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繼飛
近期教育政策出臺密集程度之高,前所未有。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是我國未來一個時期教育發展的頂層設計和基本任務。“雙減”之下的“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其主旨是“減量增質”和“減負增效”。作業設計是每位教師的常規教學行為,但如何保證作業設計的高質量卻是一項新課題。
一是完善作業管理機制。過去的作業布置基本上是任課教師各自為政,導致作業管理的無序和作業功能的低效。學校應建立年級組、學科組、任課教師三級作業管理機制,進行作業統籌,合理調控作業結構,每門課程和每個學期的作業需要整體布局,確保難度不超課程標準、容量不超“雙減”規定。學校還應建立作業校內公示制度(目前仍是形式大于內容),加強過程性的作業質量監督。
二是發揮作業育人功能。作業具有診斷性和發展性功能,一是用于了解學情并改進教學,二是用于鞏固和促進學生知識、能力和情意發展。傳統作業側重于利用練習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忽略其他功能。高質量作業設計必須考慮如何充分發揮作業在學業診斷、立德樹人、知識鞏固、能力發展、學情分析等方面的育人作用,包括如何激發學習動機和培養學習內驅力。
三是明確作業育人目標。作業是課程與教學的一環,高質量作業要為落實學習目標進行設計,為提升核心素養進行優化。無論是布魯姆的教育目標分級和加涅的學習結果分類,還是我國基于核心素養的學業質量標準,作業任務須與學習目標對接。中小學課程內容不僅包括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不同維度,還包括跨學科實踐活動,教師要基于不同的目的設置不同類型的作業題。高質量作業尤其要能引導學習者進行深度學習。
四是優化作業內容設計。高質量作業的內容設計要具有良好的基礎性、綜合性、開放性、層次性、實踐性和趣味性。作業設計和命題是教師的一項基本技能,教師不能做教輔書的“搬運工”,應結合課程標準、STSE理念和學生興趣進行個性化的作業設計,注重思維品質發展。教研部門和學校應該將作業設計納入常規教研活動,系統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學習規律、體現核心素養育人導向的基礎性作業與拓展性作業,利用問題導向和情境創設來回歸社會現實,要盡量減少單純知識記憶性的作業,堅決克服簡單機械訓練的作業,必須杜絕無效重復和以懲罰為目的的作業。
五是活化作業作答形式。傳統的作業形式是紙筆作答,高質量作業應考慮作答形式的靈活多樣性,結合年齡和學科特點采用練習、思考、觀察、調查、問辯、探究、實驗、做一做、說一說、畫一畫等不同形式。除了紙筆作答之外,可以是口頭問辯、實驗操作、社會調查、項目設計、實物展示、角色扮演等;除了個體型作業外,也可設置一些合作型作業。
六是關注作業容量問題。作業設計重在質而不在量,作業容量與作業的數量和難度有關。其中有諸多技術性問題需要考慮,除了學科之間的平衡問題,還要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因為學力不同的學習者完成相同作業所需時間會有不同甚至差異較大。高質量作業需有分層和彈性的設計,可以設置必做題和選做題(包括限選和任選)。除了差異性,作業布置還要體現量力性,高質量作業需要有適度的認知負荷,作業并非越容易完成越好。
高質量作業設計旨趣何在?簡而言之,須有明確的目標、適度的負荷、多元的形式、深度的思維、最佳的效率……凡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