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雁
摘要:小學階段的學生初次系統化地接觸學習數學知識,難免會出現學習困難和抵觸情緒,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要盡可能做到化繁為簡、化枯燥為有趣,優化學生的學習體驗,讓學生做知識的主人。深度學習這一概念的引入既是對新課改理念的踐行,也是對學生開展素質教育、生本教育的落實。想要保證學生深度學習的有效性,教師必須對這一學習理念進行深入分析,找到其與數學學科的有效結合點。
關鍵詞:新課改;小學數學;深度學習;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2)-10-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推進,新的教學理念和方式不斷涌現并融入教學實踐,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減少“題海戰術”的應用,引導學生開展深度學,幫助學生強化學科興趣提升思維能力。本文以學生學科素養的全面發展為初衷,結合實踐教學經驗首先就小學數學深度學習的內涵進行了分析,然后針對性地提出了教學策略。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課堂教學趣味
“深度學習”這一概念最先出現在信息化領域,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這一概念被引入普通學科的教學中,得到了廣大師生的認可。深度學習的提出是相對于淺層學習而言的,淺層學習是指學生孤立的、被動的、機械的、非批判性地接受新知識;而深度學習是建立在學生包括分析、綜合、評價在內的高階思維上,學生能夠批判性地主動接受新的知識內容,并與原有知識儲備形成系統。這就要求教師在數學實踐中要結合具體問題以及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在制定教學策略,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開展主動性的深入思考,讓學生能夠更好地把握知識的本質,將數學知識創新遷移到現實生活場景中去。學生深度學習的基礎必須建立在興趣和主動的基礎上,當學生能夠在數學學習中收獲樂趣和成就感時,才能自覺地對知識開展深入探究。這就要求教師要靈活采取教學方式,為增強數學課堂的趣味性。舉例而言,在學習“分數的四則混合運算”這部分知識時,學生必須經過大量的計算練習才能保證對運算法則以及各種簡便算法的應用,以達到計算速度和計算精度的提升。但是這一練習過程又相對枯燥,很容易引起學生的抵觸。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可以在課上開展“我是小擂主”趣味比賽,首先在課前教師需要制定題庫,四道題分為一組,制成卡片;在課上的時候教師可以宣讀規則,要求學生以小組的形式抽取題目,并進行兩兩PK,最后勝出的前三個小組成為“小擂主”;在后續的數學課上教師可以抽出時間允許其他小組對擂主發起挑戰,將計算訓練常態化。在游戲活動中,可以發揮良性競爭的優勢,既讓學生收獲了快樂,也收獲得知識。
二、重視知識創新遷移,開展數學實踐活動
小學數學深度學習的落實需要教師為學生提供動手實踐的機會,在動手操作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更好地實現知識的創新遷移,提升對知識的理解應用能力。舉例而言,早學習完“比例”這部分知識時,教師可以開展主題實踐活動“借日影,測旗高”。首先,教師可以利用PPT課件提出問題,將操場上的旗桿照片展示出來,讓學生思考如何利用現有工具測得旗桿的高度;學生在教師的啟發下,結合所學比例知識可以想到“相同時間物體和自己的影子比例相等”,只要求得這一比例并測出旗桿影子的高度和便于測量的物體的高度,便能得出旗桿的高度;當學生形成完整思路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走出教室,以小組的形式開始搜集數據、處理數據。在這一活動過程中,學生實現了數學知識與實踐的結合,強化了思維創新能力,獲得了良好的深度學習體驗。
三、踐行因材施教原則,科學落實分層教學
適合學生需求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在傳統教學實踐中教師往往只有一套教學方案,即便再用心也很難滿足所有學生的胃口,成績優秀的學生往往覺得授課內容太過簡單,而成績較差的學生又會覺得學習吃力。為了改善這一情況,教師要踐行因材施教原則,科學落實分層教學。分層教學作為新的教學方式,旨在讓所有學生都能獲得適合自己的學習內容。舉例而言,在學習完“簡易方程”這部分知識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行分層,對不同的學生做不同的教學目標要求。對于優等生要注重培養他們利用方程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待優生要注重夯實基礎,提升他們解方程運算的速度和準確率,為以后的進步奠定基礎。在布置作業的時候,可以分別設置“必做題”和“選做題”,前者側重基礎要求所有學生必須完成,后者側重遷移創新。這樣所有學生都能夠獨立完成作業,并取得相對于自身而言的進步。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深度學習理念對學生學科素養的全面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學習需求,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以保證學生能夠樂于學、學會學、學會用,能夠以舊知識促進新知識的理解,以新知識進一步鞏固深化原有的知識體系。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從尊重學生的學習興趣、落實分層教學、以及開展數學實踐活動等方面開展教學工作。
參考文獻
[1]葉小梅.試論深度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上旬,2018,(10):191.
[2]山水.關于小學生數學深度學習的思考[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8,(2):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