,H師范學院亦是如此,所以在日常課程教學中滲透鄉土情懷顯得尤為重要。調查顯示,H師范學院任課老師在學科課程中滲透鄉土文化的情況并不理想(表2),針對“教師經常在課堂上談地方名人故事”這一問題,選擇“符合”的學生僅占了37.29%,“讓學生分享家鄉習俗” 的也只占 32.2%。從表中不難看出, 幾乎超過半數的老師在課堂上是缺乏主動滲透鄉土情懷的意識的,自然也就不會有對應的行為。高師院校教師大多有較強的專業知識素養,但部分鄉土情懷素養缺失,這也直接影響著他們課堂中鄉土情懷的滲透。筆者訪談了兩位H學院公費師范生任課教師,劉老師任教應用心理學專業的普通心理學和SPSS軟件教學,肖老師任教數學專業的高等代數和線性代數。通過訪談發現,這兩位教師對鄉土情懷都有一定的認識,對鄉土情懷的意義都有一定的了解。在回答“鄉土情懷教育對公費師范生有什么好處”這個問題時,劉老師認為鄉土情懷教育有利于公費師范生堅定自己的信念,有利于他們在家鄉的長期發展;肖老師認為鄉土情懷教育能夠使公費師范生衍生出扎根鄉土的堅強意志。但在問到“是否在課堂滲透鄉土情懷”,兩位老師又表示滲透不夠,不知道滲透什么,如何滲透。
2.學生對家鄉文化認識不足,鄉土情懷相對薄弱
當下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追求物質生活,喜歡“炒鞋”、買盲盒、追求名牌等,他們了解當今社會的流行元素 、流行風格,但是卻缺乏對傳統文化、鄉土文化的認識。認識家鄉文化對增強學生鄉土情懷具有重要意義。根據(表3)顯示,在對家鄉文化了解程度這一維度的調查中,公費師范生除了對家鄉的特色美食都有比較充分的認識,約60.68%的人選擇了“符合”,而對家鄉的傳統節日、祭祖儀式、喪葬文化、婚姻習俗和歷史的了解的程度都有待提高,“基本符合”和“不符合”的比例超過了50%。不僅如此,受城市文化的沖擊,很多學生對鄉村文化價值觀產生偏差,覺得鄉村文化落后低俗,城市文化先進高級。調查中對家鄉的傳統節日、祭祖儀式、婚姻習俗明確表示“喜歡”的人僅為35.8% 。在“畢業后,我會選擇回家鄉的鄉村任教”這一問題中,有50.84%的學生選擇了“完全符合”,38.64%的學生選擇了“符合”,說明大部分公費師范生都會根據合同要求畢業后回家鄉任教。但是在“任期滿后,我會爭取去城市工作”這個問題上,63.55%的公費師范生都想爭取去城市。鄉村的偏僻、寂靜和乏味與繁華的城市生活比起來更加深了公費師范生對城市生活的渴望。他們對未來鄉村生活感到焦慮,鄉土情懷意識淡薄,缺乏對鄉土的認同感。可見,公費師范生對家鄉文化認識的不足直接導致了他們鄉土情懷的缺失。這對于即將去農村工作的公費師范生而言,鄉土情懷是這些未來鄉村教師今后奉獻鄉村教育必不可少的條件,高師院校必須加強培養。
3.學校缺少有關鄉土情懷的課程設置和內容
通識課程是要培養綜合發展的人,落實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全面發展意味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綜合發展,不僅要具備專業知識,而且要有恰當的審美觀、勞動觀,還要具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做一個擁有社會責任感的人。核心素養是指學生要具備終身學習和適應社會發展的能力,要突出學生的個人品德、社會能力、愛國情懷,這與通識課教育的教育目的一致。通過H師范學院的課程設置可以看出在一系列通識課程里幾乎沒有有關鄉土情懷的課程。教師教育類課程是師范生的必修課,可以培養師范生的教育技能和教學素養, H師范學院的教師教育類課程包括“教師語言”“教師教育心理學”“三筆字”“教育學原理”“師德情懷與教育責任”“PPT的制作”“動畫制作”“師德情懷與教育責任”等。其中與鄉土情懷教育相對有關聯的就是“師德情懷與教育責任”,除此之外,其他課程與鄉土情懷教育關聯不大,幾乎沒有涉及鄉土情懷的教育內容。gzslib2022040220134.校園文化建設忽視鄉土情懷
高校是傳播先進文化的重要基地,同時也是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陣地,目前,我國高校普遍重視校園文化的建設。[1]但是H師范學院有關鄉土情懷校園文化建設不夠理想。調查中,針對“學校經常開展有鄉土文化的講座”這一問題,有38.98%的同學認為只是“基本符合”,37.29%的同學認為“不符合”。對于“學校經常組織鄉土情懷課外實際活動”,有33.9%的同學認為“基本符合”,38.98%的同學認為“不符合”。針對“學校開設了有關鄉土情懷的社團”這一問題,37.29%的同學認為“基本符合”,33.9%的同學認為“不符合”。 同時,通過訪談我們發現H師范學院有眾多的課外活動,但是遺憾的是涉及鄉土情懷的校園活動少之又少。在社團活動中,有王船山文學研究社、長風書法社團等社團與地方文化有一定的關聯,但沒有直接設計鄉土情懷教育的校園社團或者校園活動??梢姡?H師范學院在鄉土情懷校園文化活動建設方面比較薄弱。
三、鄉土情懷在公費師范生教學過程中的滲透策略
(一)提升教師鄉土文化素養和課堂教學意識
公費師范生的培養體系中缺乏鄉情教育,直接導致公費師范生對農村生活不了解、不認同的心理狀態。在公費師范生的課程教學中滲透鄉土情懷,讓公費師范生從課程中去構建鄉情,更深一層地去領會農村教育,已經成為當下我國公費師范生的培養訴求。公費師范生在生源地服務期滿之后,由于農村生活不便利、社會關系等原因,他們會選擇離開。他們對鄉村風俗、自然風光、人文歷史知之甚少,對鄉村建設和教育發展的關注甚少,因此對鄉村沒有親密感,所以,在學校課程中實施鄉土情懷滲透是為了幫助公費師范生提前融入農村。
在學校,教師是學生鄉土文化教育和情感培養的主導者,教師首先自身要有對鄉土文化知識清晰的認識、判斷與分析,還要充分了解學生對鄉土文化的態度與期望,并根據情況隨時適當進行調整與改造。如結合個人所教學科特點,自然地融入鄉土文化知識,或者將其滲透到學生的一些社會實踐活動中,這樣不僅使鄉土文化知識更貼近學生實際需要,也能更好地寓教于樂,增加學生對鄉土文化的認知與理解。任課教師要為公費師范生鄉土文化教育認同樹立榜樣和示范,在日常生活和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各類鄉土知識經驗的積累,并在教育實踐中不斷對這些知識經驗進行優化整合,用自己豐富的鄉土知識儲備和教育智慧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對鄉土文化知識的學習和探究。學校也可以通過邀請湖南省內的鄉土文化研究專家學者來校與教師們定期進行座談與交流,或者帶領教師團體以參觀學習的方式到各個傳統文化點進行考察學習,讓教師們在與學者們的溝通中以及實際的考察中,理論聯系實際,提升教師個人的鄉土文化素養情懷。在學生眼中,這樣具有豐富鄉土文化經驗和情懷的教師無疑也是具有巨大人格魅力和吸引力的。身教重于言傳,當教師自身對鄉土文化認識不斷加深,情感也會隨之深化,自然就會形成很多自覺的行為,在課堂中對學生進行鄉土文化知識的滲透影響,讓學生的認知、情感和行為表現也在不自覺中受到感染,形成積極的鄉土情懷和文化認同。
(二)增設鄉土情懷課程, 開發鄉土情懷實踐教學資源
地方高師院校在培育公費師范生的過程中,學生基礎課程的設置目標中必須包含對學生地方鄉土情感的培養。首先,專業教師在自身課程教學中要深入挖掘課程內容中蘊含的鄉土文化元素,樹立以培育學生鄉土情懷為導向的教學意識。其次,針對公費師范生的特點設置靈活多樣的鄉土文化選修課,拓寬公費師范生的知識范圍,賦予學生更多靈活選擇的機會。學校也可以根據地方特點,開設鄉土校本課程,確定教材總體框架后,可以組織相關教師和當地鄉土文化專家共同完成課程內容編寫。這樣就可以使公費師范生與普通師范生的課程設置相區分,使公費師范生的課程設置更具有鄉土教育的特色。同時為積極參與開設鄉土文化課程的教師予以一定的政策支持和獎勵,提高師生的積極性。高校鄉土文化課程的開設不能僅局限于課堂,還要擴展到生活實踐中,要積極開發與鄉土情懷實踐相關的教學資源。鄉土情懷的產生離不開實踐,它同時又可以用來指導和推動實踐。公費師范生鄉土文化實踐是其鄉土文化自信和鄉土情懷形成的現實基礎,沒有經歷實踐體驗感受,鄉土情懷也只會是一句空話。一方面,高師院校和教師要正視公費師范生的特殊性,關注他們未來的發展需求,在培育他們一般師范技能和專業知識的同時,要他們實實在在的明確未來所需要肩負的發展鄉村教育的責任和使命,要為自己將來要成為鄉村教師而感到光榮和自豪。要通過各類實踐教學活動安排讓公費師范生回到鄉村體驗,可以參與到鄉村建設、發展等各方面的公共事務中來,更好地體驗鄉村生活,了解鄉村,只有敢于真正從“象牙塔”走進鄉村,公費師范生的“鄉土情”才能真正得到滋養,才能正確面對鄉村和城市文化的差異。另一方面,公費師范生忙于應付高校各類專業文化理論考試,而無暇開展鄉土文化實踐。為此,高校要將教學評價與各類鄉土實踐課程緊密結合,不要把一般的理論考試和學科成績作為評價的唯一標準,要結合公費師范生培養的契機,結合鄉村教師發展特征,因地制宜地將各類鄉土資源變為育人資源,開發鄉土校本課程,把鄉土文化引入課堂。鼓勵教師積極策劃各類鄉土實踐活動,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積極收集地方鄉土文化信息并展開交流討論,使教學密切結合鄉村文化和教育實際。
(三)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增進鄉土文化認同
校園文化作為一種隱性課程,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而深遠的。高師院校對公費師范生鄉土情懷的滲透,也必須把握好校園文化這個隱性課程資源陣地。當前城市文化是各大高校校園文化的主流,鄉土文化的傳播與發展在高校一直都面臨阻礙,很難吸引學生的認識和關注,深入影響學生。為此,地方高師院校應該抓住國家鄉村振興,大力為鄉村培養輸送公費師范生的契機,重構校園文化,為鄉土文化在校園傳播、發展和扎根提供土壤。鄉村教師擺脫文化困境的出路不是對鄉村文化價值的簡單認同,而應立足于多元文化觀念基礎上,培養跨文化生存的能力,同時立足于鄉村現實參與文化的創造。[2]高師院??梢耘c地方傳統文化相關部門合力推進學校校園文化的打造,要努力使校園環境與鄉土情懷文化教育相結合,善于抓住當地的鄉土文化教育資源,建立文化共同體。[3]將獨特與個性的地方文化與高校原本開放、先進的城市文化進行結合,以鄉土的純凈質樸凈化校園城市文化中的浮躁與虛榮,實現校園城鄉文化的和諧發展。學??梢云刚堁芯苦l土文化的專家來學校定期進行講座,與學生互動交流,或者邀請特色民間藝術大師進入校園為同學們講授展示一些民俗藝術,讓學生感受優秀鄉土文化以及當地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也可以舉辦一些以鄉土文化為主題的演講比賽、知識競答等活動,如,以“那個小山村——我美麗的家鄉”為主題的演講比賽,讓學生以圖片、文字和語言的形式向全校同學生動地介紹自己家鄉以及當地的文化特色,提升學生對家鄉深入的認識和了解以及自豪感。此外,高校要積極建立一些鄉土教育實踐基地,在學校做好宣傳,組織志愿者去這些教育實踐基地進行考察學習,并作為義務宣傳員,把所學所感受到的鄉土文化和思想在校園內進行傳播,帶動更多的大學生志愿者走入鄉村。H師范學院可以定期組織師生到校外鄉村進行實踐活動,例如,了解本地英雄人物的事跡:王船山、羅榮恒等;走訪當地博物館了解家鄉的發展歷史。這樣走入鄉村的教學活動不僅能讓學生收獲鄉土知識,更能讓學生感受到鄉土知識的魅力和獨特,增加學生對鄉土文化的了解和情感。
參考文獻:
[1]黃美嬌,章月萍,李中斌.鄉土情懷對農村籍大學生返鄉創業意向的影響[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4(1):126.
[2]高小強.鄉村教師的文化困境與出路[J].教育發展研究,2009(9):53.
[3]楊茂慶,董潔.美國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現實困境與應對策略[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0,22(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