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維雯
摘 要:基礎教育階段的音樂課程是人文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之一,是全體學生的必修課。近幾年來,隨著我國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音樂教育質量也得到了明顯的加強,尤其在全新的《音樂課程標準》出臺之后,更加為我國音樂教育提供了正確的發展方向。為了有效提高音樂教育水平,加強我國學生的總體音樂素養,當代音樂教師應該深度挖掘音樂課程中的價值,并將其融入到音樂教學的全過程中。因此本人主要對音樂課程的價值進行了深入探究,希望能為廣大音樂教師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音樂課程;人文學科;美育
眾所周知,音樂是一名典型的情感藝術,他能有效激起欣賞者的情感共鳴。音樂課程的內在價值主要通過欣賞音樂、表現音樂和創造音樂實現,當代音樂教師完全可以通過這些方法,向學生滲透音樂課程的價值,讓學生接受全方位的價值熏陶,從而為學生今后的音樂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促進學生綜合發展。
一、為學生提供審美體驗
以審美為核心,是基本理念。通過音樂教育使學生感受音樂的美,并體會所抒發的情感。,這其中并沒有枯燥和嚴厲的說教,而是一種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方式,讓學生接受美的潤澤,為他們終身熱愛音樂、熱愛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礎。近幾年來,我國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素質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推動學生全面發展,音樂教育作為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獨特的部分,一直以來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傳統教學模式中,大部分音樂教師都會以智力教育的方法來開展音樂教學,以科學實踐的模式來學生學習音樂,這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和情感體驗相背離。為了進一步優化教學效果,激發學生興趣,教師應該在音樂課程教學中給予學生更好的審美體驗,并將其作為音樂教學的核心,將音樂教學變成引導學生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的過程。比如,在開展音樂賞析教學的過程中,就是要想讓學生更好的理解音樂要素在音樂中起到的具體作用,如節奏、音色、速度、旋律等等,讓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到音樂中最扣人心弦、最具表現力的部分,應該引導學生從整體體驗音樂,而不是將音樂拆分成各種構成元素,一點點為學生講解。就是要側重于激發學生對音樂的情感共鳴,讓學生真正感受到音樂的魅力。另外,在音樂教學中,實踐同樣重要,為了使音樂概念和音響達到統一,單純依靠對音樂概念的死記硬背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教師應該注意為學生開展相應的音樂實踐活動,將學生的情感體驗貫穿整個音樂教學的始終,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出音樂課程的審美價值,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審美體驗。
二、創造性發展
音樂的產生實際上就是創作過程。在音樂課教學環節中,教師強調要切實把課堂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孩子們逐步成為自己學習或活動領域的“小主人”,無論學生表演還是藝術欣賞,都應當伴隨著他們的創造性思想,即興表達出豐富生動的藝術聯想。例如,在音樂鑒賞中,教師可以先簡單介紹作品,讓學生對作品形成審美體驗。接著,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想象的方式來完成自己的創作。在這里,教師首先要為學生營造一種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使他們能夠投入到音樂欣賞課的教學中來,然后給學生一些關鍵詞,在他們的腦海里形成一個畫面,這個畫面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想象力的過程,如果有些學生有繪畫基礎,他們也可以畫在紙上,這是審美創造的另一個過程。這種從聽覺到視覺的審美創造,讓每一個學生都興奮不已。
三、文化傳承價值
音樂活動是人們精神生活的一項有機組成部分,也是傳播人類文化精神的另外一種重要表現形式和載體。研究民族音樂藝術,是民族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重要方式。只有廣泛了解和熟悉自己國家的優秀音樂文化,才能增強自己對民族音樂,對自己國家的音樂、藝術的熱愛。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注重培養學生學習民族音樂的興趣和熱情,使他們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從而達到“樂教”目的。因此,加強學校民族音樂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弘揚傳統民族音樂,有利于全面加強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意識。
比如,就是完全可以讓學生與同桌或小組為單位展開交往,定在唱歌、表演或演奏等音樂活動中,讓學生將獨立思考、集體學習和小組學習進行有機結合,并從小組內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的合作學習入手,將共同參與作為基本目的,實現平等、民主、和諧的交際氛圍。在這樣的音樂實踐活動中,學生的潛能會得到深度開發,團隊意識也會得到充分培養。另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學生的課余時間,開展音樂活動,讓學生真正走出課堂,不受教室和課堂的制約,無拘無束的進行交往。在交往過程中,學生可以相互討論自己的音樂體會,交流彼此學習音樂的心得,讓音樂課堂成功得以延伸,這也會有效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拉近學生彼此的距離。
四、表現和社會交往價值
古人云:“言之不足歌詠之,歌之不足舞蹈之。”學生需要通過在各種活動中的成功經驗培養自信心。而這種自信心,又來源于教師對教學目標和內容的準確把握。因此,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備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音樂教育,要求學生“充滿自信、公開地歌唱”,就是這種價值觀的具體體現。在音樂素養教育中,往往需要通過集體互動來進行主要的教學內容,每一個學生都需要樹立和諧向上的音樂集體意識。它是一種集體的音樂活動,也是學生組織的以音樂為紐帶的社會人際交流實踐活動,有利于學生社會交往能力的培養,這種社會交往的價值體現在人類的發展中至關重要。
音樂不僅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更是人類文化的寶貴結晶。就是通過開展音樂教育,尤其是民族音樂教育,就能夠有效消除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距離感,充分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從而培養學生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這對于素質教育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對學生開展民族音樂小學,可以從根本上拓寬學生的音樂事業,從而推動民族音樂和傳統音樂教育的結合,形成“雙贏”的局面。
結語
總之,音樂教師們在日常音樂課教學指導工作中,要注重提高學生音樂審美能力,培養學生創新意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讓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充分體驗和享受音樂帶給他們的幸福感。
參考文獻:
[1]閆經緯,吳躍華.我國音樂課程標準實施中兩個熱點問題的思考[J].藝術教育,2007(05).
[2]徐穎.對中小學音樂課程改革的幾點思考[J].中國民族教育,2007(05).
[3]陳榮.《音樂課程標準》實施中的問題分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