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2)-12-
所謂的健康是指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適應社會的能力。當今社會,大量的事實告訴我們:兒童心理健康不容忽視。家庭、學校、社會無疑要為兒童構筑健康成長的心理防線。當今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一般而言,其父母長輩視若珍寶,在幼小的生活中不曾經受半點委屈與挫折。但生活是無情的,當困難與壓力忽然降臨時,他們往往不能正確對待,不能妥善解決矛盾與擺脫困境。出現自閉、自卑、扭曲等心理缺陷,更有甚者,會出現離家出走、自殺、自殘等不良后果。因此,我們不得不反思孩子的心里健康。
一、營造親情、和諧的良好氛圍
家庭是兒童成長的第一搖籃,一個家庭的親情與和諧的程度如何,往往是兒童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證,也是兒童心理健康的晴雨表。一般而言,親情很濃、氣氛民主的家庭培養的孩子大多通情達理、樂于助人,能與別人進行很好的交流與溝通。而親情淡薄、專斷蠻橫的孩子大都比較孤僻、怪異、固執,很容易產生不良心理和不良行為傾向。美國精神病專家坎貝爾提出,要使孩子心理健康,父母要做相應的“精神投資”,輕輕的撫摸孩子,深情地注視孩子,關心孩子的成長的中心理需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把孩子看作是一個獨立的人,有自己的情感和需要,使孩子在家庭中能輕松發表自己的見解,家庭中父母與孩子的地位是平等的,家庭中的一切活動,孩子都有選擇和參與的權利。
二、學會傾聽、引導孩子
挫折對于一個孩子來說,是人生中的最好的大學。無論是誰,如果他沒有嘗過饑與渴的滋味,就永遠享受不到食物和水的甜美。當孩子遇到挫折產生不良反映時,應給予正確的幫助、引導。
父母對孩子的適度保護是必要的,但過度的保護是有害的,容易使孩子懼怕困難與挫折。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挫折,反復不能戰勝時,會出現自卑的心理。家長應鼓勵孩子有信心,并引導孩子戰勝困難,如:一個孩子做算術題,問父母,母親說你自己動腦筋。當孩子錯誤了,母親告訴他錯了,孩子撅著嘴又做了一遍,母親告訴他又錯了,這時,孩子非常的氣憤,眼淚都流了出來,不想再做了,這時,母親并沒有埋怨他,拿了幾只蘋果,讓孩子進行操作,孩子高興的跳了起來說:“我終于明白了,媽媽的方法真的太好了。”事后,母親告訴他,做事情都會遇到困難,只要有信心,一定會克服。但是,如果這位母親引導不正確,直接告訴他該怎么做,孩子就不會明白的這么快。
三、提供實踐、交往的機會。
交往是孩子發展的心理需要,孩子的交往能力,在與別人的交往過程中才能不斷提高,不斷吸取自己成功的交往經驗。作為家長在教給孩子交往方式后,要提供孩子交往實踐的機會,如:“開放門戶”邀請孩子們上門來玩,使孩子之間建立交往關系,經常往來。通過孩子幫助父母借送東西,鍛煉孩子主動與人交往的能力。通過名人的一些故事來引導孩子正確的看待自己,樹立與人交往的信心。走出去,主動帶著孩子去家里玩,請孩子帶著比他年齡小或大的孩子玩,鍛煉他與不同人交往的能力,教給他與人效的技能,潛移默化中幫助孩子提高交往能力,喜歡與人交往。
四、促進適度、均衡的發展。
面對社會的高度發展,家長們望子成龍的心越來越急切,但家長應該尊重孩子發展的規律,給幼兒提供寬松、自由的氛圍,使幼兒獲得適度、均衡的發展。
可以看到,面對眼花繚亂的特長班,無從下手,有的干脆一口氣給孩子報上四、五個特長班,無奈之下的盲目選擇和孩子們的努力,也許可以綻開家長的微笑,但誰會看到孩子們的微笑凝固了、消失了,誰會看到孩子們的腰慢慢彎下去了……
對各種特長,孩子需要的是一種愛好,一種興趣,家長們需要的是一種理性,是關愛。孩子成長成才的關鍵不是取決于家長強加于身的那些“長的木板”,更多的是要給孩子們自由呼吸自由成長的均衡發展空間,更多的要讓孩子的品德、品格、身體、知識、心理、毅力等方面的全面均衡式發展。只有這樣,孩子們成長的“木桶”才能裝容出最多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