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紅蕾 江蘇省徐州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我國一向注重通過幼兒園與家庭密切協作為幼兒的健康、全面發展提供支持,這種理念體現在國家頒布的學前教育綱領性文件中。
《幼兒園工作規程》中指出“幼兒園應當主動與幼兒家庭溝通合作……”,《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也指出“幼兒園應與家長、社區密切合作……”,《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又指出:“幫助幼兒園教師和家長了解3—6歲幼兒學習與發展的基本規律和特點,建立對幼兒發展的合理期望,實施科學的保育和教育,讓幼兒度過快樂而有意義的童年。”
2012年《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的頒布確立了幼兒教師專業人員的身份;2022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以下簡稱《家庭教育促進法》)頒布,明確了“家庭教育”的概念和指導范圍,也明確了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三者的分工和責任。
從立法的高度重新審視幼兒園家園協作,給幼兒園管理與教學帶來了新的啟發和思考。
幼兒園與家庭教育有共同的教育對象。從幼兒身心發展的全面性特點出發,學習環境越趨于一致,幼兒得到的發展越好。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尤里·布朗芬布倫納的生態系統理論指出——處于家庭、學校、社區一致的教育生態系統中的受教育者會得到更卓越的發展。因此,作為專業教育機構的幼兒園應主動、有計劃地設計和開展系統、有序的家庭教育培訓以及相應的實踐活動,實現幼兒園與家庭教育理念起點的一致。
案例:從“家園合作項目組”到“家庭課程項目組”
十幾年前,徐州市A幼兒園就成立了“家園合作項目組”,該項目組由幼兒園園長和幾位骨干教師組成,指導、幫助教師做好家長工作。隨著《指南》的頒布及園本課程建設步伐的加快,該園逐漸認識到家庭教育是保教質量提升不可缺少的力量,于是“家園合作項目組”更名為“家庭課程項目組”。

A幼兒園2022年8月—2023年1月家庭課程框架





幼兒園首先為“家庭課程項目組”增設了專家團隊。兒保專家從兒童健康保育、兒童營養膳食、兒童健康發展測評、特殊需要兒童初診及矯治等方面指導家庭和幼兒園提升保育水平。課程專家指導幼兒園對現有園本課程進行診斷和設計,在貫徹落實《指南》的基礎上,將幼兒的家庭生活、幼兒園生活以課程目標為核心貫穿成一個整體,對教師、家長進行培訓,提升其課程開發、建設、實施、評價的能力。除了這兩位專家之外,幼兒園的園長、業務園長、后勤園長、骨干教師等也都作為家庭課程的指導專家,負責相應板塊的設計與落實。
園長作為“家庭課程項目組”的組長,在專家的指導下對幼兒園家長課程進行總設計、總實施,綜合調動各方面資源,推進家長課程與幼兒園課程同步優化,對于構建幼兒園管理文化、課程文化,為幼兒構建和諧一致的教育生態圈發揮積極的作用。


從課程視角審視家長工作,促使幼兒園將關注點從家庭教育的形式上,轉移到家長教育理念的建立、教育行為的落實以及家園教育的一致性上,實現了家長“教育者”角色的塑造。
幼兒園教師與家長的關系在近年來經歷過數次變化。從幼兒園應“為廣大家長服務,解決家長后顧之憂”,到應“主動與家長溝通,共同擔負教育幼兒的任務”,再到新頒布的《家庭教育促進法》,通過立法明確家長負責實施家庭教育的責任。幼兒教師與家長逐漸走向平等的教育伙伴關系。
作為教育專業人員的幼兒教師,應被視為平等關系中的“首席”,擔負著指導、培訓、引領的職責。
案例:大班課程審議“九九重陽節”
2021年9月,我參加了一所幼兒園的課程前審議活動。
活動開始,教研組長介紹了課程的三個主要目標:
1.了解九九重陽節的來歷,主要風俗,能用喜歡的方式舉辦慶祝活動。
2.能夠用多種藝術表現形式為家中的老人送上重陽節的祝福。
3.在閱讀、傾聽、欣賞相關的藝術作品過程中萌生對中華傳統節日的喜愛。
審議開始,教師針對目標與幼兒的興趣、目標與資源的聯系表達自己的觀點,而家長只是傾聽或點頭表示贊同,并沒有更多建議。此時,教研組長又拋出了新的問題:
1.您的家庭中過重陽節嗎?怎么過?
2.您為您家老人送過重陽節的祝福嗎?您覺得什么樣的祝福方式是適合的?
3.您了解哪些和重陽節相關的文學作品?
4.您覺得孩子和老人都喜歡的慶祝方式是什么樣的?
……
這些聯系實際生活的問題打開了家長的話匣子。一位家長說:“我們家不過重陽節,因為父母才50歲出頭,還在上班,他們不認為自己是老年人。”另一位家長表達:“只在重陽節這一天為家中老人做一些事情,感覺還是很形式化的,日常的言語表達和關心更重要。”還有一位家長提出了“懷舊照相館”的概念,提議按照上世紀70年代、80年代等時間線收集一些有代表性的典型物品,能夠讓每一代人都喚起對過去美好生活的回憶,也能夠有共同的話題增進家庭成員之間的交流。這個建議不但獲得了家長們的認可,教師們也認為符合當下兒童的興趣和生活,具有較好的教育價值。最終,幼兒園以“時光照相館”為主題開展了今年的重陽節主題活動。
在對“時光照相館”主題課程進行后審議的教研活動中,老師們一致認為這是一個比較成功的課程設計,主題貼近幼兒的生活,實施中家庭參與率較高,效果較好。從這個案例可以看出,家長參與到課程審議中,不但可以為教師提供鮮活的幼兒經驗、興趣,提升課程設計的適宜性,還能夠在參與教研活動以及具體實踐落實中獲得教育理念與方法的提升,增加教育自信。
幼兒的生活是課程最主要的資源,也是課程生發和實施的場所。因此,從幼兒園到家庭應是貫徹落實國家“立德樹人”教育總目標的完整途徑,是幼兒園課程建設與實施的自然延伸,也是兒童健康全面發展的需要。幼兒的學習不是從每天的入園開始,也不是從每天的離園結束,如何落實課程從“園”到“家”的一致性與有效性,使之保持協調一致,實現高質量家園協作,幼兒園需要科學設計、精準實施。
案例:項目課程“你好,郁金香”
3~4月是幼兒園郁金香盛開的季節,孩子們經常圍繞郁金香開展欣賞、寫生、分類點數等學習活動。隨著花期結束,孩子對郁金香產生了更加濃厚的興趣:“老師,郁金香死了嗎?”“郁金香什么時候會再開?”“需要把郁金香的球根扔掉嗎?”孩子們的疑問是課程的起點,大自然與生命是課程的資源,幼兒園的園長是花卉專家、課程專家,幼兒園的家長也熱愛這座繁茂的花園,由幼兒發起、園長指導、教師與家長助教的課程“你好,郁金香”自然生發了。
白天,教師和幼兒在花園中探訪、實地觀察與記錄,梳理幼兒圍繞郁金香不斷生成的新問題。晚上及周末,家長和幼兒圍繞問題清單,采用翻閱圖書、上網調查等方式尋找解決的方案。隨著一個又一個問題的解決,教室里的問題墻豐滿起來,關于郁金香的記錄單逐漸形成了記錄本,集結成了《你好,郁金香》的調查手冊。
隨著冬季的到來,在園長、老師和家長的支持下,孩子們在花園里種下了自己精選的郁金香球根。他們通過研究發現,郁金香需要經過自然的低溫處理和等待,便可以在來年的春天自然開花。在漫長的寒冷季節中,郁金香會悄悄在地下生長、發芽。而孩子們只需靜待花開。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時常需要回應幼兒各種各樣的問題,“郁金香會不會死?”“我的郁金香在長嗎?”家長會鼓勵孩子把自己的問題和期待畫下來或者幫他們記下來,在班級的平臺中與小伙伴們分享。教師也會同步指導家長用有效的策略進行回應。
春天,大部分郁金香綻放了。“你好,郁金香”的課程分享會在幼兒園召開了。








“你好,郁金香”是一個延續了近一年的項目課程,這個課程打破了時間、空間的界限,幼兒身邊的一切資源為他們的主動學習提供最有力的支持。
《家庭教育促進法》的立法背景源于中國家長的教育焦慮。相當一部分家長有考試焦慮,有生存焦慮,同時又缺乏有效的育兒方法。在幼兒園進行課程園本化改造和建設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思考將家長課程列入幼兒園整體課程的板塊,將家長納入幼兒園課程建設、實施、評價者的隊伍。這既是現實的需要,也是時代賦予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