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碧波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2)-12-
一、引言
詩歌是一種抒情言志的文學體裁,是詩人思想和情感的高度凝聚。情感是抽象的,詩人在創作過程中往往將心中所感寄托給一個特定物象,使之融入自己的主觀感情色彩,從而制造出特定的藝術天地。
所謂意象,即表意之象,就是融入主觀情感的客觀物象。王國維先生曾經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意象是詩人情感的凝聚,詩人在創作過程中都離不開對意象的創設,學會從意象入手,走進詩歌意境,理解詩人情感,對古詩詞學習至關重要。
二、從意象入手,解讀杜甫《秋興八首(其一)》
《秋興八首》是杜甫(712-770年)著名的組詩,作于夔州,為七律連章。公元755年,為躲避“安史之亂”,杜甫攜妻兒寓居成都,依靠四川節度使嚴武等親友的接濟維持生活。765年四月,嚴武病逝,杜甫失去依憑,離開成都草堂,漂泊夔州。此時安史之亂雖然已經結束,但戰爭依然接連不斷,國家仍舊動蕩不安。杜甫人到暮年,貧病交加、漂泊他鄉兩年之久,寫下了《秋興八首》組詩。《秋興八首(其一)》是其中第一首。
1.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玉露”即白露,秋天草木搖落,白露為霜;“玉露”一詞有潔白、寒冷之意。“楓樹林”是火紅、靚麗的象征,與潔白的玉露形成強烈對比,給人以視覺觸動。“凋傷”二字用詞極為精煉,使意象具備了人的感受,描繪出了火紅的楓樹林因受寒冷摧殘而逐漸凋謝枯萎的景象,仿佛受傷了一樣,畫面十分凄美。“巫山巫峽”,即夔州(今奉節)一帶的長江和峽谷。秋日的巫山巫峽霧氣籠罩,氣氛陰沉,給人以蕭瑟陰森之感。首聯點明了時地,并為全詩奠定了悲涼、凄傷的感情基調。
2.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
“江間波浪”與“塞上風云”相對照,“兼”“接”用詞極妙,使畫面具有了立體感。金圣嘆在《杜詩解》中評析此聯云:“‘波浪兼天涌’者,自下而上一片秋也;‘風云接地陰’者,自上而下一片秋也。”仇兆鰲在《杜詩詳注》中寫到:“波浪在地而日兼天,風云在天而日接地,極言隱晦蕭森之狀。”江間波浪本在地,卻與天相連,寫出了浪濤之洶涌澎湃,仿佛從天上涌來;巫山上的風云本在高處,卻與地相接,寫出了巫山風云陰沉密布,仿佛連著地面的景象,天地間渾然一體,營造了雄渾壯闊、陰沉壓抑的意境。
3.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睞,它既代表著志士的堅貞高潔、隱者的超然灑脫,也是游子感時傷懷的象征,如李清照的《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這首詞寫出了在九九重陽節李清照因思念在外地做官的丈夫,面容消瘦憔悴的比秋風摧殘下的菊花還瘦,極言其相思之苦。
此聯中,“叢菊”與“孤舟”相對,一簇簇菊花、一只孤獨的小船,形成鮮明的對比。“開”與“系”有一語雙關之意,“開”既指兩度菊花開,又指淚流兩回,詩人兩度看見叢菊,而自己依然漂泊他鄉,不禁流淚,足見心情的凄傷。“系”既指孤舟停泊,舟系于岸;又指詩人心念長安,系于故園。頸聯表達了詩人的羈旅之愁、故園之思。
4.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寒衣”,即冬天御寒的衣服。在古詩詞中,“寒衣”常有游子思鄉之含義。在古代社會中,外出遠游的游子,家人要在冬天到來之前趕制出棉衣并寄于他。因此,“寒衣”常用來表達游子對家鄉的思念或家人對游子的思念。
“暮砧”,《玉篇》云:“砧,搗石也。”暮砧指晚上的搗衣聲。古時制衣的料子多為生料,須放置搗衣石上,通過捶搗使之柔軟熨貼,做成的衣服才舒適。婦女白天忙于勞作,一般利用晚上空閑時間為家人準備寒衣,而搗衣工序對光線要求不高,所以多于寒冬來臨之前的秋夜進行。月下搗衣,風送砧聲,不僅思婦傷情,也最易觸動游子的情懷,因此搗衣也是思鄉主題的傳統意象之一。
三、在古詩詞鑒賞中對意象解讀的幾點建議
意象解讀在古詩詞鑒賞中尤為重要,從意象入手,是準確把握詩歌內容,領會詩歌主旨,感知詩人情感的法寶。以下談談在古詩詞中鑒賞對意象解讀的幾點建議:
1.識記意象象征涵義
在古詩詞中,意象往往有其相對穩定的的涵義。如“柳”與“留”諧音,古人送別之時,往往折柳相送,表達依依惜別的深情,故“柳”常用來傳達怨別、懷遠等情思。再如:“梧桐”是凄涼悲傷的象征。李清照《聲聲慢》中就有寫到“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月”可以象征高潔,可以寄托相思;“水”可以表達別離愁緒,可以感嘆時光流逝等。這就需要我們在學習中加以積累與分類,才能對詩詞有更準確的理解。
2.置身于詩境,緣景析情
古詩詞中,意象并非單獨存在的,而是以意象群的方式呈現,可以通過意象串聯成一個整體,形成完整的畫面,從而去體會詩人情感。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等一系列意象,描繪出一幅凄涼動人的秋郊夕照圖,“斷腸”二字傳達出旅人凄涼的心境。因此,我們在具體賞析某一首詩詞時,要根據詩中意象自身的特點、組合方式,以及情與景之間的關系,通過聯想和想象,置身于詩境,體會詩中情感。
3.知人論世,理解意象深層內涵
在學習古典詩詞時,我們應深入探究作者的生平與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環境和時代,才能更深入理解意象特殊涵義,也才能更全面了解作者在詩詞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如陸游的《釵頭鳳·紅酥手》:紅酥手,黃縢酒,滿城春色宮墻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詞中的意象“東風”在古典詩詞中一般指春風,常含有生機勃勃之意和喜春之情,而這里卻說“春風多么可惡,歡情被吹得那樣稀薄。”但如果聯系詞人生平經歷就不難理解詞中“東風”的象征含義。陸游與唐婉的婚姻被陸母強行扼殺,十年后兩人在沈園中再次相遇,這首詞抒發了此人怨恨愁苦而又難以言狀的凄楚癡情,故這里的“東風”象征著專制者和造成悲劇的惡勢力。
意象是詩歌的靈魂,是詩人情感的承載者,意象解讀法在詩詞鑒賞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古詩詞學習中,抓住了意象,也就抓住了詩詞鑒賞的金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