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境外經貿合作區作為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和國際經貿合作的新載體、新模式,促進國際貿易的作用日益凸顯。研究發現:境外經貿合作區能夠顯著促進中國與沿線國家的進出口貿易,經濟與文化制度距離對中國向沿線國家的出口具有阻礙作用;境外經貿合作區對制度距離具有調節作用,能夠降低文化制度距離對出口的不利影響以及政治與文化制度距離對進口的不利影響。
關鍵詞:境外經貿合作區;制度距離;雙邊貿易;一帶一路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2)-12-
一、引言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推進,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成為我國貿易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2013-2018年,中國與沿線國家的貨物貿易總額突破6萬億美元,貿易額增勢強勁。但由于“一帶一路”涉及地域之廣成員之多,也面臨著十分棘手的問題:沿線各國在政治、經濟、文化、風俗習慣等方面與中國存在顯著差異,從而形成制度距離。制度距離將會增加貿易風險與成本,阻礙中國與沿線國家雙邊貿易的深入發展,因此有必要采取相應措施降低制度距離對雙邊貿易的阻礙。中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建設的境外經貿合作區正好為降低制度距離,促進雙邊貿易的發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徑。中國境外經貿合作區已逐漸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承接點,成為推動中國深化“一帶一路”經貿合作的新引擎。因此深入探討境外經貿合作區與制度距離對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雙邊貿易造成的影響,境外經貿合作區能否有效彌補制度距離對雙邊貿易造成的阻礙,促進雙邊貿易發展?對深化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合作,提高貿易質量具有理論與現實意義。
二、文獻綜述
現有文獻對境外經貿合作區的研究主要集中與境外經貿合作區的功能。境外經貿合作區已成為承接國際產能合作,傳輸中國經濟發展經驗的重要平臺;可有效規避貿易摩擦與貿易壁壘,降低交易成本,有效促進中國企業走出去,開展國際貿易;調整中國國內產業結構,實現向價值鏈高端延伸,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構筑包容互助的發展關系,樹立良好的中國形象(盧進勇,裴秋蕊,2019)[1]。
對制度距離的研究主要源于傳統貿易理論無法解釋“貿易丟失之謎”,學者們開始將目光聚焦在制度上,嘗試用制度因素來解釋與國際貿易相關的問題。在現有研究中,絕大多數學者持制度阻礙論的觀點(魏浩,何曉琳2014)[2],認為由于制度距離的存在會造成貿易摩擦增加貿易成本,阻礙國際貿易的開展,不利于貿易規模的擴大,因此各國更傾向于在與自己制度相似,制度距離較小的國家開展國際貿易。
三、境外經貿合作區、制度距離與雙邊貿易關系
(一)境外經貿合作區與雙邊貿易
隨著中國在“一帶一路”沿線一系列基礎設施投資的不斷完善落實,為中國與沿線各國的貿易暢通提供了極大助力。在所有外界條件具備時,境外經貿合作區便成為承接一系列經貿合作的重要載體。通過境外經貿合作區中國企業可以以“抱團”的方式集體出海,開展國際合作,有利降低海外經營的風險,增加企業開展國際貿易的積極性。
(二)制度距離與雙邊貿易
在國際貿易貿易中外來者劣勢理論認為,兩國在制度方面的差異,會導致交易成本的增加,從而阻礙雙邊貿易(楊青龍,2013)[3]。首先各國在制定政治、法律等一系列制度時必須遵循本國國情,市場發展情況,因此制定的各項制度必定存在一定差異,正由于這種差異的存在,國際貿易中的國外企業,需要花費額外的成本去了解當地市場,適應當地制度,進行洽談,簽訂合約,來保證交易的履行。額外增加的交易成本無疑會阻礙雙邊貿易的進行。
(三)境外經貿合作區、制度距離與雙邊貿易
境外經貿合作區作為中國開展國際經濟合作的一種創新型模式,有利于突破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經濟、政治、文化制度等方面的距離對雙邊貿易造成的阻礙。境外經貿合作區多由商務部牽頭與東道國達成相應合作協議,擁有相對完善的政府溝通機制,因此可有效降低政治制度距離為雙邊貿易開展帶來的阻礙。境外經貿合作區還有利于縮短經濟制度距離。通過在東道國建立境外經貿合作區,給了雙方企業提供了溝通交流的平臺,促進文化的傳播與交流,從而有助于降低制度距離對雙邊貿易帶來的阻礙。
四、結論與建議
本文通過對“一帶一路”沿線境外經貿合作區、制度距離與雙邊貿易之間的關系進行探究,主要得出以下結論:(1)中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設的境外經貿合作區為企業開展國際貿易提供了依托平臺,可有效促進中國與沿線國家雙邊貿易的開展。(2)中國與東道國的制度距離會阻礙雙邊貿易開展。(3)境外經貿合作區對制度距離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在出口貿易中境外經貿合作區能夠顯著降低制度距離對雙便貿易的不利影響。
基于本文的研究,本文主要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以期更好地促進中國在“一帶一路”境外經貿合作區建設與雙邊貿易的發展。第一、《指導意見》明確提出繼續深化“一帶一路”經貿合作的要求,創新經貿合作方式,鼓勵境外經貿合作區建設。第二、由于制度差異的存在必將會成為一種阻礙,不同制度距離造成的影響存在差異性,因此應該綜合考慮多維制度距離的影響,多方著手來化解制度距離帶來的風險。第三、借助境外經貿合作區的大平臺,針對不同的制度差異,不同的貿易方式及各國制度差異,制定不同的應對措施,才能有效發揮境外經貿合作區作用,做到有的放矢,促進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各國貿易的走深走實,真正構筑“一帶一路”利益共同體。
參考文獻
[1]盧進勇,裴秋蕊.境外經貿合作區高質量發展問題研究[J].國際經濟合作,2019,(04):43-55.
[2]魏浩,何曉琳,趙春明.制度水平、制度差距與發展中國家的對外貿易發展[J].南開經濟研究,2014,(5):18-34.
[3]楊青龍.基于制度要素的比較優勢理論拓展——以交易成本經濟學為視角[J].財貿研究,2013,24(4):58-68.
作者簡介:沈曉敏(1995.10-),女,漢族,單位:商丘工學院,郵編:476000,研究生學歷,研究方向:西方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