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飛



中小微企業是經濟的毛細血管,是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受國內疫情反復、極端天氣沖擊、大宗商品漲價等因素影響,市場主體尤其是中小企業出現了信心和活力不足的苗頭。通過對1559家企業生產經營情況進行問卷調查,發現中小企業面臨成本攀升、融資困難、扶持低效等困難,生產經營全面承壓。建議針對中小企業等市場主體面臨的痛點問題,精準施策,惠企紓困,切實穩定市場主體信心,持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夯實經濟行穩致遠的微觀基礎。
一、當前市場主體尤其中小企業生產經營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規模收縮、營收滑坡
部分企業出現經營收縮。調查發現,與二季度相比,三季度生產規模環比下降10%以上的企業數超過增長10%以上企業數的2倍,而下降30%以上的企業數達到增長30%以上企業數的3倍。分規模看,對成本敏感、議價能力低的中小企業沖擊更大。年營業收入300萬元以下的企業中,生產規模增長10%以上的企業達到下降10%以上企業的5倍,成為業務收縮的主體。而對于年營業收入10億元以上的企業,兩者占比一致。
規模收縮推動營業收入滑坡。數據顯示,營業收入季度環比下降10%以上的企業占比達到28%,而增長10%以上的企業占比僅10%。分規模看,年營業收入300萬元以下的企業中,營業收入季度環比下降10%以上的企業占比達到37.3%,遠超過年營業收入10億元以上企業17.4%的水平。
(二)盈利困難、用工削減
部分企業利潤空間被擠壓。三季度以來,超過30%的企業反映,其主營產品銷售價格與二季度相比有所下降,使得利潤空間被大幅擠壓。小微企業營業收入下降態勢更加凸顯。有55.36%的企業反映利潤空間被擠壓是其面臨的主要困難之一,其中,中小微企業面臨的盈利壓力更大。
雇工人數不同程度萎縮。整體上看,與二季度相比,雇工人數持平、下降和增加的比例為5∶3∶2。分行業看,外貿依存度較高的紡織服裝、儀器儀表、化學原料、黑色有色金屬等行業雇工收縮幅度較大。分規模看,大企業增加雇工的多,小企業削減雇工的多。如年營業收入300萬元以下的小微企業中雇工下降10%以上的比例達到15.1%,是占比最高的規模類型;營業收入1億元以上的企業中雇工增長10%以上的企業占比超過10%,也明顯高于1億元以下企業水平。
(三)信心不足、投資收緊
從綜合發展指數看,9月中小企業發展指數延續了自3月以來的下行態勢。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疫情反復、原材料成本高企等綜合背景下,悲觀預期增強,中小企業信心不足問題再次凸顯。2021年三季度中小企業發展指數為86.7,比二季度下降0.5,低于2020年和2019年同期水平,處于去年三季度以來最低點。可見,中小企業信心不足已成為經濟持續穩定復蘇的重大障礙。
反映到投資上,企業投資整體上以觀望為主。一半企業選擇視市場情況而定,25%傾向于保持現狀,9%計劃收縮業務縮減規模,剩下15.1選擇追加投資擴大經營。企業投資意向也隨企業規模不同而出現分化:規模越大,追加投資擴大經營的意愿越強;規模越小,收縮業務縮減規模的企業占比越高。追加投資方面,年營業收入在1億至10億元之間的企業中計劃追加投資的比例達到35%,遠超小微企業10%的水平。收縮業務方面,年營業收入300萬元以下的小微企業中計劃收縮業務縮減規模的企業占比達到13.5%,遠超大企業2%的水平。
二、中小企業走出困境還面臨三方面困難
(一)多重因素推高企業成本
大宗商品漲價推高原材料成本。三季度CRB指數同比增長45.1%,10月22日CRB指數持續增至558.5,創年內新高。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成本壓力沿產業鏈逐級傳導,而中小企業往往都處于產業鏈中下游,成本壓力最終難以向消費終端轉嫁。調研顯示,53.05%的中小企業三季度原材料成本較二季度增幅超過10%。分行業看,黑色和有色金屬制品、計算機通信和儀器儀表、家具和體育娛樂用品制造成本上漲明顯,分別有75.61%、71.31%和65%的企業原材料成本環比漲幅超過10%。疫情反復推高用工成本。隨著疫情呈間歇式點狀暴發,高風險和中低風險區域疫情防控嚴格程度不同,給人員自由流動帶來較大阻礙,導致“招工難”問題再度來襲,生產制造類企業矛盾尤為突出。調研顯示,72.22%的企業反映三季度用工成本較二季度有所上升。運輸受阻推高物流成本。68.69%的中小企業反映物流成本較二季度環比上升,其中高達34.89%的企業指出物流成本上升幅度達到10%以上。部分開展海外業務的中小企業反映,海外流通成本受“缺箱”“少柜”困擾,部分海運航線集裝箱價格上漲近10倍,仍然是“一箱難求”。
(二)風險傳導放大融資困難
中小企業資金緊張態勢有所抬頭。由于貨幣信貸增速放緩,中小企業流動資金緊張狀況有所抬頭,34.12%的企業反映資金鏈緊張是企業生產經營中面臨的主要困難之一。在所調查的8個行業中,7個行業流動資金指數和4個行業融資指數環比下降,4個行業應收賬款上升。部分大型民營企業信用風險波及中小企業。近期,恒大、海航等大型民營企業激進擴張、跟風跨界等盲目多元化發展引發大面積信用風險。信用風險一方面縱向上沿著產業鏈蔓延,導致大量有業務關聯的中小企業業績滑坡,另一方面負債問題傳導至資產端,行業融資環境進一步趨緊,流動性風險抬升。流動性風險和信用風險相互交叉傳染,會導致廣泛的信用收縮,觸發系統性金融風險和群體性社會風險,給中小企業健康發展制造難以估量的隱患障礙。
(三)惠企政策效果不夠理想
惠企政策效果不夠理想。從反饋情況看,認為惠企政策有效果(含效果比較顯著和非常顯著兩項)的企業占比只有41.31%,不到受訪企業的一半。另有43.17%的企業認為政策效果不夠顯著,剩下15.52%的企業認為沒有效果。分規模看,惠企政策效果明顯分化:大企業惠企政策的認可度較高,小微企業認可度較低。年營業收入300萬元以下的小微企業中,65.2%的企業認為惠企政策效果不夠顯著或者沒有效果,而在年營收10億元以上的大型企業中,同樣比例的企業認為惠企政策效果非常顯著或者比較顯著。這表明,惠企政策精準度不足,小微企業的政策獲得感有待進一步增強。從政策訴求看,不同規模企業各有側重。大中型企業希望進一步加大減稅降費力度,實施更加寬松的用工政策;小微企業希望實施更大力度的融資支持政策,加強市場監管優化市場環境。未來進一步出臺惠企政策時需要更加注重靶向聚焦、精準滴灌。
三、助力中小企業走出困境健康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加強價格監測預警,做好原材料保供穩價工作
構建大宗商品價格預警指數,密切跟蹤監測大宗商品價格走勢,持續加強監測預警,排查異常交易和惡意炒作行為。嚴厲查處達成實施壟斷協議、散播虛假信息、惡意囤積、哄抬價格等擾亂市場行為,維護正常市場秩序。加強期現貨市場聯動監管,適時采取提高交易保證金標準等針對性措施抑制市場過熱。警惕金融資本大肆涌入大宗商品市場投機炒作現象,抑制過度金融化、資本化傾向,降低炒作空間,打擊炒作行為。引導重點企業依法合規有序經營,帶頭維護大宗商品市場價格秩序,保障大宗商品供給。發揮行業協會作用,從有利于行業長遠健康發展的角度強化行業自律。完善大宗商品多元化進口供應體系,確保國內供應鏈安全和穩定。
(二)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有效改善資金鏈緊張局面
持續實施好直達實體經濟貨幣政策工具,保障資金使用的精準性和直達性。加大普惠小微信用貸款支持政策等實施力度,引導銀行發放更多普惠小微信用貸款。發揮地方政府融資擔保機構作用,為小微企業融資提供增信、擔保,提升覆蓋面,降低擔保門檻和擔保費率,簡化擔保手續。借助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緊密結合小微企業在疫情下的資金訴求,精準提供金融服務。強化地方財政資金對信貸資金流向的引導,對支持中小微企業力度較大的金融機構進行稅收減免和財政獎補,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對受疫情影響產生的輕微失信行為實施信用豁免,及時指導各類失信主體開展信用修復。
(三)實施更加精準有效的惠企政策,提高企業獲得感
嚴格落實“減稅降費”各項稅收優惠政策,對符合條件的困難企業,落實延期繳納稅款等稅收幫扶措施。開展價費優惠政策落實情況和涉企收費檢查,對于受疫情影響的住宿餐飲、文體娛樂、交通運輸、旅游等行業困難企業,加大質量安全監測、計量校準監測等費用減免力度,幫助企業降低經營成本。實施包容審慎監管,除涉及疫情防控和人身財產安全的執法檢查外,對復工復產企業實行無舉報不檢查的“安靜生產模式”,最大限度減少對企業正常生產經營的干擾。實施降低失業工傷保險費率,穩崗返還、以工代訓等行之有效的惠企助企政策,保持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和可持續性。
(作者單位:國家發展改革委市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