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濤
摘要:新課改主張學生進行自主、合作這種學習方式,并且要從素質教育這一方面改變教學方式,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目前,現代化的教育強調以學生為本,并且主張不斷強化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為此,老師也應該與時俱進,積極轉變其教學觀念,更新其教學方式,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爭取把語文教學推到一個新高度。
關鍵詞:小學語文;自主學習;存在問題;相關舉措
【正文】通過相關的調查可以知道,傳統語文教學中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對學生的影響很大,并且這種教學模式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嚴重打壓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制約了學生主動性的發揮。此外,傳統教學模式也阻礙了學生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老師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時候應該多組織一些活動,這些活動可以促進學生認識更多的事物。為此,老師在進行語文教學的時候就應該敢于實踐,讓學生在問題當中不斷求索知識。本文將對小學語文自主探究學習的重要性進行簡單的探討,并尋找解決措施不斷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一、小學語文自主學習有效開展的重要性
伴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發展,社會對于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越來越多樣。除了看學生日常的學習成績之外,也重點考查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學習方式。筆者通過長時間的調查總結了自主學習能力對于學生各方面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1.1有利于促進兒童心理健康發展
眾所周知,小學階段是學生智力培育的重要時期。并且相關的教育專家研表示,小學階段學生的大腦結構和抑制技能水平達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對自身的行為進行控制。所以,老師就要緊緊抓住學生各項能力培養的最佳時期,對其進行針對性的培養和鍛煉。長此以往,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創新思維,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各項能力,進而促使學生健康發展。
1.2有利于更加全面的了解語文學科的特點
小學語文不僅僅是一個輸入的過程,也是一個輸出的過程。語文這一學科學習的目的不僅要使學生愛上中國的文化,也不是為了豐富學生的語言知識,最主要的特點是要鍛煉學生的各方面能力。此外,語文這一門學科還不斷強調對學生思想以及品德的培養。語文這一門學科的實踐性較強,學習資源非常豐富,但是學習的場所卻是非常的少,僅僅局限于課堂之中。雖然在日常生活當中也能夠學到相應的知識,但是這些知識學習的都是淺層面的,并不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且由于這些知識都是學生被動實踐得來的,所以這些知識的應用很少。
二、該如何推進自主探究學習的有效開展
2.1借助多媒體技術,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眾所周知,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因此,在日常的語文教學當中,如果學生對于其沒有學習興趣,就很難積極主動的去學習。濃厚的興趣可以激發學生的熱情,給學生提供學習思考的動力,進而不斷參與相關的課堂活動。在這一狀態下,學生的思想就會相互碰撞,這樣就會給課堂營造了一種生動活躍的氛圍。譬如,學生在學習《蝙蝠和雷達》這一篇文章的時候,老師可以在課前先設置一個疑問,為什么題目將蝙蝠和雷達聯系起來,二者有什么共同點?這樣就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進而學生就會帶著這份好奇心去閱讀課文,在文章當中尋找答案。當學生將疑惑解開后,老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在網上搜集一些蝙蝠和雷達有關的視頻資料,然后再展現給學生,這樣學生就對蝙蝠和雷達之間的共同點有一個深刻的了解。
2.2應加強學生學習方法的培養
不管是課堂學習還是自主學習,都需要一定的方法和策略,這樣才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小學語文教學當中,老師應該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將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這樣學生的思維就可以得到一定的鍛煉。此外,老師還應該把時間和精力放在對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上,由于每個班級內都有很多學生,在課堂教學的時候,老師沒有辦法兼顧到每一位學生,所以自主學習給語文教學提供了幫助。譬如,學生在學習《趙州橋》這一篇文章的時候,學生在進行自主學習的時候應該先看課后要求,然后再帶著課后要求去閱讀課文,并且將課文都進行分段,這樣看起來就非常的明了。學生通過簡單的學習之后可以對課后習題或者練習冊的基礎知識進行填寫;當老師講完趙州橋這篇文章的時候,會給學生增加一些課外知識,這時學生就應該將這些課外知識記錄到自己的筆記本上,然后再根據老師的板書內容進行適當的添加。學生在學習每一篇文章的時候都應該具備一定的方法,這樣在自主學習的時候才不會沒有思緒。學生長時間堅持這種學習習慣可以給自己的學習效果帶來很大改變,并且還可以推動語文自主探究學習的有效開展。
結束語:總而言之,自主學習方式是新課改的一大亮點。因此,老師就應該深刻理解自主探究學習這種學習方式的優點,并在教學實踐當中不斷總結自主學習方式的培養策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自主學習意識,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
參考文獻:
[1]杜延之.淺析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能力[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1(02):177-178.
[2]曾渠火.小學語文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措施研究[J].天津教育,2020(33):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