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數據環境下,高校應該積極探索如何運用大數據技術優化思政教育工作,促進當代大學生全面發展。高校思政工作應該構建數據分析平臺,落實網絡信息管理,充分把握大學生的行為規律與思想動態;創設大數據分析師資隊伍,全面提高開發與應用大數據技術的能力,運用大數據分析大學生的社會價值觀、思想觀念,從而有針對性的開展教育工作。
關鍵詞: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2)-12-
引言
大數據時代,大學生的觀念、思維模式都受到較大的影響,對網絡的依賴性導致他們思維方式的轉變。高校思政教師應合理運用便捷性、開放性的大數據充分了解大學生的特點,利用網絡溝通平臺、網絡課堂與大學生開展談論式教育,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師生平等溝通,提升思政教育效果。
1.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現狀
1.1.大數據時代與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沖突
大數據時代下,需要進一步創新、優化思政教育。大數據時代各種網絡信息從各個方面影響大學生的價值判斷與思維認知,教師的權威性受到挑戰。當代大學生更加崇尚平等、共享的理念。思政工作者除了要有專業技術與理論知識,還應該具有大數據意識,能夠靈活運用大數據技術。這些都是創新、優化思政教育的重要保障。但是在實際獲取數據的過程中存在各種復雜的數據信息,因而要求教師提高甄別與識別信息的能力。另外,數據信息過多,可能會對思政教育工作者造成干擾,影響其獲取可靠的有用的信息。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單純的說教,而是與技術的緊密結合。
1.2.大數據使思政教育工作面臨倫理難題
在大學生思政工作中運用大數據可能存在倫理問題。關聯性是大數據的基本屬性之一。在具體采集數據的過程中信息庫可能會同時摻雜著各種信息,比如大學生的考試成績、瀏覽網頁網絡、上網時間,這其中不乏有大學生隱私性、私密的信息。毋庸置疑數據獲得者最初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而獲取數據,但是他們無法預測使用數據的方向與范圍。運用這些數據,導致大學生的隱私信息被泄露。開放性是大數據庫的基本屬性。這也就意味著可能存在不法網絡分子收集利用大學生數據的情況,繼而侵害大學生的合法權益。
2.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措施
2.1.提倡個性化教育
通過大數據可結合IP地址預測人群的行為傾向與愛好,在此基礎上具體給出建議、服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引入大數據后有利于教師更精準地識別學生,充分了解學生的特點,從而實現有針對性的引導與教育,推行個性化教育。比如可運用大數據分析大學生參與課堂的情況,如是否積極發言,學生學習的興趣點在哪,是否認真聽講等。眾所周知大學生存在個體差異,如果針對所有大學生提出同樣的要求與任務,那么很難形成良好的效果。在此背景下,思政教育工作者能夠靈活運用大數據,能夠更為精準的了解大學生獲取知識的情況、興趣特長,完成作業的情況,并針對性的設定作業、要求,以挖掘學生的潛能。
2.2.改進高校思政工作
數據量大且豐富是大數據最大的特點。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者可通過網絡獲取各種參考資料、信息。這些信息對高校思政教師具有較大的參考價值,有利于教師創新工作理念。大數據的信息不僅數量多,且涉及到視頻、語音、圖片、文字等各要素。這對于教師而言就是巨大的數據庫、資源庫,這有利于促進教師完善知識體系,從而提高教學水平。同時以交叉形式存在的數據信息,更有利于共享資源,促進學生獲取數據信息,這些均有利于高校改進思政教育工作。
3.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的路徑
3.1.引導學生積極的人生觀
大數據時代,大學生隨時可能接觸到各種信息,這些信息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的思想。在網絡高速發展的今天,很多大學生習慣于在網絡上評價社會熱點信息、新鮮事物,并引起辯論。基于此,高校政治老師要借助大數據,充分了解大學生關注的熱點話題,及時通過大數據分析和跟蹤網絡輿情,從而了解當前大學生的所思所想,從而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跟蹤輔導,引導大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觀、世界觀。
3.2.分層教學
網絡環境下將進一步放大大學生個性化特征與差異。數據改革是大數據的主要特征之所在。高校可充分結合大數據分析大學生的特征,并因地制宜的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創新教育方法,充分解決大學生實際問題。重點關注貧困大學生、心理亞健康學生,以及極少部分有反社會行為的學生。理論認為,相較于心理健康學生以及少數普通大學生,貧困大學生更有可能沉迷于網絡之中,繼而出現網絡孤獨癥、精神麻痹等問題。針對這一問題可充分運用大數據與貧困大學生交流,及時幫助大學生進行心理疏導。針對心理亞健康的學生,教師要注重查找學生心理問題的成因,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對這部分學生進行心理干預,使其恢復正常狀態。針對極少部分有反社會行為的學生,建議高校思政工作者與國家相關部門配合,共同通過大數據技術、網絡監管、落實有效的監管工作,完善并健全執法工作。
3.3.巧用平臺,實現即時溝通
第一,高校應該重視與學生的溝通與交流。在大數據環境下,師生雙向溝通和諧、友好,更有利于培養大學生明辨是非,真偽的能力,從而促進大學生保持獨立的見解,特別是在網絡論戰以及面對網絡謠言時,更能夠充分把握正確的觀點。第二,應該充分發揮大數據平臺的優勢,對大學生的思想行為進行全面分析與預測。“云課堂”是伴隨著大數據而發展而來的。高校思政教育應該充分發揮“云課堂”的作用,引導當代大學生主動接受思政教育,發表個人看法、評論等。同理,教育工作者可利用“云平臺”全面掌握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并及時與學生溝通,充分了解學生的需要。
4.結束語
綜上所述,信息時代,我國高等教育應合理運用大數據技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質量,全面解決高校學生思想問題,促進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意識。在大數據背景下,應該深度融合高校政治教育與大數據技術,創新教育理念,提高實際獲取與處理信息數據的能力,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參考文獻
[1]武昭陽,陳陽,賈紅達.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創新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21,(52):13-16.
[2]董前程,趙培琳.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探論[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1,(48):51-54.
[3]張蔥竹.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時效性探析[J].科教導刊,2021,(35):83-85.
作者簡介:趙文力(1968.11—),男,漢族,籍貫:河南省鄭州市,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研究生學歷,研究方向:文化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