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偉
[摘? ? 要]教育部《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的發布,確定了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地位。作為一門必修課程,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既不等同于課外活動,也不等同于活動課程,其課程理念是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其具體內容由學校自主開發,其實施過程注重學生的主動實踐和開放生成。以近幾年課程開設過程中存在的一些亟須解決的問題為引導,基于課程目標定位和遵循原則,闡明了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最新策略。
[關鍵詞]問題引導;綜合實踐活動;實施;新策略
一、亟須解決的問題
(一)如何創新活動形式
近幾年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得到了學校、教師、家長、學生、社會的普遍認同,和其他學科一樣,開設比較到位。各年級學生都能按照學校、年級組的統一安排,有序如期參與綜合實踐活動。但是,每周要開展二次綜合實踐活動,每學期達三十多次,在活動形式上,做到次次吸引學生難度較大。為此,如何創新活動形式,讓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中被創新性的活動形式所吸引,就成為目前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
(二)如何豐富活動內容
這幾年來,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一般都由學校自主開設。在開設課程時,學校一般會根據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認知能力、實踐水平,與學校年度活動安排和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開設相結合,以班為單位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盡管各個年級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都能結合學校、年級、教師、學生實際進行課程設置與實施,但是,大部分活動還是在學校內進行,活動內容也與各科綜合實踐緊密相連,校本味濃,校園化足,在校外開展的時間少,次數少,活動內容在社會面上拓展得還不夠廣闊。為此,在今后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展上,如何拓寬活動渠道、豐富活動內容,值得我們探索。
(三)如何優化評價機制
近幾年來,針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展與實施,絕大多數中小學也出臺了評價制度,完善了評價機制。除了從綜合實踐活動次數、學生參與度、活動效果等方面對承擔課程的教師進行評價外,還從學生綜合實踐成果和綜合實踐調查報告展示以及學生綜合實踐活動表的填寫、綜合實踐活動圖文影像資料的展出或收集等方面,對教師進行評價,應該說也切合實際,起到了應有的評價作用。但是在對教師與學生的激勵性評價上,還需要進一步完善。為此,在重視結果性評價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過程性評價,注重對活動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實踐的激勵性評價和活動結束后的成果宣傳、推廣評價,形成客觀、全面、及時、有效的評價機制,以充分調動教師、學生乃至家長、社會的積極性,聚合各方力量,形成共振效應,讓各方的價值和力量都能在影響力的擴大中得到體現和勃發。
(四)如何獲得社會支持
中小學綜合實踐課程的開展和實施,離不開家庭、社區等方面的支持。盡管在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大多數家長已經意識到了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存在孩子升學方面的壓力,家長并沒有全身心地為孩子參加綜合實踐活動出謀劃策、“保駕護航”。在內心深處,還擔心綜合實踐活動浪費孩子的學習時間,表面上支持,實際行動上沒有付出。社區或其他一些社會部門也對學校組織的綜合實踐活動持冷漠態度,盡管沒有明確表示不理解、不支持,但是在安全措施的保障上、現場秩序的維護上、設備器具的支持上,都敷衍塞責,應付了事。為此,如何在走出校園開展綜合實踐活動中獲得社會支持,也需要進一步思考、爭取。
二、課程開設目標定位和遵循原則
(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設的目標定位
《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指出,綜合實踐活動是與其他學科課程并列設置的國家義務教育必修課程,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內容由學校面向學生的個體生活和社會生活而開發,初中平均每周不少于2課時。以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為導向,課程總目標定位于學生能從個體、社會生活及與大自然的接觸中獲得豐富的實踐經驗,形成并逐步提升對自然、社會和自我之內在聯系的整體認識,培養其責任擔當、問題解決、創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識和能力。
(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設的遵循原則
1.自主性原則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設的自主性原則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在綜合實踐活動的管理和指導上,由地方統籌、學校開發,體現學校層面課程開發的自主性;二是以學生為主體,面向學生的個體生活和社會生活開展綜合實踐活動,通過學生的自主參與、動手動腦,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三是以教師為主導,通過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自主性,引導學生從個體、社會生活及與大自然的接觸中獲得真切的體驗及鮮活的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教師萬萬不可越俎代庖,更不能搞“一言堂”,而要激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創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識和能力。
2.實踐性原則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重在實踐,在課堂之外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時間和更為廣闊的空間,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之中,對個體生活和社會生活進行體驗,才能從中收獲知識、獲得感受、總結經驗、汲取教訓,從而增長智慧和才干。
3.開放性原則
在課堂上讓學生動手動腦、實踐創造,往往會受到時空的局限。由課堂到課外,把所學學科知識應用到更廣闊的個體生活和社會生活中去,不受課堂的限制,不拘于校園的生活,面向更廣闊的領域,多角度、多層次地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在更廣闊的層面上形成并逐步提升學生對自然、社會和自我之內在聯系的整體認識。
三、課程實施問題解決和創新策略
針對近幾年綜合實踐活動開展中存在的一些亟須解決的問題,基于課程開設目標定位和遵循原則,可以通過創新活動實踐策略,嘗試解決創新活動形式、豐富活動內容、優化評價機制、獲得社會支持等問題。
(一)靈活設計活動形式,求得活動的新鮮感和吸引力
綜合實踐活動有沒有吸引力,從學生的感官需要出發,要注重活動形式的靈活選擇或創新設計。活動形式選擇或設計好了,通過第一印象就能吸引學生眼球,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例如,開展一次“愛心連接你我他”的綜合實踐活動,選擇或設計什么樣的活動形式能夠吸引學生的眼球,同時還能吸引周圍人的光顧,對于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和主動性、積極性都有很大的作用。如活動海報的宣傳、活動過程的卡通提示等,形式選擇新穎獨特了,甚至于滲透了組織、管理者的創新才智。這樣,就能增強學生對活動的期待感、參與積極性和活動新鮮感。
(二)切實豐富活動內容,求得活動的多樣性和實效性
參與綜合實踐活動,是初中生了解社會的一個窗口。和初中生心理特征和認知能力相結合,切實豐富活動內容,既能讓活動內容豐富多彩,又能把教育效果突出出來。例如,組織學生走進工礦企業、基地機構、場館展廳等,開展社會參觀活動,讓學生了解社會單位、機構的運轉運行情況,社會建設、發展的歷史、現實、未來,從中受到愛國主義思想的教育和熏陶。再如,引導學生開展社會考察活動,通過走進街道社區、鄉間村里,學習考察當地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生活方式等內容,增強學生體驗,豐富學生知識,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思想情感。還如,組織學生開展環境污染、植被破壞、夜幕下的小廣告、“中國式”過馬路等方面的調查,結合學生所學地理、生物、化學、物理的學科知識,對一些熱點問題或需要關注、解決的不良社會現象進行深入調查,分析產生原因,探索解決的辦法,以此喚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三)周密布局活動過程,求得活動的體驗感和收獲感
對于初中生來說,其好奇、好動的特點有利于在活動過程中讓他們獲得相對應的體驗感和收獲感。無論組織何種主題的活動,不管是開闊學生視野還是掘深學生感知,都需要周密布局活動過程,設計、安排好活動環節。例如,在組織學生參加“為孤寡老人獻愛心”社會公益活動時,就要周密布局活動過程,像走那條路線敬老院、哪幾個孩子為哪幾位老師獻愛心、獻什么、怎么獻等,都要把一個一個的活動環節設計好,安排好。這樣,學生才能在實踐活動中做得順暢,體驗深刻,收獲滿滿。
總之,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開展,初中階段的綜合實踐課程也要與時俱進,有針對性地解決新問題、適應新形勢,以達到課程開設的階段性實踐活動目標。
參考文獻:
[1]任明廣.初中生社會參加實踐活動機制的探索[J].江蘇教師通訊,2013(5).
[2]孫鴻.關于在中學生中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思考[J].上海教育,2010(10).
[3]吳梅梅.提升初中學生綜合實踐活動效果的方法與策略探究[J].綜合實踐活動研究, 2019(7).
(責任編輯: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