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攀登
[摘? ? 要]筆者以耕讀文化觀照下的農村校園文化活動育人模式的構建為主要內容進行闡述,結合當下新課改提出要求以及鄉村振興發展為主要依據,從以書香校園為基礎,增強校園文化品位;打造環境文化,賦予客家校園生命;培育精神文化,彰顯師德之魂;開展特色教育,保證耕讀之花盛開,這幾方面進行深入探討和分析,其目的在于耕讀文化下構建農村校園文化育人模式,彰顯農村校園文化特色的同時,構建活力的校園文化,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成為新時代所需的優質人才。
[關鍵詞]耕讀文化;農村環境;校園文化;師德之魂
耕讀屬于客家文化的精髓部分,認真提煉和研磨這一文化思想,并有效運用到校園文化指導辦學中, 能夠促進師生共同成長
一、書香校園為基礎,增強校園文化品位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要將教育的全部問題都歸結為閱讀問題,讀書能夠幫助學生積累文化,拓展是學生全面發展的門,也是教師成長的有效途徑。因此,基于耕讀文化觀照下農村校園文化育人活動的構建要注重結合時代扎實地開展活動,促進學生更好地發展,具體采用的措施如下:
(一)控制作業時間,引導學生閱讀
政府和學校已經嚴格明確各年齡階段學生每天都要有一定的書面作業時間,禁止學生購買非教育部門指定的課外練習作業,保證家庭作業和學校作業能夠有效結合。作業的設計要結合學習的內容,彈性化變化為學生的早讀、午讀、晚讀,保留充足時間為學生提高更多文化素養。
(二)構建好書交換陣地,堅持借閱讀書
為有效展示出農村校園圖書館個人藏書以及電子書籍等資源的價值和優勢,學校應積極組織廣大師生大量持久地開展閱讀活動。農村校園要整合當地資源,為學校每個班級都配備一個書架,要求學生每月定期將上面的兩本好書更換到班上,一起和其他學生相互交流閱讀。并且農村圖書館要定期開放。班主任需要集合圖書館交流量的需求,轉變傳統家庭空間局限,學生自愿將優秀書籍拿到班級要進行記錄造冊,學生通過查閱掛單書就可以找到想要閱讀的書,從兒童書架上借閱,借閱要做好登記,以免造成破壞和丟失。
二、打造環境文化,賦予客家校園生命
校園環境能夠激勵學生閱讀,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習慣。因此,基于耕讀文化下,農村校園文化構建要注重創造良好的環境。環境文化是一種能夠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顯性的課程內容,對于學生的發展和健康成長存在著不可忽視的價值。學校要爭取得到上級政府資金的投入,有步驟地開展寄宿學校工程建設,構建宿舍大樓等,為學生替換新的桌椅,儀器等配備。與此同時,還要注重校園文化的生成過程,保證任何一項建筑都能夠給予校園文化一定的生命寓意。
(一)新校門構建,賦予校園安寧
耕讀文化下要注重校園文化的構建,首先需要為學校建新的大門,學生上學放學能夠有效避開各種安全隱患,放心到校園生活。還要注重農村學校在四周圍做好封閉工作,大門還要有保衛室和保安人員并裝設監控,保證農村教師從事教育職業尊嚴感不斷提升,學生能夠在學校成長中獲得幸福感,通過大門保衛室的構建,為校園增添安寧。[1]
(二)卵石小路構建,展現勤學有路
基于耕讀文化基礎上,要有效模仿田園居民千米古街的方式在校園內部、運動場周圍鋪設鵝卵石小路,并將其小路的名稱命名為勤學路,其中巨大的山石上應刻字為“勤”,通過校園文化的構建,督促學生勤學,自信,通過不斷努力成為有才之人。
(三)書型花壇,促進學海無涯
為保證農村校園文化構建更有特色,可以在校園內部生活區開辟一條書型花壇,在花壇的邊緣上設置噴泉,并在兩旁設置拱形小橋,夏天春意盎然,垂柳依依,學生們可以在橋上欣賞花壇景色,也可以在旁邊讀書休閑,別有一番鄉村校園詩意 。
(四)卵石護樹,促進知識和環保
鄉村校園內的古樹應被充分利用,引領學生在樹蔭下有效獨自玩游戲,為保證學生們能夠在樹下有效閱讀,可以在樹下鋪設卵石,設置不同圖形,寓意知識和環保,保證學生們能夠在休息過程中讀書,增添文化元素。[2]
三、培育精神文化,彰顯師德之魂
人都是有精神的,新時代下課程改革高度重視師德的回歸,在社會轉型的市場經濟體制下,學校精神文化是必然的。只有領導者注重提煉塑造高品質校園文化精神才能夠引領學生高度發展,增強農村校園文化建設的知名度。[3]
(一)學習校訓,嚴格遵守
在農村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視耕讀文化的挖掘,引領學生學習校訓,認真讀好書,嚴格遵循,不斷促進自身的發展。[4]還要注重挖掘學校存在的文化底色,通過校訓的發展推動耕讀文化的進展,保證學生能夠在內心深處形成勤儉自強的思想,以此為基礎引領學生和教師共同成長和發展。
(二)傳承師德,促進發展
校長是整個農村學校師德教育的主要責任人,應針對農村教師,區域生長,思想觀念的局限進行改進,針對師范教師的職業行為,提出師德“六不準”,守時“四提前”,倡導“三個講”的學習精神。“六不準”是教師不能在校內抽煙,不能在上課接打手機,不能喝酒后上課,不能穿拖鞋背心上課,不能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更不能以非法行為方式表示訴求;“四提前”是提前一分鐘,提前上課上班開會,提前一分鐘備課,提前做一個題。[5]結合新課程改革對教師提出的高要求,學校應引導全校師生共同學習“三個講”,與此同時,還要大力宣傳鄉村本土文化優秀教師的典型事跡。弘揚學校的三種工作精神,保證教師具有奉獻精神、愛崗敬業、樂于鉆研、勇于進取、保證教師能夠彰顯出客家教師團隊的境界和品格,基于農村校園內稱為教師構建自我,做出奉獻的精神家園。
四、開展特色教育,保證耕讀之花盛開
學校要注重從生活決定教育的觀點為基礎出發,將學校教育和社會生活實踐充分結合起來,不斷激發學生的興趣,從而為社會培養更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優質人才。重知識傳遞,輕社會實踐的現象應在新課改下被轉變,否則將會產生眾多負面影響。因此,新時期要高度重視更多文化的傳播,在農村校園內開展更多文化特色教育,保證更多思想和理念進入校園,走入課堂,進入學生頭腦中,保證學生從小就接受更多文化的熏陶,養成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的思想。并能夠在讀書中不斷實踐,實踐中有效讀書、會讀書、讀好書,成為一個對社會有貢獻、有用的有價值的人。[6]學校還要注重在文化課程上增加耕讀內容,將其編入義務教育教材內,將原汁原味的鄉村文化帶入學生課堂中。保證學生能夠更好的全面發展。與此同時,還要高度重視,組織更多文化社會實踐活動,每學期有計劃地安排充足的時間引領學生到農村企業,進行現場感受,實地學習,通過學生的不斷實踐,升華,感悟,能夠體會勞動背后的艱辛,讀書的價值,從而樹立良好的學習志向。同時注重圍繞讀好書的育人目標為出發點,為學生營造適合的書香環境:廣播中播放詩文內容,引領學生誦讀文章;墻上掛有書畫,班級設置名言警句,宿舍有書柜,走廊粘貼名言警句等;還要引領學生在早中晚三個不同階段讀書,將故事文引入課程中,定期展示讀書體會,展示優秀作文和書畫,在校園內評選書香班級以及宿舍等,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書香活動,促進學生的更好發展。幫助學生養成良好閱讀習慣,拓寬視野的同時,知識面不斷增長,從而可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未來更好地為社會服務。
總而言之,在新時代,基于更多文化的關照下,農村校園文化的構建要立足于校情,統籌規劃,高標準布局,從而可以打造更有特色的校園文化目標。在實際構建過程中,要將客家文化作為校園載體,有效推動更多文化的不斷積累。在更多文化積累過程中引領學生有效閱讀,結合時代需求,創設特色的校園文化,開展符合學生內心發展需求的校園特色活動,引領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客家文化,掌握更多耕讀內容,并將其有效編入課程文化體系中,引領學生不斷學習和嘗試,校園文化內涵注入生命活力,促進教師和學生的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冬影.人本理念下高校校園文化活動育人模式的構建路徑[J].明日風尚, 2018(6).
[2]陳益飛.基于校園文化建設的資助育人模式構建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9,25(3).
[3]趙一峰,俞金珍.特色文化課程化:學校育人模式新路徑——以沈周特色文化基地建設為例[J].教育視界,2020(1).
[4]金支平.構建校園文化載體 豐富學校育人途徑——以敦煌中學為例[J]. 甘肅教育,2019(19).
[5]伍依安.構建特色文化育人模式,推動中職教育創新發展[J].天工,2019(2).
[6]王振亞.讓耕讀文化在校園接續——岳陽市君山區黃金小學辦學特色寫真[J].湖南教育(中旬刊),2018(1).
(責任編輯: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