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金融行業是一項風險與收益相匹配的行業,金融從業人員需要具有抵御不良誘惑的道德修養。結合金融科技背景下的金融行業發展的實際情況以及金融人才培養計劃,進一步將思政課程與金融專業課程相結合。
關鍵詞:金融科技;金融教學;改革研究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2)-12-
1.金融生產力變革
1.1.銀行業1.0到銀行業4.0
技術進步推動工業文明從工業1.0到工業4.0的變革,進而引起金融生產力從1.0升級到4.0。銀行業1.0時代開始擴建傳統交易型銀行物理營業網點。銀行2.0時代開始轉型建設服務型銀行營銷網點、安裝ATM機,網上銀行開始運營并提供電子金融服務。到銀行3.0時代,銀行開始收縮傳統交易型營業網點,撤減ATM機,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銀行開始廣泛推廣手機銀行業務,搶占客戶資源;銀行4.0時代是人工智能(AI)的應用時代,各大行開始在商業APP平臺建立虛擬嵌入式銀行,線下物理銀行逐步趨向無人化。例如,2014年9月農業銀行推出的“超級柜臺”開創了銀行運營新模式。金融科技緩解了企業面臨的融資硬約束,進一步推動產業結構變革。
1.2.數字金融體驗式服務需求
在大數據時代,傳統物理銀行和ATM機提供的金融產品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金融電子化、網絡化服務需求,5G、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信息技術廣泛應用帶來了金融業經營模式的巨變,加速推動“實物貨幣流”向“貨幣數字流”轉換,從“貨幣金融”到“數字金融”,從“人工運營”到“智能運營”,新的商業模式與智能金融深度融合誕生了金融新業態。例如:百度金融基于區塊鏈的ABS;360金融基于海量大數據推出的360金融大腦;蘇寧金融基于區塊鏈的黑名單共享平臺等。當智能金融服務滲透到互聯網經濟時將大幅提高金融服務的精準性和普惠性,金融機構的金融供給從“貨幣供給服務“轉型為“數字金融體驗式服務”。
1.3.同質化競爭轉向差異化競爭
5G、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技術在金融業的深度應用迫使金融機構只能立足自身資源稟賦創造差異化競爭優勢,見表1~表3,2018年到2020年我國證券業、保險業、銀行業增加了IPA(智能流程自動化)、RPA(機器人流程自動化)、OCR識別技術、區塊鏈、AI(人工智能)、云計算和大數據等科技前沿技術的資金投資,預測2021年至2022年三家機構在科技前沿技術的資金投資將會進一步增加,提高信息技術在智能營銷、智能信貸、智能催收、智能風控等領域的投資開發,以更低的成本、更安全便攜的方式主動挖掘客戶資源,提高金融配置效率。
2.金融4.0時代金融機構業務變化
2.1.銀行業的改革
金融4.0時代商業銀行的經營理念、經營業態、業務模式、風險管理將會發生重大變化。銀行大數據平臺加快銀行業務向個性化、分布式發展,客戶經理的工作效率和客戶開辦業務的效率同步提高,一方面有助于客戶經理精準營銷,提高智能獲客和風控運營效率;另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客戶體驗。銀行應用云計算和大數據技術,可以更好地為客戶提供行業解決方案,優化綜合支付平臺,為用戶提供更加安全、便捷的多樣化支付工具,通過完善銀行客戶關系圖譜,提高風險客戶預警識別準確率。5G技術將加速推進構建數字化直銷銀行、分布式零售銀行新業態,實現公司金融和資產管理業務的迭代升級,例如,民生銀行設立了首家投產運營分布式核心系統,建立了開放式金融生態平臺的直銷銀行。2.2.證券業的改革
金融4.0時代保險公司通過在云端搭建營銷、服務、管理業務平臺提升優化保險業的服務創新效率,通過云平臺創新業務模式,快速開發設計個性化保險產品,挖掘客戶資源。保險是區塊鏈應用最多的金融行業。運用區塊鏈的去信任化與共識機制,客戶可以在保險云平臺上享受到業務辦理、業務溯源的云服務,從而大幅降低保險業經營成本。
3.結束語
綜上所述,歷史上每一次金融時代的更替都是技術創新的結果。從傳統金融到互聯網金融再到區塊鏈金融,科技助推金融行業不斷提高資源整合效率,降低道德風險和交易成本,提高交易雙方信息映射面,增強金融系統流動性,大幅提升金融的服務水平。金融創新和金融時代變革創造了金融產品和新商業模式,必然改變金融人才教育培養模式。
參考文獻
[1]王馨,王營.以金融科技為核心的金融專業人才培養探討[J].金融理論與實踐,2021,(12):73-78.
[2]鄧婕.金融科技背景下高職院校金融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研究[J].陜西教育(高教),2021,(11):46-47.
[3]姜寒.金融科技背景下《金融市場學》教學改革探討[J].才智,2021,(30):97-99.
作者簡介:王洲 (1997.7—),男,漢族,單位:商丘工學院 研究生學歷,研究方向:金融科技引領金融學教學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