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娟
摘要:部分歷史教師由于傳統教學帶來的深刻影響,導致了他們在課堂上依舊以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為主,并采取傳統的教學方式,使得學生無法在歷史課堂上提高個人的歷史素養。在信息技術廣泛應用的今天,歷史教師也需要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轉變教學模式,讓學生能夠在課堂上有所收獲,實現歷史這門科目存在的價值。本文立足于初中歷史教學角度,分析了初中歷史信息化教學策略,希望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關鍵詞:初中歷史;信息化;課堂教學
引言:對于初中生而言,他們通過學習歷史知識可以了解整個社會的發展史,能夠洞察事情的發展脈絡與前因后果,能夠了解中華民族過去發生的事情。通過對歷史知識的學習,學生可以豐富自身的知識體系,還能夠拓展對自我、對世界的認知,而不僅是為了考試、為了提高分數。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課堂教學越發重要,因此,對于初中歷史信息化教學策略的研究有著鮮明現實意義。
一、初中歷史教學與現代信息技術相整合的價值
(一)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
很多的初中生由于歷史在中考中所占比重不大的因素,導致他們對于歷史這門課程不夠重視,因此對于歷史知識也就毫無興趣。在課堂上,教師就需要激發學生對于歷史的興趣。教師可以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通過營造真實的歷史情境,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在短時間內就幫助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讓學生在情境中感受時代氛圍,增強學生對歷史事件的情感體驗,引發學生的共鳴。
(二)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需要通過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利用信息技術就可以很好地達成這一目標。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對歷史事件的思考和分析,讓學生在思考中成長。例如,在學習《辛丑條約》一課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完整地展示《辛丑條約》的內容,讓學生逐條分析,共同探討。學生在探討條款的過程中,就能夠了解《辛丑條約》的簽訂帶來的屈辱,還能夠加強對該知識點的記憶。
(三)豐富歷史課堂教學內容
雖然初中歷史教材中的內容都是經過專家學者精心編撰的,且經過不斷完善才形成的,但是依然無法滿足初中生的學習需求。而信息技術就能很好地彌補教材中的不足,能夠豐富教學內容,而且使得教學內容更加生動、直觀。
二、初中歷史信息化教學策略
(一)利用視頻素材,有效激發學生興趣
認知負荷理論認為,學生興趣能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從而影響學生工作記憶能力。在初中歷史的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興趣也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方法。相比傳統以講授法為主的教學方法,信息技術資源以視頻形式為主,能在短時間內吸引學生注意力,對激發學生興趣有著巨大的作用。故在初中歷史的教學中,尤其是在課前導入環節,教師需要積極利用視頻資源,有效激發學生興趣,為之后的高效教學奠定堅實的基礎。
例如在教學“百家爭鳴”這一課時,在每個代表學派的思想引入中,教師都可以應用《百家講壇》中相應的視頻。在道家思想的引入中,教師可以播放《百家講壇———老子》的相關片段;而在儒家思想的引入中,教師則可以播放《百家講壇:孔子是怎樣煉成的》的片段。在后續的學習中,教師能明顯發現學生表現得更加積極。通過信息技術引入視頻素材,教師有效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更好地參與進課堂教學中,從而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二)布置前置作業,合理確定教學重點
如今探究式教學方法逐漸流行。課堂教學的時間是相當有限的,教師通常會采用先學后教的教學方法,將一部分較為簡單的知識讓學生課下自學。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檢驗學生自學的效果,確定學生知識的薄弱點成為課堂教學的重點、難點。前置性作業的布置就顯得相當必要。相比書面作業,以智慧課堂為作業布置的渠道能更加快速便捷地收集學生數據,這對更好地突出教學的重點、難點有著巨大的作用。
例如,在“秦統一中國”這一課,在課前預習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利用智慧課堂向學生布置前置性作業。基于對課前測驗基礎性的考慮,在題目難度的選擇上,教師要選擇容易或者較易難度的題目,如“秦朝負責監察百官的是()”。當然,教師也需要注重題目考查知識點的多樣性。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發現學生在“鞏固統一的措施”這一節相關題目錯誤率較高,在備課和講解環節,就可以側重于這一節。這樣,通過前置作業的布置,教師合理確定了教學重點,這有利于教學效率的提高。
(三)利用線上社交,促進完成合作任務
相比過去,如今的教學越發注重實用性。而在初中的教學中,實踐活動也成為學生自學最重要的方法之一。相比書面作業,其雖然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知識應用能力,但其較大的任務量也往往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樣的情況下,小組合作成為配套的活動模式。信息技術的發展大幅度改變信息傳遞的方式,讓人們的遠程交流與合作成為可能,這對學生課下更好地進行分工和實踐起到巨大的作用。故在初中歷史的教學中,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教師需要積極立足于線上社交,開展課下的實踐活動,以此充分促進學生完成實踐任務,更好地培養學生素養與能力。
例如,在初一假期,教師可以向學生布置以“錢幣的歷史”為主題的探究作業。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需要充分收集資料和實物,最終以手抄報的形式將具體的研究結果展現出來。這一活動顯然是單個學生無法完成的。而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教師即可以將學生劃分為合適的小組,讓學生以QQ、微信、電話等手段遠程交流,合理分工并調整計劃。這樣,利用線上社交,教師有效促進學生完成了合作任務,更好地開展了實踐活動。
結論:綜上所述,現代信息化技術給教育領域注入了新的活力,讓教師的教學手段可以更加豐富多樣,還能夠使得教學內容得到拓展,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廣度和深度。但是在歷史教學中,教師需要認識到,無論是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亦或是傳統的教學,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提高教學質量,為了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價值觀。如果不合理地應用信息技術手段,也會影響到歷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因此,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合理應用現代信息化手段,最大限度地在歷史課堂上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王文平.淺談信息技術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J].天津教育,2019(08):153.
[2]鄭林,劉微娜,王小瓊,黃蕊.“智慧學伴”促進初中歷史精準教學的探索[J].中國電化教育,2019(01):65-69.
[3]黃錦龍.多媒體技術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18(12):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