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榮?陳孝祥
摘要:“發現法”,就是利用學生發現和掌握知識,充分發揮個人的創造性,也就是變外部的“給予”為內部的“求索”,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學習習慣。
關鍵詞:發現 質疑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2)-12-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告訴我們:“教師不是把現成的知識提供給學生,而是從兒童的好奇、好問、好動中發現和回答問題,使他們成為知識的發現者,而不是知識的消極接受者。”他倡導的“發現法”,就是利用學生發現和掌握知識,充分發揮個人的創造性,也就是變外部的“給予”為內部的“求索”,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學習習慣。
發現的過程就是主體創新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說,敢于發現,也就敢于創新;敢于發現,也就善于創新。因此,本人認為閱讀教學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可從“發現”入手。
一、創設情境? ?學會發現
學習的過程,是由無知到有知,由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的過程。同時也是由無疑到有疑的過程。“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從這個意義上說,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為重要。問,在讀書中不僅是一種方法,更主要的是一種習慣。美國學者布魯巴克認為:“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學生提問題。”因此,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我們應創設情境,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在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去學會發現。
1、大力提倡,讓學生敢問。教學中我們把“發問”放在重要的位置,大力提倡“勤學好問”、“不恥下問”。這一階段主要是讓學生做到“三學”:一是跟“課本”學,引導學生仿照課后思考練習題試著自己提出問題,《地震中的父與子》課后提出了兩個范例,教學這一課時,我們可以很好地利用教材這一資源,引導學生模仿例子,再提出一些問題;二是跟老師學,教學中,教師設計一些問題,然后告訴學生:“你能跟老師一樣提出類似的問題嗎?”學生興趣盎然,他們也一定效仿老師提出一些問題的;三是跟同學學,“學生是最可利用的課堂資源”,在小組討論交流時,可讓學生積極參與,廣泛交流自己的發現:“我的發現是……”,“你的發現呢?”,“我提出的問題是……”,“你提出的問題呢?”
2、正確引導,讓學生善問。對于已知的知識,如果提不出有價值的一問,就不會發現未知的新知識。古人曰:“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學問,學問,善學者必善問。”這是古人讀書的重要經驗。“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提問貴在一個“巧”字。怎樣讓學生“善問”呢?一是引導學生多向性質疑。二是引導學生逆向性質疑。三是引導學生求異性質疑。
二、教給方法? 學會質疑
“思維從發現問題開始,教課以捕捉疑難為先。”疑是發現的一半,發現是成功的一半。古人說得好:“讀書無疑須教有疑,有疑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有疑才能使學生進一步去思考,去探索。心理學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維的不斷深入。疑問是思維的契機,創新質疑則是創新的先導。有人說,缺乏質疑的教學是貧乏的。那么怎樣質疑呢?
1、抓住課題質疑。課題就像一篇文章的“窗口”。“窗口”雖小,但能以小見大,有時還能透過這小小的“窗口”窺視文章的內容和中心。閱讀是從題目開始的。閱讀教學要教學生學會讀題目,“咬定文題不放松”,抓住題目,并帶著由它產生的疑問去讀書,這是很高明的“導”。教學《魚游到了紙上》一課,我引導學生圍繞課題去發現:“課題中作者為什么不用‘畫字而用一個‘游字呢?”“魚兒離不開水,魚是在水里游的,怎么會游到紙上呢?”“我發現課題中的這個‘游字用得好,通過這個‘游字,我體會到了聾啞青年把魚畫得形象逼真。”另外《草船借箭》《蟋蟀的住宅》等課題都很有特色,我們都可以引導學生去細細咀嚼,發現許多新的東西。
2、抓住“矛盾”質疑。小語教材中有許多“看似矛盾,卻又是合情合理”的地方,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從“矛盾”處入手來質疑。《窮人》一課第二自然段中有這樣一句:“古老的鐘嘶啞地敲了十下,十一下……”第三自然段說“睡覺還早”,前面的古老的鐘告訴我們時間很晚了,后面為什么還說“睡覺還早”呢?這是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3、抓住詞句質疑。“語言有溫度,字詞知冷暖。”引導學生抓住重詞句來質疑,那必將讓學生受益匪淺。《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中的“你想,四周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桃花心木》中的“不只是樹,人也是一樣,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等這些句子中有許多值得學生發現的東西。教學《夜鶯的歌聲》中的“他(小男孩)好像把周圍的一切完全忘了”這個句子,可以從“好像”入手質疑。去掉“好像”讀一讀,小男孩真的把周圍的一切完全忘了嗎?
兒童的潛能是無限的。質疑中蘊含著創新的萌芽。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這種需要在小學生精神世界中尤為重要。”我們做教師的要讓每一位學生都成為“發現者”,把發現的權利讓給學生,把發現的空間還給學生,把發現的方法教給學生,讓學生在發現中獲取新知,在發現中學會學習,在發現中獲得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布魯納的《思維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