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冬利
摘要:要想學好數學,就必須要有很好的邏輯思維,才能把抽象的東西具象化。因此,教師要從教材入手,加深對教材的理解,不斷創新現行的教學方法,加強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小組合作學習是指教師在教學中充分發揮教學的主導作用,通過團隊的方式,將學生的學習任務組織起來,從而達到教學目的。在課堂上運用該方法,可以促進學生的數學思考,促進學生的學習。
關鍵詞:小學數學小組合作學習小學教學
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積極探索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以保證在課堂上實施素質教育,讓學生獲得全方位的發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采用小組協作的方式,可以促進學生的自主性,促進學生的思維和學習能力的提高。
一、小組合作學習方法應用中常見的問題
小組合作學習法的應用形式化問題十分嚴重,相當一部分教師沒有考慮教材內容,盲目使用該方法,導致一些簡單的教學被復雜化,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負擔,不利于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同時,一部分教師過于重視形式,在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法時,沒有具體分析合作探究內容,在簡單分配學習任務后,就將學生按照前后桌形式分組,對學習任務進行討論,這種學習方法與實際情況不相符,易出現前后桌均為成績較差的學生,導致討論效果不佳,小組合作學習法優勢得不到最大化發揮。除此之外,就目前而言,小組合作學習法的應用非常廣泛,該方法在提高學生學習能力方面效果顯著,但是一旦沒有合理選擇使用場合,將會導致學生學習情緒下降,不愿意參與到小組討論中,學習效果不明顯。
二、小組合作學習方法應用的有效措施
(一)合理設計教學活動
教師應轉變教學思路,深入探索小組合作學習法,分析其與教材之間存在的關聯性,確保該學習方法能夠應用到課堂教學中。同時,教師結合小組合作學習法應用,完成教學活動設計,確保整個教學活動能夠有效開展。在備課環節,教師應集中整合本節課的知識點,并合理安排每個知識點的教學時間,選擇相應的教學方法,在完成教學設計后,要進行細節化推敲,確保課堂教學的完整性、合理性。同時,在教學活動后,教師應積極反思本節課中存在的不足,并進行改進,使學生能夠得到優質的課堂體驗,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例如,在《圓》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從教材著手,在明確教材講解思路的基礎上,整合知識點,并以班級內學生接受能力作為參考,對每個知識點的學習進行時間上的安排,完成教學活動設計,確保其合理性。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嚴格落實教學活動設計,首先,在大屏幕中播放生活中關于“圓”的物體,吸引學生注意力,并進一步由問題引出要學習的知識點;再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進行討論,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注意巡視,如果學生討論效果良好,則可提前結束討論,按照該方法展開下一知識點“圓的直徑”的學習;如果學生討論效果不理想,則適當增加討論時間,并進行引導。教師要將總體時間把控在教學活動設計內,確保后續講解、總結活動有序進行。通過這種方法,教師發現,與傳統課堂對比,學生學習效率顯著提升,課堂討論氣氛熱烈,學生學習興趣濃厚。
(二)建設有效合作平臺
分組是小組合作學習的前提,也是小組合作學習順利開展的保障。因為數學教學覆蓋班級所有學生,而班級學生的學習能力、接受能力各不相同,因此,教師在劃分小組時應提高其合理性,確保每個小組既包含學優生,還要包含中等生以及學困生,使學困生、中等生能夠在學優生的帶領下展開討論,為組內學習提供良好的平臺。同時,分組還要考慮到組內異質、組內同質的問題,確保在小組討論學習的過程中,每個學生均能夠得到有效參與。這種小組學習模式有利于形成組內良性競爭,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例如,班主任對班級內的36個學生進行分組,每組6人,每組至少配備一個學優生和一個學困生,學優生作為小組組長,針對教師提出的問題,組織小組成員進行討論,確保整個課堂有效開展。同時,為了使每個學生的能力都得到有效培養,在小組學習過程中,教師應進行觀察和分析每組內具有潛力的學生,并根據其學習情況,在適當的情況下,將其更換為下次小組學習組長,由優等生進行輔助、監督,并鼓勵其他小組成員競爭組長,調動組內學習熱情。合理劃分小組可以讓小組學習氛圍濃厚,學生學習熱情強烈,能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三)創設趣味生活情境
目前,在小學課堂,情境教學法的應用已經得到普及。在應用小組合作學習方法的過程中,教師同樣可以將情境教學法融入其中,結合學生實際生活環境,根據所學知識,進行情境創設,使學生能夠在實際生活中尋找數學知識,并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合理運用能力。情境創設能夠使抽象化的數學知識變成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具體故事,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加濃厚,小組討論的熱情更高漲,借助組員之間的有效討論,實現對數學知識的學習。
例如,在《計算器》課程學習中,教材主要用泰山作為案例,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去過泰山,因此,教師進一步將其轉變為文具店文具進貨問題。教師邀請每個小組組長輪流上臺扮演文具店店長以及進貨商,在黑板上填寫進貨項目,包括鉛筆、格尺、本子以及橡皮,由扮演文具店店長的學生自主選擇進貨項目以及進貨數量,并填寫在黑板上,在完成情境模擬后,教師詢問學生:每名店長各進了多少貨?學生進行思考,并選擇數目較大的進貨量,進一步引導學生使用計算器進行計算,以實現本堂課教學任務。通過這種方式,學生能夠充分聯系到生活,并且整個課堂互動性較強,學生參與度較高,教學效果十分顯著。
結語
總而言之,學生良好的學習效果需要以優秀的教學手段為前提。教師應結合教材,尋找切入點,靈活應用小組合作學習法。這樣能形成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學生要從多個維度出發,實現對數學問題的有效思考,實現對知識的靈活應用,優化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梁德森,張婷婷.生活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助力器[J].知識窗(教師版),2021(12):46-47.
[2]吳園花.在小學數學計算教學中實施“自主嘗試學習”的策略[J].知識窗(教師版),2021(12):77.
[3]王海波.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21(S1):65-67.
[4]趙曄.大數據背景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初探[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21(S1):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