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競垚
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推進智能化服務要適應老年人需求,并做到不讓智能工具給老年人日常生活造成障礙”。目前我國超過1億老年人陷入數字鴻溝,表現為不愿、不會、不能、不敢使用智能信息技術。從需求側看,數字鴻溝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老年群體與年輕一代的代際矛盾,老年群體被排斥在信息化社會之外,享受信息技術紅利的權益無法保障。從供給側看,數字鴻溝阻礙適老化技術產品研發和服務供給,不利于發展銀發經濟。因此,需要著力解決“四不”問題,逐漸消除老年群體的數字鴻溝。
一、老年群體數字鴻溝的內涵
數字鴻溝是指不同群體在獲取和利用互聯網、智能設備等信息和通信技術方面的差距。在老齡化社會背景下,數字鴻溝是一種技術屏障,意味著信息技術發展未能有效覆蓋所有年齡層次,智能化服務尚未適應老年人需求,甚至一些智能工具給老年人日常生活造成了障礙?!吨袊ヂ摼W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第48次)顯示,截至2021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為10.1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71.6%,而60歲及以上網民群體占比僅為12.2%。2018年中國老年社會追蹤調查數據顯示,我國老年人口中使用網絡及智能設備的僅占20%左右。在推進“數字中國”建設的過程中,伴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的持續加深,老年群體信息素養缺乏、難以接受新知識和新技能,成為“信息貧困者”。
老年群體面臨數字鴻溝既是技術問題,更是治理難題。數字鴻溝是老齡社會治理中面臨的新問題,意味著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與老齡化社會的契合度有待提高。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上升為國家戰略,及時、有效、科學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政策設計和制度安排將貫穿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多領域。著力消除老年群體的數字鴻溝問題,有利于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的實施以及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推進。在新發展階段,更應將老年群體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的理念納入老齡社會治理過程中,將養老、孝老、敬老的思維貫穿于老齡社會治理體系的構建中,將信息時代適老標準的確立融入在老齡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評判中,讓社會治理的適老化貫穿于老齡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
二、老年群體面臨數字鴻溝的四大表現
一是不愿用。受生理心理及可支付性影響,老年人普遍不愿使用信息技術。一方面由于流體智力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下降,老年人感知覺速度減弱,記憶能力下降,學習能力減退,開拓創新意識相對較弱,其更傾向于從事自身熟悉和能夠掌握的事物,對于新興事物往往具有保守心態。同時,由于對智能信息技術產品及服務的獲得感不夠強烈,致使很多老年人不愿使用智能產品和服務。另一方面現階段涉老信息技術產品和服務的價格相對較高,受制于老年人的支付能力和消費習慣,很多老年人不愿意在智能產品和服務上消費。
二是不會用。智能產品及服務不適老,導致老年人不會使用信息技術?,F階段,很多涉老科技產品的開發秉持著“技術至上”原則,智能設備、產品使用的復雜性不利于老年群體接受,存在界面、功能等不適老問題。信息技術未能與養老應用場景有效銜接,智慧養老產品及服務供給與老年群體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不符,造成適老化技術產品實際上并不適老,無法滿足與老年群體的實際需求。2018年中國老年社會追蹤調查數據顯示,有40.2%的老年人居住房屋安裝了有線或無線網絡信號,但只有18.3%的老年群體會用手機等電子設備上網。由此說明,在家里有網絡的情況下仍有超過一半的老年人不會上網。
三是不能用。智能產品及服務與老年人需求不對接,導致老年人不能使用信息技術。一方面存在“有產品,無服務”問題。調研發現,各地出現很多“智慧養老驛站”“智慧小屋”“智慧養老平臺展示廳”等以展示功能為主的平臺,但其展示功能遠大于實用功能,對于涉老智能產品更注重硬件產品宣傳、研發、銷售,輕配套服務和客戶反饋。另一方面農村、高齡老年人信息化素養較低,不具備購買和使用智能終端設備及服務的能力。2018年中國老年社會追蹤調查數據顯示,60—69歲低齡老年群體中有34%的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機,而80歲及以上的高齡老年人中使用智能手機的比例僅占6.1%。
四是不敢用。網絡詐騙層出不窮,導致老年人不敢使用信息技術。針對虛假宣傳、信息泄露、網絡詐騙等問題,電信網絡平臺監管難度較大、維權成本較高使老年人對涉老智能產品和服務具有不信任感?!侗本┦猩胬陷浨榇髷祿芯繄蟾妗凤@示,電信網絡類詐騙是老年人最常見的詐騙形式。中國銀聯發布的移動支付安全調查報告顯示,中老年成為電信詐騙的重災區,網上售藥騙局、虛假中獎信息、社交賬號盜用、短信木馬鏈接、騙取驗證碼等是中老年群體電信受騙的主要原因。且研究表明,被調查者受到財產損失后,有55%的受騙者自行承擔損失,13%由第三方支付機構承擔,只有9%的受騙者的資金由公安機關追回。因此,老年群體對智能信息技術特別是其不熟悉的移動支付產生畏懼心理,成為其不敢使用移動支付等信息技術的原因。
三、消除數字鴻溝的對策建議
一是技術賦能,從不愿使用到主動使用信息技術。第一,技術研發應以人為本。智能信息技術終端的設計需更加適老化,增強技術獲得感,提高老年人群使用信息技術產品及服務的主觀意愿。第二,正確認識信息技術給老齡化社會及老年人生活帶來的影響。數字化、信息化不是老齡化社會發展中的絆腳石,而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結果,信息技術給老齡化社會帶來的益處遠大于鴻溝。第三,增強老年群體使用智能信息產品服務的可支付性。對于特殊困難、失能失智老年群體,與基本安全需求相關的涉老智能產品及服務應納入基本養老服務清單范圍,保障其有能力支付和使用涉老智能產品及服務。
二是分級分類,從不會使用到熟練使用信息技術。按照分級分類的原則,對不同年齡、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生活環境和習慣的老年人提供差異化的解決方案,讓老年群體融入信息化社會。第一,對于無能力和條件使用信息技術的老年群體,需保留傳統的服務方式,如增設人工窗口。第二,對于有潛力使用信息技術的老年群體,需進一步簡化技術流程、降低使用門檻,同時通過志愿服務等方式幫助老年人學會使用智能設備終端。第三,對于已經使用網絡和智能設備的老年人,需進一步普及人機交互思維,使其加深對信息技術的了解并推廣應用。
三是普及優化,從不能使用到方便使用信息技術。著力將信息技術內嵌于老年人生活,增強信息技術的可及性、便利性。第一,加強智能設備和互聯網的普及,例如可以通過政府補貼、購買服務等方式讓老年人獲取智能設備及網絡,同時對網絡和智能信息技術進行適老化改造,建議開發技術產品的老年人模式,對功能性智能產品進行簡化,使其更加符合老年人的心理和思維方式。第二,加強線上和線下協同,強化線上產品與線下養老服務場景相融合,引導涉老科技企業與養老服務商開展合作,讓老年人真正能夠通過線上手段得到及時有效的服務。
四是加強監管,從不敢使用到放心使用信息技術。第一,提高監管效能,讓老年群體放心使用信息技術。加強電信網絡安全監管,進一步明確監管主責部門,發揮好行業監管職能,調動街鄉、村居基層組織反詐工作的積極性,打破數字孤島,多部門形成合力,真正打通反詐“最后一公里”,實現打擊治理電信網絡詐騙工作的體系化、制度化、常態化。第二,在出臺相關政策時,需配套責任險制度,當出現糾紛時,及時通過制度安排保障產品及服務提供方和使用者的合法權益。
(作者單位: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