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旺輝 蔡銀旋
立德樹人是教育之本,每個教師都必須面對“立什么德,樹什么人”的根本問題。黨史是鑄魂育人最好的教科書之一,要培養能扛鼎歷史使命的時代新人,學校應在學生中廣泛地開展黨史教育。作為思政課教師,要理直氣壯、科學理性地將黨史教育融入思政課,在思政課教學中加強黨史教育,做到“講理”與“提氣”有機統一,以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一、講好黨史故事,明白道理,弘揚正氣
開展黨史教育,教師必須講好黨史故事。和理論相比較,故事所表達的內容更加具體、生動,更容易讓人理解接受;故事是傳播道理的重要載體,講故事能使其中蘊含的道理傳播起來更便捷、高效。所以,講好黨史故事理應成為學習黨史,進行主流價值宣傳的主要方式。中國共產黨從誕生、成長、發展到壯大,有許多故事,這些革命故事、創業故事、改革故事都值得學習和宣傳。近年來,由中共中央組織部黨員教育中心等單位聯合策劃的《黨史故事100講》系列講座,就是以講故事的形式將建黨100周年來的典型事例、人物事跡進行了精彩展示。這些黨史故事深入淺出,既讓人民群眾學習了黨的艱苦奮斗史,又弘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主流意識,既夯實黨的執政之基,又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
思政課教師要抓住青少年階段這一“拔苗育穗期”,開展黨史教育,讓學生在學習黨史中“明理、增信、崇德、力行”。其中,明理是基礎。黨史學習中要明什么理,怎樣明理?講好黨史故事應該是教育學生明理的最有效方式,在思政課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講故事的形式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黨史教育。
在高中思政課教材中,許多內容和道理可以用具體的黨史故事去詮釋,如必修一“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中引用了毛澤東的一句話:“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戰勝敵人的三個法寶。”在落實這一環節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講述“渡江戰役中的小船工”“兩個務必,進京趕考”等故事,將黨戰勝敵人的“三大法寶”詮釋到位,讓學生更加清晰地認識中國共產黨的純潔性和先進性,實現傳播學科知識和弘揚主流價值的統一。小故事背后往往包含著大道理,教師在教學中講好黨史“小”故事,就可以引導學生領悟“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只有共產黨才能發展中國”“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道理,提升學生的正能量,讓他們堅定“聽黨話,跟黨走”。
二、研究學科知識,參透學理,充盈底氣
思政課教學要實現政治性與學理性的融會貫通,教師要提升理論修養,堅持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宣傳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用透徹的學理分析,幫助學生在現實中找到正確的結論;用科學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用真理的力量熏陶學生,讓他們掌握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思政課本中有很多內容涉及黨史教育,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對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等問題進行學理性分析,才能引導學生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
新教材必修1第二課“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用敘事的方式再現了近代中國人民反封建反侵略的宏大歷史進程,是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實現國家富強的感性表達。作為重在說學理的思政課而言,僅有激情飛躍的感性表達是不夠的,還需要進行鞭辟入里的學理性分析。教師在上課時,可通過層層設問來引導學生進行學理性思考,如:①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反封建、反侵略進行了哪些具體的抗爭?結果如何?②太平天國、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為什么會失敗,說明了什么道理?③如何評價太平天國、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對中國近代進程的積極影響?④面對復雜嚴峻的國內國際環境,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夠力挽狂瀾,救國救民于水火,奪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⑤試分析中國共產黨領導地位的形成為什么是歷史的必然(從外因和內因兩個方面來分析)。
建構主義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中心,教師要基于真實世界,結合教學內容設置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情境,啟發學生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主動構建新的知識經驗。上述問題的設計就是建立在學生已經掌握歷史知識的基礎上,運用矛盾分析法、演繹、歸納法等科學的思維方法,引導學生對原有知識進行遷移、處理和再加工,引導學生構建起對中國近代歷史的認識新體系,從而達到對中國共產黨領導地位的確立是人民的選擇、是歷史必然的價值認同。在黨史教育融入思政課過程中,教師要通過學理性分析,引導學生形成對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和對社會主義的理性認識,堅定他們對共產領導、對馬克思主義、對社會主義的自信和底氣,引導他們做出對黨、對國家、對人民正確的價值判斷和選擇。
三、立足社會實踐,感悟真理,激昂朝氣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指出,高中思政課要緊密結合社會實踐,啟發學生把科學理論與生活經驗有機結合起來,思考和感悟真理的力量,并對學科教學提出了建設“活動型課堂”的要求。在開展學習黨史教育時,思政課教師要突出實踐性,以思想自覺引領行動自覺,主動引導學生參與社會生活實踐,增強黨史教育的效果。教師組織學生參與實踐教學的方式多種多樣,以競賽帶動實踐教學是最實用的方式之一。這種方式可以通過任務和目標驅動,為學生提供較充分的時空,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參與實踐的興趣。在開展競賽帶動實踐教學的實施中,教師選擇實踐的任務和目標要堅持適中性原則,任務太輕、目標太低和任務太重、目標太高都不利于推動實踐教學的開展。
新教材中很多內容涉及黨史教育,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各校相繼開展了學習黨史教育實踐,如何將教材內容與學習黨史實踐融合起來,讓學生接受的教育更深刻呢?組織者可采用以競賽帶動實踐的形式,通過構建活動型課堂開展教育。
例如,我校思政科組在開展黨史教育時設計了一項講述東莞黨史比賽活動,要求參賽選手立足東莞實際,進行實地調查采訪,實事求是講好一則關于東莞革命和發展歷程中的黨史故事,并錄制一則10分鐘左右的視頻上交。組織者根據上交作品的情況評出相應的獎項,記入學生的學年社會實踐檔案。這項比賽的設計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比賽的內容和形式進行合理設計,在目標任務的驅動下,增強學生通過社會實踐參與學習黨史教育的積極性。本次活動有一小組,通過實地考察東江縱隊教育基地、參觀東莞市歷史博物館、采訪東江縱隊王作堯將軍的后人,積累和整理了大量歷史素材,錄制了《學習東莞黨史,汲取奮進力量》地方黨史故事視頻。作品以豐富的史實講述了中國共產黨東莞黨支部、東江縱隊的革命奮斗故事,讓觀眾深刻感受共產黨艱苦的奮斗歷程和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通過鼓勵參與學習黨史的社會實踐,可以激發青少年學生的朝氣與活力,讓他們在實踐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堅定理想信念,并將這種信念自覺轉化為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為實現“強國夢”而努力奮斗的精神動力。
四、學習英雄模范,賡傳薪火,匯聚人氣
偉大的事業需要奮斗者,高尚的精神需要繼承者。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奮斗征程中,出現了一大批英雄模范,如方志敏、楊根思、錢學森、張桂梅等。他們有的堅持真理,不畏犧牲;有的驅除外辱,保家衛國;有的鉆研業務,科學攻關;有的甘于人梯,樂于奉獻。英雄楷模身上匯聚著中華民族最優秀的精神品質,必須在青少年一代身上得到賡續。英雄模范人物身上有著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學習他們的光輝事跡、高尚人格、奉獻精神、家國情懷,可以在全社會中營造熱愛祖國、尊重勞動、樂于奉獻的文化氛圍,更好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魂聚魂的作用,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強國夢想聚攏人氣、匯聚人心。
在學生中開展學習英雄模范活動不僅意義深遠,同時也是學校開展德育工作和學習黨史教育的重要內容的抓手,學習英雄模范人物有多種途徑:組織學生收看英雄模范人物紀錄片,如組織學生觀看《中國核潛航之父黃旭華的科學報國之路》采訪紀錄;組織學生開展講述英雄故事的比賽,如組織學生學習和講述“七一”獎章獲得者背后的故事;組織手抄報比賽宣傳英雄模范,如組織學生開展“致敬白衣衛士,學習抗疫英雄”的手抄報活動;還可以邀請英雄模范人物進入校園、走訪英雄人物,體驗英雄模范人物的日常工作等方式,學習和宣傳英雄模范。各種形式的學習活動,其實質是鼓勵學生傳承英雄人物優秀的傳統美德和革命道德,培養擔大任的時代新人。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學習黨史,讓青年學生懂得中國的過去,也學習掌握打開未來大門的鑰匙。在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的歷史節點上,開展學習黨史活動可以引導青年繼承寶貴的革命遺產,把握歷史規律,堅定前進的方向。在課程教學中,思政課教師把黨史教育融入其中,讓學生從百年黨史中汲取“奮斗到底”的精神動力。
注:本文系東莞市中小學思政課教學專項課題“高中思政課培育學生科學精神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SZKT2020-037)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