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會計作為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得到了高校的普遍重視,但是其傳統的培養途徑和載體在新經濟和社會環境的挑戰下受到了越來越多的制約。會計專業校內實踐環節難以再現企業真實的財務工作環境,無法體現業財融合的新發展態勢,同時,校外實踐環節也面臨實習崗位不足、組織實施難度大等系列問題,成為人才培養過程中亟待解決的現實難題。
關鍵詞:高校會計專業;校內實踐;雙創體系融合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2)-12-
1、“雙創”融合與高校會計學專業融合模式
會計本質上是一個信息系統,根本職能在于收集、處理并提供經濟活動相關信息。當前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為會計專業校內實踐體系與“雙創”體系的融合創造了可能。兩者的融合模式如圖1所示,其關鍵在于有效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實現會計專業校內實踐體系中的實驗教師、實驗人員、實驗場所、實驗資料與“雙創”體系中的創業導師、創業人員、創業場所、業務資料的有機融合。
2、醋精高校會計專業校內實踐與“雙創”體系融合的有效措施
具體而言,會計專業校內實踐體系與“雙創”體系的融合可以從學分體系融合、課程內容融合、師資隊伍融合、業務基地融合以及政策與資金支持五個方面展開。
2.1融合學分體系
可以將“雙創”類課程融入已有的獨立實踐環節學分模塊中,并將其全部設置為必修課程。這樣安排的好處在于三個方面:一是“雙創”課程集中于統一模塊,且都是必修課,可以加強師生對“雙創”學分的重視程度;二是有利于實踐課程和“雙創”課程的統一管理與考核;三是有利于提高兩類課程安排的契合度。其中,兩類課程時間安排上的契合程度尤為重要。
例如,為了盡早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和開拓其創新思維,目前學校通常將“雙創”基礎課程安排在本科第一學年,而此時學生對專業了解甚少,不利于針對性地開展“雙創”教育。因此,本文認為“,雙創”基礎課程應該在第一學年學生完成專業認知實習之后再予以開設,而“雙創”中高級課程則可以在學生具備較強的專業能力、完成了專業實習甚至是畢業實習之后再予以開設,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專業教育與“雙創”教育的融合。
2.2融合課程內容
課程內容的融合,要求將實踐能力培養和“雙創”能力培養兩大目標同時融入一門課程的整體設計之中,并在內容和時間安排上實現有機交融,起到相輔相成的效果。一方面,在會計實踐類課程中可以融入“雙創”模塊,讓學生在進行會計實踐的同時自主策劃創新創業方案,并利用實踐課程平臺模擬實施,然后再對優秀的方案給予創業基金支持,鼓勵其完成從紙上談兵到真操實干的轉變。另一方面“,雙創”課程除了教授普適性的創新創業知識之外,還應當從會計專業的角度深入分析“雙創”的落腳點,例如,課程可以結合真實案例,分析創建一家財務咨詢公司所需要的基本條件,以及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如何培育核心競爭力等內容,從而激發學生依托專業從事“雙創”活動的興趣,點燃學生的“雙創”激情。
2.3融合師資隊伍
首先,專業學院和“雙創”學院應該進一步明確定位,各司其職。專業學院師資隊伍建設通常較為成熟,有一定的實踐師資儲備,應該承擔起學生專業實踐和“雙創”教育的雙重責任“;雙創”學院師資相對薄弱,其有限的師資很難針對不同專業學生開展定制化的“雙創”教育,因此,其定位應該是負責各個專業“雙創”師資的培養而非教授學生。例如“,雙創”學院可以定期開辦師資訓練營,進行“雙創”集訓,致力于提升專業教師特別是專業實踐教師的“雙創”意識和能力。
其次,會計專業應當鼓勵教師在大型企業掛職鍛煉,豐富實操經驗,增強教師對政策、市場的敏感性,夯實自身的“雙創”基礎。再次,會計專業應當鼓勵教師積極指導學生團隊參與“雙創”類比賽,在比賽中不斷積累經驗,同時也能加速營造本專業的“雙創”氛圍。從引進的角度考慮:高校應該進一步拓寬渠道,通過加大薪酬激勵、改革聘用制度等辦法積極引進同時具備會計專業背景和“雙創”經驗的教師,引進的對象不能局限于高學歷人才,而應該更加注重其實踐經歷,例如引進一些成功創業團隊的財務負責人、大中型企業的財務高管或者專業領域內的知名“雙創”專家等。
2.4融合業務基地
業務基地的融合指通過科學規劃、統籌安排,充分發揮會計專業實驗室與創客中心各自的資源優勢,打造一個分工明確、專業特征明顯的會計“雙創”實踐共享基地群。其中:會計專業實驗室由于容量大、軟硬件設備完善,在完成專業實踐課程任務的同時,可以拓展為“雙創”公司的業務辦公場所;創客中心則由于環境、氛圍方面的優勢,可以繼續作為“雙創”公司的注冊、業務洽談或者會議場所。
業務基地的融合一方面可以有效整合高校有限的資源,實現專業實踐基地和“雙創”基地在容量、功能上的交互延伸,另一方面還可以降低專業實踐和“雙創”公司的運行成本。“雙創”公司可以共享專業實驗室的軟硬件資源,同時以較低成本聘用需要進行專業實踐的學生開展業務運營,當“雙創”公司發展較好且具備了一定業務規模時,還可以解決大量學生的專業實踐問題。
3、結束語
綜上所述,新時代對會計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要求。以培養應用型會計人才為目標的高校,既要強化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又要培育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創業意識。《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明確要求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豐富實踐育人的有效載體,因此,當前高校會計專業普遍將提升學生專業實操能力、培育學生的職業道德修養和團隊合作意識作為專業實踐的主要目標。然而,在“十四五”以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一國家戰略持續推進的時代背景下,會計專業實踐目標有了新的發展,在實操能力之上還需要進一步訓練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其創業意識。
參考文獻
[1]柴廣成,朱佳瑋.高校財務課程改革與財務管理專業設計優化[J].現代企業,2022(01):174-175.
[2]孫振杰,楊萍.新時代高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探究[J].齊魯珠壇,2021(06):2-5.
[3]鄭磊.課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會計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發展研究[J].中國農業會計,2021(12):26-27.DOI:10.13575/j.cnki.319.2021.12.005.
作者簡介:單銳麗(1995.2—),女,漢族,籍貫:河南省周口市,單位:商丘工學院,研究生學歷,研究方向:財務會計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