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虎
摘 要:現如今,我國經濟法學教育處于融媒體時代,倘若想提高經濟法學教育成效和質量,必須明確經濟法學教育的主流陣地,依托融媒體優勢特點,加強學生對經濟法學的了解和認識,探索符合經濟法學教學要求的方法與規范。故此,本文基于對融媒體特征進行解讀,闡述經濟法學教學原則,分析經濟法學教學困境,而后總結出具體開展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融媒體;經濟法學;教學;現實困境;理性選擇
一、引言
在融媒體時代背景下,伴隨國內教育事業改革持續深入,高等教育規模不斷擴大,但各大院校也相繼出現質量下降和教學水平不盡如人意的情況。尤其在經濟法學教育活動開展中更為明顯,普遍存在教學目標不統一和教學內容設置缺乏合理性的問題。故此,高等院校要積極探究解決教育困境的方法,為日后經濟法學課程教學提供正確方向,促使經濟法學學科得以長足發展。
二、融媒體特征
融媒體發展無法脫離現代科學技術的支撐,科學技術的推動作用和積極效應不容忽視。基于新時代背景下,隨著科技水平日漸提升,數字技術不斷發展,網絡技術日益成熟完善,多媒體技術突起,融媒體呈現出強大生命力。在融媒體背景下,現代新技術相互滲透、融合、協作,在不同媒體終端發揮不同功效,使媒介間的界限更為模糊,衍生出新媒體,為融媒體時代的來臨創造了優質條件。第一,數字技術發揮關鍵作用,是融媒體發展的前提,因其具備融合性特點,可打破媒介間存在的壁壘,模糊媒體邊界,推動融媒體發展,并為其進步提供強大動力。第二,數字技術與網絡技術存在共同特征,具體呈現在建設性與虛擬性上,有助于推動新媒體形態融合,使其相互滲透、相互貫通,實現“互聯互通”。可見,新興媒體發展無法脫離技術支持,伴隨技術發展而實現全新突破。
三、融媒體時代下經濟法學教學的現實困境
(一)教學目標模糊
近些年,我國教育界對經濟法學存在一定爭議,其中經濟法學歸屬問題爭議最大,其隸屬于職業教育范疇,還是精英教育范疇,又或屬于通識教育,此爭議尚未得到定論。究其根本,主要因國內高等院校對經濟法學教育目標定位存在差異,盡管經濟法學屬于法學專業教學重點課程,要求其教學目標和法學教學目標保持統一,然而各大院校對經濟法學教育要求均各不相同,無法使經濟法學教育目標和法學教育目標實現統一。通過比較不同學校經濟法學教育大綱發現以下規律:各大學校大綱不同,但均要求學生學習經濟法學基礎內容,然而因教學大綱內容存有羅列性差異,所以在其他方面會呈現出諸多不同。譬如,部分學校要求學生分析經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但其他學校則要求學生掌握分析經濟案件的方法。可見,在各大本科學校經濟法教學中,職業技能教學整體所占比例是各大院校教學目標設定的最大分歧。
(二)教學內容陳舊
經濟法屬于新興部門法,在中國尚未構成完整健全的理論體系。因經濟法和民法存在學科劃分問題,致使其處在異常尷尬的境地。由于受到我國教育界及經濟社會的影響,國內對經濟法的組成依舊存有極大爭議。從教育角度來講,經濟法的確定對學校相關專業教學計劃安排具有直接影響,然而因經濟學爭議不斷,嚴重限制了經濟法學課程教學內容設置,從而上升到學校教育問題。因經濟法學課程體系尚未確立,使得各大院校課程教學內容安排存在極大不同,因此,要想掌握不同院校教育內容,只能依靠學校教學大綱。
(三)教材選擇不當
在融媒體時代背景下,經濟法學逐漸興起,相關教材亦比比皆是,正因如此使得教師在選擇具有權威性和完整性經濟法學教材上面臨極大難度。由于教材出版規章缺少完善性,高等院校多數教師由于自身職稱評定等多種原因相繼出版各種圖書,使得市場經濟法學教材參差不齊。部分學校為了快速選擇教材與響應教育組織號召,會選擇部分國家級與省級優秀教材,這樣選擇教材具有一定好處,但同樣也存在諸多不足,單純運用這部分教材,無法對不同學生展開“因材施教”。
四、融媒體時代下經濟法學教學理性選擇
(一)明確經濟法學教學目標
在傳統教學理念中,人們過于重視理論知識,忽略了實踐教學的意義和重要性,此種教學觀念使得國內高等院校畢業學生往往只具備豐富扎實的理論知識,但實踐經驗匱乏,在經濟法學教學中也呈現出此種情況。基于此,在融媒體時代,為了使經濟法學教育更貼合社會對其專業人才提出的需求,教師必須重新設定教學計劃。在經濟法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應適當增添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可將自身課堂所需法律理論知識應用在實踐中。在現代社會發展背景下,社會不僅要求法律專業人才具備豐富扎實的理論知識,還要求其掌握熟練的操作能力。因此,教師必須重視實踐內容教育,培育學生法學技能,充分滿足現代社會對法學職業人才提出的現實需求。
(二)合理安排課程教學內容
在經濟法學教學活動開展進程中,不管是教學內容還是教學手段均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結合融媒體時代發展要求,創新改革。其一,從教學內容方面而言,基于法律的實用性要求,專業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活動時,不能僅依靠教材內容,應該發揮自身前沿性眼光,深入了解我國經濟立法具體動態和經濟政策更新,依托各種網絡媒介為學生整合優質教學資源,以此作為課堂教學內容的補充。
(三)強化法學教師媒介素養
所謂媒介素養,即指人們獲取、分析與評價各類媒介信息的綜合能力。針對法學專業教育工作人員而言,媒介素養主要囊括兩方面:首先,加強對媒介的了解和認識,樹立正確積極的媒介導向,以批判的態度接納媒介信息。其次,提高媒介應用能力,科學合理運用媒介載體,使其為經濟法學教育課堂教學工作所用。現如今,隨著網絡環境開放程度不斷加大,媒介信息堆積情況嚴重,且信息質量參差不齊,真假難辨,不僅會影響法學專業學生搜索學習資料,還會影響專業教師的正確判斷。
結語
因經濟法學學科體系尚未完善,在實際教學中會出現諸多問題,因此學校在展開具體教學時,要以學生學習特點為基礎,結合融媒體優勢,合理制定教學目標,優化課程教學內容,正確選擇教材,提升經濟法學課堂教學成效。
參考文獻:
[1]王俊峰,張曉彤.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國際經濟法課程教學改革探究[J].大連民族大學學報,2021,23(2):189-192.
[2]何小英,韓蓓.融媒體時代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路徑創新[J].昌吉學院學報,2021(4):2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