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振宇
摘要:感情包含哀與樂,風景也有衰敗與繁榮。在古詩的描寫中,情與景往往密不可分、相輔相成——心情愉悅時往往是風和日麗、鳥語花香的風景相伴;心情沮喪時常常是凄風苦雨、百葉殘陽的風光相隨。但是還有一種古詩的寫作手法是反其道而行之的,常常是以樂景寫哀情,或以哀景寫樂情,這種反襯的手法往往給人以更加強烈的心理沖突,從而使哀情更哀,樂情也更纏綿悱惻。本文將結合具體例子詳細分析這種特有的古詩反襯手法,以使大家更加清晰地體會出古詩作者想要表達的情緒,進而體會這種反襯手法的寫作妙處。
關鍵詞:反襯手法;古詩;樂景;哀景;樂情;哀情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2)-12-
引言
所謂古詩反襯手法,其含義被王夫之在《姜齋詩化》中清晰道出: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用反襯手法寫出的古詩往往是于猝不及防中發生轉折,使所賞之人感受到更加強烈的感情,就像是平底起波瀾,更容易使讀者與作者發生共鳴,更容易感受到作者當時的心境。
(一)樂景寫哀
“喜劇的內核是悲劇”,我認為這與樂景寫哀情有異曲同工之妙。我認為情緒最反差的時候就是一群人熱熱鬧鬧的聚會之后,自己獨自返回家中靜坐的時候。如果一件事物你得到又失去的情緒絕對會比從來沒有得到過更加的強烈。王維《送元二使安西》的“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首詩的前兩句“渭城朝雨”“青青”“柳色”都是朝氣新鮮的景色,后面緊接著勸酒,最后落點“無故人”,馬上讓讀者想到出關之后孤獨一人的悲涼,與前面鮮活的景色形成非常強烈的反差,愈發襯托出不舍與悲情。就像是從鶯歌燕語溫柔如水的江南一路西去至粗獷豪放的塞北,朋友家人一并留在了繁華的南方,自己一人去闖蕩北方。所謂“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當體會過“呼朋喚友買酒去”之后,再“月下獨酌”的滋味往往是更加刻骨銘心的。又比如崔護在一次偶然踏青中寫下著名的《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這首詩描寫的場景也是非常美的,是在桃花繽紛的春季,詩人崔護外出踏青時,看到了令他心動的女子,女子的笑顏和桃花相互交應,使他心動不已但是或許是由于羞澀,或許是不合規矩,他只是淺淺討了碗水就告辭離去。第二年又故地重游,又想起了那個女子,可是那個女子已經不在了,桃花卻還是無知無覺的開的燦爛,也或許是看到桃花才想起了那個如桃花般的女子。睹物思人,但是人已不再了,就如《項脊軒記》中的亭亭如蓋的枇杷樹,景物再美也無法代替心中之人,反而更添思念,更加容易勾起過往美好的回憶,也更加襯托出現實中的孤苦悲涼。越美好的東西越容易流逝,越燦爛的事物越容易消失,珍惜當下。
(二)哀景寫樂
與樂景寫哀情不同,如果樂景寫哀情是描寫詩人的郁郁不得志、哀怨與傷情的話,哀景寫樂情則往往是寫出詩人的志氣、骨氣以及傲氣。經典的就像王安石的《梅花》: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何暗香來。來自冰天雪地、于灰蒙蒙中獨自盛開的梅花,僅僅這一幅畫就足夠描寫出梅花的傲骨。對于王安石最讓人熟知的就是“王安石變法”,凡是變法者都是有倔強不服輸的氣質在身上的,敢于發聲,敢于尋求突破,敢于不走尋常路。雖然變法失敗,但是這種精神是足夠我們永久去學習的。王安石的這首詩就像他人一樣,想要給陳舊環境添加新的生機與活力。哀景寫樂情的詩還有很多是用在邊關上的,像戍邊詩人王昌齡的《從軍行》: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雖然邊關生活非常的清苦,但是也要有打勝仗的志氣。還有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一股子豪氣油然而生。當讀這些詩的時候我常常再想詩人們當時所處的環境,閉上眼睛腦海中往往是在清苦的小木屋中,或者是在北方呼嘯的邊關帳篷中,他們或許正在憂愁百姓的生計,或許在思索退兵良策,感覺他們是真真正正的舍棄自我,為家國而奉獻著自己的力量,愈讀愈加佩服,也更使我們這一代人振奮。在物質條件更好的今天,在逆境或者環境沒那么優越時,也應該打起精神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為人民的事業而奮斗。
古詩中的反襯手法非常的多,哀景和樂景也不僅僅局限于上面的例子,我認為主要是去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詩人們對于其思想的藝術化處理才是最令人著迷的地方,還有其如急轉彎一樣的轉折,短短幾句往往不是小刀割肉一般的感受,而是如過山車一般拋入云端又急轉直下或者突然扶搖直上九萬里,這種反襯手法兩極對比的描寫往往使讀者更加記憶深刻,如同穿越時空一般與詩人心境合一,使人讀起來愛不釋手又感慨萬千,往往會勾起讀者的興趣,促使讀者主動去了解詩人的背景、故事等。
結束語
在古詩的眾多表現手法中,如果說正襯是利用事物的相似的條件來突出主體,意在將詩表達的意思融入其中,情景融合的話,反襯就是主體與襯體相反,襯體從反面作背景,襯托主體,使反差強烈,最大的放大讀者被詩里感情所震撼的力量。通過對反襯手法的認識,去體會哀景樂情、樂情哀景的奇妙反應,去體會我們與詩人隔著時空的共情,這又何嘗不是一件浪漫的事情呢?
參考文獻
[1]王昌銘. 樂景寫哀與哀景寫樂——談古詩中的反襯手法[J]. 中學生閱讀(高中版·高考), 2014, 000(007):38-39.
[2]王兆鵬. 千年一曲唱《陽關》——王維《送元二使安西》的傳唱史考述[J]. 文學評論, 2011(2):6.
[3]牛景麗. 今昔對比,花面映襯——《題都城南莊》賞析兼議古典詩歌中的”人面桃花”[J]. 名作欣賞:評論版(中旬), 2011(5):3.
[4]何長平. 品出古詩的“意鏡”[J]. 讀寫算:小學高年級, 2011, 000(011):4-5.
[5]劉佳. 走近李白的浪漫主義詩歌[J].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6(12):2.
[6]駱小所. 談談襯托的表情功能[J]. 當代修辭學, 199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