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佳
摘? 要:健康是人生存發展的根底,是中國發展之基礎,是校園體育事業的最終目標。人民的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健康也納入當今的國民教育體系之中,學生的身心健康是檢驗學校體育教學工作的重要指標之一,為“健康中國”的方針起到促進作用。武術是中華傳統文化之一,它見證了中國的發展,一直源遠流長至今,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等方法,簡述了武術在校園的傳承中的相關情況,通過不同的視角了解武術傳承于校園的價值,促進了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創造了全民身心健康的發展新起點,新高度。
關鍵詞:健康中國;武術;校園;傳承價值
中圖分類號:G852;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2)04-00-03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健康中國”的發展戰略,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要完善國民健康政策[1],為人民提供全面的健康服務,國務院相繼印發了一系列意見,如2019年7月《國務院關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成立健康中國行動推進委員會,出臺《健康中國行動組織實施和考核方案》[2]。《“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是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由中共中央、國務院于2016年10月25日印發并實施[3]。武術是由古代戰爭和狩獵而演變而來的,隨著歷史的不斷發展傳統武術逐漸演變,而后分化成各個門派、套路、內功、腿法、硬氣功、拳法等。武術歷經成百上千年的發展演變,卻沒有在歷史的長河中被新興事物所淹沒,反而成為中華民族精神象征性的魂寶,這種價值主要體現在中華民族傳統武術的強身健體價值,以及修身養性價值,一方面能增強健康,另一方能培養精神內涵。“教育從娃娃抓起”武術的學習也應該從娃娃抓起,讓武術走進校園,一是有利于更多的人了解中華民族傳統武術,二是有利于武術的傳承。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學校是培養技能和傳播知識的重要陣地,亦是培養良好行為的重要媒介。就武術的發展來說,既要學校,更要社會和家庭共建一個良好的環境,通過武術進校園,使得學生掌握武術的基本理論知識,使學生掌握基本的武術技能,武術以促進學生的健康,完善其人格,助力健康中國戰略的實現。但是當今武術在校園內的發展情況很不樂觀,學者研究發現學生選擇武術課的較少,武術課教學模式單一、枯燥;學校體育教學中更為偏向于球類項目,以及一些新興的體育運動項目。當今武術在學校的開展分為小學階段、中學階段、大學階段,每個階段的目的不一樣開展的方式也存在差異;但由于各種原因在每個階段的開展都存在一些問題,中小學階段、缺乏統一的武術教學大綱,各學校開展的武術項目均不相同,各校武術教師或是體育教師側重點及學校重視程度不一致,在培養的方式方法以及開展目標也存在差異,導致同市不同校,同校不同班的學生所接觸的“武術教育”大不相同,對學生的影響程度也各有千秋。
在大學階段,武術的出現基本為兩種形式,一是公共體育選修課;二是武術專業班,其培養方式,要求、考核方式也迥然不同,形成了“前者知其形,后者追其源”的不同局面。還有,政府對武術在校園開展的政策、學校的重視、缺乏專業的武術教師以及上課方式單調等問題,要想讓武術在校園里得到更好的發展必須先解決這些問題。
一、國內外發展現狀
(一)國內研究現狀
在《體育與健康教學大綱》中寫道武術是中華民族、民間體育中具有代表性的體育項目,大綱將中國各民族傳統體育、民間傳統體育和其他民族民間傳統體育項目等列入教學必修與選修內容。于2010年8月教育部辦公廳和國家體育總局辦公廳發布了《關于推廣實施〈全國中小學生系列武術健身操〉的通知》指出,各級教育部門門要充分且深刻了解武術健身操的好處,要求將武術健身操在全國普通中小學中真正實施和開展起來。在2014年5月國家體育總局和中華全國體育總會聯合發布《武術段位制推廣十年規劃》中指出,相關部門要加強武術在中小學中的推廣普及,加強體育教師專業技能的培訓,政府部門應編撰相關的武術段位制教材以及開設相關考試[4]。武術這個詞對人們而言是熟悉而又陌生,人們對武術的了解大多來自電影、電視劇、武俠小說等,所呈現在人們眼前的都是虛幻、神秘的。在如今豐富多彩的校園中,各種體育活動被直接或間接地引入小、中、大學體育課堂,其中也包括武術,并且武術在校園里的發展有一定的規模,比如武術課、武術健身操、武術興趣班與俱樂部和簡單賽事等。
武術在校園的發展形式以強身健體、休閑娛樂、體育競技的方式開展,更多的是以強身健體與休閑娛樂為主;但是武術是以攻防技術為主,以功法套路、搏擊等的運動形式存在與學校體育課堂。在學校出現“學生喜歡武術運動,但不喜歡武術課”的情況,這其中是武術的攻防性激起了學生的對抗欲望,以及對武德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反而武術課不被廣大學生接受,這是因為武術課上受傷的情況相對比其他項目要多、對于初學者沒有健全的自我保護意識、武術專業教師的缺乏、課后練習時間少,學生不能在短時間內得到有效的提升,正是這些原因導致學生不喜歡武術課,但習武之人身強體健,肌肉有型,使廣大學生喜愛。中小學體育課相對較少,學習內容繁多且需要為體測做準備,課后大多以文化課為主,所以在中小學體育課堂上武術較高校來說發展得更為緩慢。
(二)國外研究現狀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全球化、文化的全球化逐漸明顯,當今的世界相互連接、相互融合;中國發展飛快,越來越多的國家正在慢慢接受中國的文化,以及中國的事物,武術就是其中的一種;但是相對于國外來說,提起中國武術,他們首先聯想的就是李小龍,在他那個時代已經讓全球人們知道了中國武術,在世界武術論壇也是知名人物,由古至今中國文化受外國人的熱愛。在此前提下,孔子學院的建成就是為了傳播中國文化,2004年的11月21日,首所孔子學院在韓國正式建成,現在全球已經有了146個國家(地區)共建立了525所孔子學院。時至今日,孔子學院已形成一個跨越國界,融通多元文化的教育網絡[5]。在國際上,武術的推廣已經取得了巨大反響。從2018年雅加達亞運會武術套路比賽來看,就有日本、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等近20個國家參加比賽,可見武術在國際的推廣已經上新臺階[6]。由此可見,武術在國外也是受人們所追捧的,在這種情景下中國武術的發展能更加源遠流長。
二、“健康中國”背景下武術文化在校園傳承的價值
(一)校園武術文化的健身價值,習武強身健體
學生的身體健康問題一直是國民關注的重點問題,而學習武術可以強身健體、提高學生的自我保護能力。尤其是在現下新冠肺炎疫情的嚴峻情勢之下,增強自身免疫力、提升自身身體素質、注重身體健康變得尤為重要。鐘南山院士說過,打太極有助于提高人體免疫力,可以有效地抵抗新冠肺炎疫情,是一種非常好的強身健體的方式。因此,應該全面發揮武術的作用、挖掘武術的價值。武術套路動作繁多,需要人體的各個部位都要進行到運動中來,有效地進行武術訓練,對學生的速度、力量、靈巧、耐力、柔韌等身體素質的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使得學生的身體和心理都能得到全方位的鍛煉。武術講究調理自身氣息、行氣,控制自身的意念活動,能很好調節人體內環境的均衡、調養自身氣血、改良人體的機能、強壯體魄。武術文化經過中華人民幾千年的發展傳承、實踐與鉆研,都很明確地表明武術尤其注重習武之人的內外兼修,對人體有著多角度的好處,不斷地練習能達到很多有益的效果。會武術的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會擁有一些保護自己人身安全的技能和本領,在面對困難、面對壞人時,懂得怎么去保護自己,有能力去保護自己。
(二)校園內武術文化德育的價值,習武先習德
武術能夠強身健體,促進人們身心健康發展這是眾所周知的,但是現階段學校武術的教育大多是以武術技術為主,卻忽略了“武德武禮”的傳授。俗話說“習武先習德”,“德”乃中華武術文化之根本,沒學藝之前先學禮、沒學武術之前先學武德,沒有武德的人,不傳授武術技能;喪禮者,不可教之武。學習武術的人應該不為謀取個人利益而摒棄儀理、要不害怕強者挺身而出。言,當守謙慎;行,須善始終。日常生活中就要講禮德守誠信,以德養性。不論是古人還是像如今遍地開花的武館拳館,武術的首堂課都不是直接學武,而是會先學習抱拳禮。在古代,左手為掌并扣大拇指,右手為拳,抱在一起,意味著五湖四海內皆是兄弟;隨時代變遷,武術文化也在不斷變化,現如今的左掌四指,表示德、智、體、美“四育”齊全,意味著情操崇高,左手大拇指內扣表示謙遜、不高傲。這說明從古至今習武之人就非常重視品德禮儀,據調查大多數中小學武術課上學生連基本的武術抱拳敬禮都不做,何來談起“武德武禮”。中華傳統武術能夠流傳至今考的不僅僅是它強身健體、促進身心健康以及娛樂的功能,更重要的是武術文化,武德就像武術界的燈塔,引導著武術的傳承和發展。中華民族由古至今都是以和為美,以德樹人,在武術界中亦是如此。校園競技武術點到為止以學生安全為主,在學校武術教學中應把武術技術與武德武禮一同傳授給學生,將“德”“禮”雙修作為武術在校園傳承的目標,這必將會推動武術在校園內得到更好的發展。
(三)校園內武術文化精神的價值,傳承弘揚民族精神
學校這片純凈的凈土亟待澆灌剛健有為的愛國主義精神,亟待注入自強不息的民族血脈。在當今競爭激烈的社會環境影響下,“武術技術”“武術文化”逐漸分裂開來,更多的是以武術技術,也就是競技武術為主的形式發展。“技術”成為當今武術發展的主導,例如“競技武術”的衍生,而蘊含博大精深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武術講究“文化的武術”卻屈居次位,成為配角[6]。武術講究的是“內外兼修”“心神合一”,但是競技武術僅僅只是整個武術的外在表現,內在的武術文化內涵才是吸引人的。放眼當代中國校園體育課上體育教師將大多的重點放在武術的技術上,在此其中蘊含豐富的文化內涵、攻防技術精髓、敢于拼搏、尊師重道以及優越的意志品質都未得到教育的重視。優秀的習武之人不僅有一身技術,更重要的是精氣神。武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應該傳承于學生自強不息的體育精神,倡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這些都應貫穿武術教育的始終。武術是中國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培養學習者的堅強意志,增強其民族自尊心以及自豪感,保持民族特色,在傳承中華文明等領域有非常關鍵的教育意義和價值。青少年學生是一個國家的希望,校園武術的發展和傳承就是要把愛國主義精神不斷發展和繼承下去,對青少年學生進行正確的民族精神的渲染,培養學生自強不息、勤勞勇敢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中國幾千年歷史中,有無數的習武之人,在國家危難之際、生死存亡之際挺身而出,犧牲小我成就大我,保衛祖國、保衛人民所展現出來的民族大義,正是當代青年需要學習的民族精神。因此,武術在校園里的發展和傳承,是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
(四)校園內武術文化教育的價值,促進終身體育理念的養成
武術應該順應“健康第一”的目標方針,將這看作是目前的重要任務,然后再發揮武術特有的魅力和價值,為“健康中國”的政策助力。
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形勢下,社會體育活動場所、健身場所不再便利人們運動的情況下,人們的健身活動阻滯,其中校園里的學生成為關鍵的保護對象之一,人們身體素質與健康水平受到威脅。而武術應當承載助力“健康中國”的使命與義務,發揮自身的全部價值,培養青少年學生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改善其精神面貌,為提高青少年身體免疫力預防疫病感染建立堅實的屏障。近年來,武術文化蓬勃發展,新媒體等方式的有效傳播、競技比賽中的激烈較量、武術教師的悉心教導等展現出來的武術魅力和精神,無一不激發學生對武術的興趣、對運動的熱情,充分地發揮了武術的教育功能。武術是我國的傳統運動項目,有著源遠流長的發展歷史,在各個不同的領域都發揮了自身的價值與功能,有廣泛的文化內涵和堅實的基礎,可以貫穿在人們的不同階段、不同年齡。傳統武術教師能就一個武術種類進行不斷傳播,終身鉆研,不斷創新,常有“一套拳練一輩子的說法”。學生通過在學校里接觸武術、學習武術、熱愛武術,在校園里培養健康生活、自主鍛煉的習慣,從而能夠達成終身體育的目標。
三、結語
在校園中開展武術運動已經是一個必然走向,在國家對于武術運動進校園的不斷重視下,武術所展現的獨有中華民族精神,對校園里中青少年學生有著重要的教育意義。武術在校園里不僅可以弘揚傳統文化,又可以加強青少年學生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民族精神的認同感,由此武術在校園里的傳承有著重要價值。弘揚傳統文化不僅是國家教育發展的重要舉措,同樣也是中國傳統體育項目發展的重要舉措。
參考文獻:
[1]李春陽,等.“健康中國”戰略背景下醫學生創業精神培養路徑研究[J].才智,2021(12):148-150.
[2]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國務院印發《國務院關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EB/OL].[2019-07-15].http://www.gov.cn/xinwen/2019-07/15/content_5409565.htm.
[3]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EB/OL].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6/content_5133024.htm.
[4]曾小芮.建設“健康中國”背景下武術進校園發展問題反思與對策研究[J].中華武術:研究,2019,8(8):46-50.
[5]呂旭濤.孔子學院:武術國際傳播新范式[J].武術研究,2017,2(12):165.
[6]劉夢茹.“健康中國”戰略指導下中國武術發展研究[J].中華武術:研究,2018,7(5):30-33.
(責任編輯:董維)