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石瑩瑩,(1986.6-),女,吉林白城,本科,中級講師,研究方向:經濟管理。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精神文明水平也在不斷提高,這也使我國文化發展進入新的階段。在歷經了上千年的發展歷程后,我國從原始的文明不斷向生態文明邁進,這也是人類社會不斷進步以及持續發展的重要體現。生態文明是我國經濟社會保持鮮活動力的必經之路,同時也是經濟社會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要確保經濟與環境的和諧關系,而生態文明的形成為經濟發展帶來了持續的推動力,確保區域經濟在科學的引導下不斷向更高層次的目標發展,由此可見,區域經濟發展的持續動力來源于生態文明的科學引導。本文主要是分析了生態文明的發展歷程,并且就生態文明視角下區域經濟的發展策略進行了探討,希望能夠為不斷推動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意見。
關鍵詞:生態文明視角;區域經濟發展;有效策略
區域經濟的概念主要是指在規定區域范圍內,該區域的內外部因素條件相結合,所產生的具有區域特色的經濟發展方式,同時也是人類群體在經濟發展活動中形成的一種集塊型經濟發展模式。區域經濟的發展對于人類社會的持續進步以及該區域范圍內人們的生活以及發展都是不可或缺的經濟活動。而在生態文明的引導下,能夠有效地突破傳統區域經濟發展的瓶頸,并且解決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各項社會矛盾,確保經濟獲得持續快速的發展。在生態文明的理念指導下,區域經濟的發展可以有效的變革,傳統的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區域范圍內生產力的布局形式。由此可見,區域經濟的持續性發展與生態文明之間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1 生態文明的進化歷程
1.1 原始文明
原始文明是最初的一種生態文明形式和發展階段,也就是指人類在未被開發的原始生態環境下,順應自然發展的客觀規律,被動地接受自然帶來的饋贈,但是在經濟活動中也受到了自然條件的約束,在這一階段,人類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對于自然產生的破壞力極小。在原始文明的發展階段,人們對于自然來說,心里產生的更多的是敬畏的感情,在生產和開發的過程中對于自然環境的破壞程度較小。
1.2 農業文明
農業文明是人類社會在發展與進步的過程中初步開始對自然改造的階段。在這一階段中,人們在自然環境下的經濟活動正處于摸索階段,人類正在探索通過土地以及農業的改造維持自我生存與發展,雖然在農業文明時代下,人們對于環境已經造成了一定的破壞,但是這種破壞力是有限的,并沒有對我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產生巨大的破壞力。在農業文明這個階段中,人們雖然一定程度的利用和開發了自然環境,但同時又對自然環境充滿了尊重,在沒有對自然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下,滿足了自身的生存與發展[1]。
1.3 工業文明
從農業文明過渡到工業文明,人類的生產以及制造能力在不斷提升。尤其是在工業革命全面爆發之后,人們對于自然資源的各項需求不斷提升。在以往的原始文明以及農業文明發展階段中,人們更多的是對自然的順應以及尊重,但是隨著工業機械的發展,人們對于自然更多的是征服,在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大量地消耗自然界帶來的各項資源,從而謀求人類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在這一階段中,人類的發展活動對自然環境產生了極大的破壞,正是由于這種對環境無休無止的破壞,大自然也開始了對人類社會的懲罰,各類型嚴重的自然災害屢見不鮮。
1.4 生態文明
進入到生態文明的發展階段,人類不斷謀求如何能夠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更加注重綠色環保,將經濟發展與自然保護之間的關系相協調。生態文明的發展階段也形成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一種新文明形式。在生態文明的發展階段,人類對過去經濟發展模式中對自然造成的破壞進行了思考,真正開始深入的考慮,如何能夠在經濟活動中有效的處理人的需求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才能推動人類文明持續的發展和進步。在生態文明時期,人們在充分了解當下的自然環境后,對自然環境抱著尊重的心態處理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也更加注重對于自然的保護,明確了必須在生態文明發展道路的科學引導下才能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也更加注重對自然環境的保護。
2 生態文明的概述
2.1 生態文明的特征
在生態文明階段,人類在發展經濟活動時需要注意遵循平等性、整體性、和諧性以及持續性的原則。
首先,在生態文明階段,人類必須要正視自身經濟活動發展過程中對自然帶來的破壞,認清人發展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明確人類本就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想要實現可持續的發展,必須要與自然和諧共處,在經濟活動的發展建設過程中必須善待自然,對自然保持著尊重的心態。當前,人類所有的生產經營活動都離不開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因此,人與自然環境本身就是一體的,如果人類在發展過程中企圖征服自然、主宰自然,不能夠順應自然環境發展的規律,必然會遭到自然環境的報復。同時,人類在經濟生產活動中也要注重尋找自然環境與社會經濟之間的內在聯系,能夠在不造成自然環境過度壓力的前提條件下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才能達到人類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處,從而向可持續發展這一戰略目標邁進[2]。
2.2 生態文明發展觀念的重要價值
生態文明其實是人類社會發展到這一階段的必然選擇,同時也是經過上千年人類經濟活動與自然環境之間關系的探索而得出的一種結論。生態文明屬于一種全新的文明形式,而當前人類社會在經濟活動發展的過程中并沒有達到生態文明的建設標準,但是,通過不斷地探索,我們深知,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最終目標,也是人類經濟活動發展的必然趨勢。生態文明的建設理念在于確保人們自身發展的基礎上,能夠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旨在為人類文明持續保留自然資源。生態文明的發展理念更加注重人與自然關系之間的和諧性,并且強調了人類在經濟活動中必須要保持一定的自律性,不可過度開發自然資源,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也要注重環境保護,不能肆意妄為的對自然資源造成大幅度的破壞[3]。
2.3 生態文明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的內在關系
區域經濟發展模式主要是指在一定的區域規劃范圍內,為了實現相應的經濟發展目標,結合區域規劃范圍的內部條件以及區域發展的特色,在相關政策的引導和支持下依靠區域內部的相關產業以及外部給予的建設力量,能夠在確保對自然環境有所保護的前提條件下,使得區域范圍內的經濟得到可持續發展的一種經濟發展模式。在區域經濟建設的過程中,只有切實的提升生態環境的質量,保障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才能使區域環境內部能夠容納多種經濟的發展形勢,從而為區域經濟的發展帶來更好的機遇,從更加全面的角度推動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即使生態文明的建設理念與區域經濟發展的本質目的具有內在聯系,二者之間是相互統一的[4]。
3 生態文明視角下區域經濟發展的有效策略
3.1 實現生產力的優化布局
區域范圍內產業結構的分配形式以及生產力的布局方式會直接影響到當地整體經濟建設的構架,因此,為了在生態文明的科學引導下實現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要對區域范圍內生產力進行科學地布局,獲得最高的經濟效益??茖W合理的生產布局,關系到了當前現代化生產民族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在通常情況下,產業之間的布局問題會隨著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展而持續擴大。尤其是在當前科學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現代化生產條件支持下,生產力的科學布局成為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布局區域生產力的過程中,必須要有效地發揮當地的發展優勢,結合區域不同的生產資源條件,因地制宜的建設當地經濟企業,在尊重當地自然條件的基礎上為區域建設帶來可觀的經濟收益[5]。
3.2 生產結構的科學化調整
區域生產結構的科學化調整,是當前生態文明發展理念下實現對區域資源合理科學利用的有效方式。據產業結構的科學化調整,能夠充分地發揮區域經濟在建設過程中自身的優勢,并且也符合我國當前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實現對區域產業結構的合理調整,能夠在對當地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上,實現經濟的可持續建設,有效地提高當地的經濟效益。只有不斷的完善產業結構模式,才能讓區域經濟建設發展的方式更加適應當前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同時,還能將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科學理念真正貫徹在區域經濟活動的建設過程中。
生產資源的分配與生產力的發展是推動經濟建設中的兩大要素,同時也是人類社會發展永恒的話題。為了確保二者之間的和諧共進關系,必須要通過調整區域產業結構幫助區域經濟獲得更加和諧的發展。在進行生態文明經濟建設的過程中,必須要對當地的生態工程、第二產業以及第三產業進行科學合理的布局。尤其是在發展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需要將生態文明的建設理念融入到第一產業的發展建設過程中,加大對區域農業發展的推動力。其次,區域經濟的改造還需要注重對第二產業的生態化建設,尤其是對當地的重工業區域必須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對于污染較為嚴重的第二產業,還應該進行適當的生態化改造。加大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對于服務行業的支持力度,通過建設旅游行業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盡可能地減少經濟活動對于當地自然環境帶來的負擔。同時,當地政府還應該注重對于科學建設的投資力度,通過實現傳統行業的技術革新,注重實現節能減排的發展目標。例如,在發展的過程中,可以對傳統的火力發電廠進行變革,采用太陽能發電以及風力發電這種清潔能源的發電方式,加大對可再生資源的利用效率。
生態文明這種理念的形成與發展,對于區域產業結構的調整,具有極大的提升以及優化作用,同時也是發展生態經濟,維持國家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平衡關系的必然結果。生態文明這一目標的最終實現,需要經濟發展過程中形成與之相對應的產業結構體系,這也對我國經濟發展的產業結構優化調整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生態文明背景下,產業結構的綜合調整首先需要高度化的方向發展。高度化的方向,也就是說,產業結構系統應該從原本較為低級的和粗放型的形式轉換成較為高級且精細化的轉換過程,需要在技術,經濟條件維持原狀的基本背景下,不斷降低低效率產業的比重,持續性的擴大高效率產業的比重,想要實現這一目標,就需要產業在發展過程中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明顯的結構改善。根據生態經濟理念的基本發展原則,產業結構的高度化,其實就是指產業內部能夠最高效率的利用資源,并且將這些高效率資源利用的產業比重逐漸增加,在逐步發展的歷程中,淘汰或減少資源浪費嚴重、資源利用效率較低的產業。而產業結構的合理化,主要是指產業之間的內在聯系以及耦合性逐漸增強。也就是說,產業在發展過程中,必須要遵循再生產過程對比例性的要求,尤其是關聯性的產業,還應該注重規模的適度化以及產業之間的聯系性,能夠推動關聯性產業的協調發展。而產業結構的生態化,主要是指產業在發展過程中能夠遵循國家生態文明的號召以及建設要求,能夠考慮到自然生態的有機系統遵循自然界發展以及自然循環的原理,能夠在不同產業之間構建起類似于生態系統循環且相互依存的產業生態體系,從而對產業發展過程中可應用的資源進行充分且循環的利用,進一步減少廢物的排放量以及污染物質的產生,平行產業經濟發展與生態效益之間的關系,將產業結構性發展對于生態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限度。通過區域產業結構的高度化、結構的合理化以及結構的生態化這三方面進行優化和升級,能夠確保關聯性產業充分的利用區域內部的資源,發揮出地域本身的自然資源優勢,在維持基本經濟效益的前提條件下,還能夠進一步維護當地的生態環境,遵循以人為本且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進一步的提升區域產業的經濟效益,同時,還能推動區域產業的持續性發展,通過不斷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與升級,更好地適應生態文明的發展要求和發展趨勢,逐步傾向于實現區域內部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之間的雙向發展。
想要實現這一目標,首先,應該將突出性的區域內資源供給給持續性發展的產業,因地制宜地發揮出區域優勢,推動區域生態經濟的發展。例如,在一些旅游資源較為豐富的區域,就可以將旅游服務業作為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主導性產業來帶動當地的關聯性產業發展,從而實現對資源的結構性運用和持續性應用。其次,當前,科學技術已經成為了推動區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關鍵技術,因此,我國應該大力推動我國區域產業結構由勞動密集型的發展特征轉向為技術密集型的發展特征,推動區域內部發展,網絡經濟和數字經濟為代表的資金密集性以及技術密集型產業,使這些產業能夠成為區域內部的產業領頭羊,進一步發揮對關聯性產業的帶動作用。第三,區域周邊的消費需求以及消費水平是決定區域產業結構調整方向的重要指導因素。而區與區之間的溝通和互動是影響區域產業結構的外在條件。因此,在市場經濟的發展背景下,區域之間利用自身的優勢相互分工、相互協作,保持良性競爭的關系,通過增強區域與區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才能夠加強周邊資源對于關聯性產業結構的積極影響。因此,我們必須意識到,合理的調整區域產業布局,才是解決產業結構與自然環境問題之間的主要切入點。在推動生態文明發展的過程中,實現對產業結構的持續性優化、重視區域與區域之間的溝通和協作、以科技力量帶動關聯性產業的發展,才能實現區域經濟發展與生態經濟之間的共贏。
3.3 實現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相比于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來說,是一種更加注重人與自然之間和諧關系的新經濟發展模式,同時也是生態文明經濟建設過程中的一種科學發展模式。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下要求區域經濟建設對于資源能夠實現高效率的利用,通過對資源循環往復的利用,減少對資源的浪費以及消耗。循環經濟是可持續發展模式下經濟發展的重要體現,同時,也符合生態人民的建設標準,這種文明建設方式,其實就是模仿生物圈中對于物質資源的循環利用,實現的一種新型經濟發展模式高度符合人類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協調的發展理念。循環經濟發展過程中,需要對資源進行合理利用,同時還要加大對廢棄資源的二次利用,通過這樣的發展方式達到節約資源,保護自然的目的,也能夠幫助企業減少不必要的資源浪費以及經濟投入。
4 結語
綜上所述,生態文明的發展理念對于區域經濟建設和發展具有重大的影響。在新時期,區域經濟建設過程中需要注重通過科學的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生產力的布局形式,通過加大對資源的利用效率,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參考文獻
[1] 何志全.生態文明背景下區域經濟發展的基本路徑——評《區域經濟的生態化定向》[J].經濟問題,2019,02:2+129.
[2] 劉鵬飛.生態文明建設與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探討[J].經濟研究導刊,2019,23:40-41.
[3] 孔翔,楊宏玲.基于生態文明建設的區域經濟發展模式優化[J].經濟問題探索,2011,07:38-42.
[4] 劉涇,劉振澤.生態文明視域下的區域經濟發展研究[J].江淮論壇,2010,05:18-22+29.
[5] 常巧素.區域生態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評《生態文明建設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戰略研究》[J].廣東財經大學學報,2020,35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